[摘 要]《西游記》在文化因素的翻譯上使譯者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特別是在文化因素方面?!段饔斡洝分写嬖诖罅康奈幕瞻自诋愓Z中無從找尋或不易應(yīng)對。本文從現(xiàn)存的兩個《西游記》的英文全譯本出發(fā),簡要地分析了這些文化空白的類別,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在未來譯文中解決問題的建議性方法。
[關(guān)鍵詞]《西游記》;文化空白
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的目的和特點就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郭建中 2001:83),當(dāng)代的很多學(xué)者在定義“翻譯”這個概念時,直接提到了文化,Christian Nord稱其為“跨文化交際”,Holz-Manttari則用了“跨文化合作”,Andre Levefere 把翻譯看作“文化交融”(郭建中,1998:17)。翻譯過程注定要遇到文化轉(zhuǎn)移的困難和挑戰(zhàn),文化空白即其中之一。
一、文化與文化空白
學(xué)界至今對于“文化”一詞還沒有一個令所有人滿意的定義。英國學(xué)者E.B. Tylor認為“所謂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xí)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所能夠獲得的包括一切習(xí)慣和能力在內(nèi)的綜合性整體?!泵绹祟悓W(xué)家C. Wissler認為“在歷史以及社會科學(xué)中,把所有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稱作文化?!保▌㈠祽c 1999:1)這些觀點各有側(cè)重,都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文化的特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翻譯和文化交流的困難之處在于,原語中常見的的文化現(xiàn)象和含義,對譯語讀者來說極端難解。因此,俄國翻譯理論家I. Q. Sorokin提出了文化空白的概念。文化空白是指原語中那些對譯入語讀者來說不可理解或極易被誤解的文化信息(劉海玲 2004: 387)。例如,將集體分配稱為“大鍋飯”,丈夫懼內(nèi)稱為“氣管炎”,以及“八卦,陰陽”等就屬于文化空白之類。英美讀者很難理解這些表達法的文化內(nèi)涵。
二、《西游記》中的文化空白
《西游記》集中了大量中國特有的文化信息,如何把這些文化空白合理的傳達給英語讀者是譯者面臨的重大難題。只有較合理的傳達這些信息才能展現(xiàn)這部書在反映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方面的重要價值。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把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為五類,即1) 生態(tài)文化;2) 語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質(zhì)文化和5)社會文化(Nida 1964:91)。下面我們就分析《西游記》中在這五個方面存在的文化空白。1)生態(tài)文化:《西游記》提到了難以計數(shù)的生態(tài)文化的內(nèi)容。如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是動物的化身,以及很多關(guān)于季節(jié)氣候風(fēng)景等的詩詞和成語。2)語言文化:《西游記》集中反映了大量中文在語言上獨有的特征。除了各種成語俗語等外,突出的表現(xiàn)在詩詞賦頌,章回標題等方面。3)宗教文化:帶有宗教色彩的主題和求取佛經(jīng)的故事主線,使該書充滿佛教及道教思想文化中內(nèi)容。這些對于外國讀者來說,是純粹的文化空白。4)物質(zhì)文化:一種文化中很普通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不一定就有。同一樣?xùn)|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段饔斡洝分杏猩婕暗街胁菟幍脑姼瑁浭龅闹袊湃说姆?,飲食等事物,都是外國人想象不出來的。5)社會文化: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習(xí)俗,歷史背景和思想意識等,導(dǎo)致社會文化方面的空白點。這些文化空白都給譯者帶來難以逾越的障礙。
三、譯本中譯法的評析和建議
文化空白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如何合理的傳遞其信息影響到譯本成敗。這里就根據(jù)詹納和余國藩的譯本中文化空白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
1.保留空白:對原語中的文化空白不加處理,直接保留空白直譯“有利于兩種異質(zhì)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促進它們之間的融合。“(譚惠娟 1999:45)比如譯本中把孫悟空直譯為“Monkey”把豬八戒直譯為“pig”既簡明又形象。有時為了更準確的傳遞意思,譯者還采取了保留空白加注釋的方法。例如:“ …當(dāng)時入了沙門,送菩薩過了河,他洗心滌慮,再不傷生,專等取經(jīng)人。(第八回)… and that was how he entered Gate of Sand.26 After he had seen the Bodhisattva on her way, he washed his heart and purified himself; he never took life again but waited attentively for the arrival of the scripture pilgrim. (Anthony. C Yu 1977: 190) 這里的“沙門”指的是佛門,而保留空白的譯法豐富了譯入語的內(nèi)容,通過注釋也使讀者了解到了宗教知識。
2. 闡釋空白:文學(xué)翻譯要表達原文的意義,還要充分表達原文的文化色彩,但是過分強調(diào)保留文化色彩可能會使譯文晦澀難懂。所以,有時候采取闡釋空白的策略,直接向譯語讀者解釋文化空白。如詹納在“沙門”這個詞上就采取了闡釋空白的譯法。他的譯文是:The Bodhisattva … chose for him the surname of Sha (“sand”) and gave him the Buddhist name of Wujing (“Awakened to Purity”). Then he entered monkish life and took the Bodhisttva across the river.( Jenner 1993:1982 ) 這個譯法舍棄了宗教色彩濃重的術(shù)語,但保留了原文的主要信息。
3 .省略空白:在傳達原文主要語義信息的前提下,省略了引起文化空白的成分。紐馬克曾經(jīng)指出,譯者有權(quán)省略一個詞語的特殊“意味”,如果它對讀者無足重輕,譯出來反而顯得語言怪異(柯文禮,1990:52)。如詹納將“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這兩句詩里的藥名略去,譯為“After I grew in wisdom and took my vows, His Majesty escorted me from the capital.(Jenner 1993:812)傳遞了詩句的基本意義。因為如果譯出中藥名字,不但保留不了詩句的連貫,英語讀者還根本理解不了為什么把這些藥名聯(lián)在一起。
4.空白的對等語:把原語中引起空白的語言用譯入語中相應(yīng)的對等語代替,能使譯語讀者在熟悉的文化語境下理解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詹納將“甲、乙、丙、丁”翻譯成羅馬字母“Ⅰ、Ⅱ、Ⅲ、Ⅳ”,這樣做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又如第十一回中的“超生”一詞?!芭泄俚溃骸氨菹拢切┤恕瓱o收無管,不得超生,… 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我才得救哩?!?“Your Majesty,” the judge replied, “…they perished and are now cut off from salvation because there is none to receive or care for them. Only if your majesty can give them some money will I be able to offer you deliverance.” (Jenner 1993:251)。“salvation”和“deliverance”和中文里的“超生”的意義不太一樣,但是讀者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基本意義即“脫離苦難”,有利于文本的連貫。
5. 空白背景的增益: 將空白背景暗含的文化信息在譯文中增補出來,幫助譯文讀者克服文化空白造成的障礙。例如對俗語和歇后語適當(dāng)進行增益可以幫助譯文讀者更好理解文化趣味和內(nèi)涵。如“八戒笑道:“你甚不變通,常言道:‘粗柳簸箕細柳斗,世上誰見男兒丑?’”“You don’t understand,” said Pig. “Thick willow twigs make dustpans and fine ones make funnels. 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 There’s not a man in all the world who’s really ugly.”(Jenner 1993:1232)譯文最后一句作為增益的成分,道出了俗語的含義,又保證了譯文的流暢。
四、結(jié)語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文化空白,《西游記》的譯者采用了各種策略對其加以補充。在實際的翻譯操作過程中,需要譯者以負責(zé)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彌補文化空白。
參考文獻:
[1]Guo Jianzhong(郭建中)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 《外國語》 1998. No.2:12-18. ---.《文化與翻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Jenner W.J.F Trans. “Journey to the West”. By Wu Cheng’e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
[3]Nida EugeneA.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Dell Hymes, Allied Publishers pvt, Ltd.
[4]Yu Anthony C. Tran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By Wu Cheng’e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5]郭建中《文化與翻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6]柯文禮, “Translation and the Readers” 《外國語》 1990. No.3:50-58
[7]劉海玲 “文化空白與《紅樓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紅樓譯評》劉士聰 編 天津:南開大[8]學(xué)出版社,2004:385-395
[9]劉宓慶 《文化翻譯論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簡介: 楊天旻,男,碩士,天津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