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是新聞報道重要的組成部分。電視新聞中,通過對典型人物外貌、肢體語言、內心、表情等進行刻畫,展現(xiàn)人物的內在美,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而要做好一篇人物報道,真實的人物故事細節(jié)、情感表達尤為重要。
[關鍵詞]人物;細節(jié);情感表達
近幾年,中央媒體不斷加強典型人物宣傳,推出了《時代楷?!贰ⅰ队肋h的豐碑》、《勞動者之歌》等品牌欄目,選擇的典型人物更加基層,人物故事、語言風格更加貼近群眾,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在地方電視臺,對典型人物的宣傳同樣重要,好的人物形象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人物的人格力量對時代新風尚、新風氣的形成,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一、從細節(jié)入手
1.選擇人物。人,是社會活動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新聞宣傳中也同樣如此。任何新聞事件都是圍繞人來展開的,這對典型人物宣傳中的人物選擇提出了要求。百度百科給典型人物的定義是: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鮮明特點的個性,同時又能反映出特定社會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會關系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性和本質方面的人物形象①。從人物事跡來看,典型人物可以分為先進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和平凡人物。只有對人物事跡、人物精神、人物動態(tài)預先有所了解,才能從海量的人物素材中選定人物,讓典型人物脫穎而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針對選定的人物,務必要明確人物行為背后的社會動因、人物的個性特點和生活秉性,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途徑獲取普通群眾對人物的社會評價,從而擬定采訪提綱,羅列出采訪中需要的材料和細節(jié)信息,成竹在胸,在正式采訪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留意細節(jié)。電視新聞時長有限,報道時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要想準確地表達新聞要義,細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點上,對典型人物的新聞報道更加突出。人物故事交錯復雜,人物情感跌宕起伏,一個好的細節(jié)描寫,不僅能讓畫面活起來,也能讓人物精神更具感染力,從而讓新聞主題更加厚重。
典型人物的新聞細節(jié),可大致分為事跡細節(jié)、語言細節(jié)、動作細節(jié)。
比如穆青等人采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這樣寫道:“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常揣在懷里。人們留心觀察,原來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上,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雹谶@樣一個獨特的細節(jié),既是焦裕祿的事跡細節(jié),也是他的動作細節(jié),顯微知著,讓讀者由此對焦裕祿一心為民、舍生忘死的公仆本色記憶深刻。
再比如2015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新聞節(jié)目《只為多看你一眼:一條紅絲巾 相聚六秒鐘》中,記者捕捉到了這樣的人物同期:“這個圍巾是他送給我的,我準備帶上。我準備穿這件衣服,亮一點?!薄鞍呀z巾放出去。放出去干嘛?看爸爸,讓爸爸看絲巾?!薄翱吹搅丝吹搅耍吹轿宜臀蚁眿D的圍巾了,看?!焙唵蔚恼Z言,透露出的是戰(zhàn)士梁培峰一家三口最樸實的真情,讓觀眾深受感動。
無論如何,細節(jié)是新聞作品的血肉。在實際采訪中,被采訪者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是一句隨意的話語,都可能延伸出一段早已被人忘記的經典人物故事。要抓住并處理好這些細節(jié),就需要記者在采訪中多觀察、多琢磨、多詢問,這個能力也恰好是記者新聞敏感、素材積累、采訪經驗等的綜合反映。
二、真實的情感表達
1.情感是生命。人物新聞采訪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性格靦腆內向,有的則開朗大方善于表達。但不管怎么說,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不僅是受訪者,也包括記者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把各方面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讓新聞作品富有生命力。
(1)做好與受訪者的情感互動。記者是忠實的記錄者,采訪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與受訪者情感交流的過程。受人物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人生經歷等因素影響,受訪者面對鏡頭往往會顯得拘謹,這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在語言、動作、神態(tài)上給予受訪者鼓勵和支持,用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情感與對方進行交流,讓對方消除心理隔閡,從而愿意交談說出心里話,會讓采訪很快打開局面。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提問與傾聽。封閉式提問將可能的回答都囊括在問題之中,易于回答,但難以得到問句以外的信息,一連串的封閉式提問也會讓受訪者感到被動、焦躁。開放式提問則對回答的內容沒有嚴格的限制,讓受訪者暢所欲言,采訪氛圍更加輕松,但回答容易跑題。在實際應用中,記者就需要以開放式提問為主,封閉式提問為輔,認真傾聽受訪者的回答,梳理出對方的講話邏輯,從中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加以深入挖掘,從而使受訪者說出肺腑之言。
(2)用觀眾的視角審視情感。電視的社會功能在于引導觀眾。在典型人物新聞中,觀眾需要的不是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對人物事跡的性質判斷和深入理解上的引導,幫助他們了解人物事跡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記者作為信息傳播者,就需要用平民化的視角,從受訪者日常生活中捕捉情感故事,通過生活畫面中的情感自然流露和簡潔明快的同期錄音,讓觀眾在看節(jié)目時不僅僅是體會別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對“他為什么這樣做?遇到挫折放棄過嗎?普通人能做到他這樣嗎?”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將人物鮮明的立場和觀點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2.真實是紅線。真實是新聞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對典型人物的新聞報道,首先要確保人物事跡真實準確,無論從哪兒獲取信息,都要對其真實性進行核實,即便是受訪者自己的講述,也要翻閱歷史資料或是詢問第三人進行佐證,以免出現(xiàn)信息不實、不全或以篇概全的情況。二是對人物事跡、人物精神進行提煉,要確保論據(jù)真實、充分。不能為了迎合觀眾,制造轟動效應,而對人物進行拔高夸大,想當然地對信息進行挑剔和修飾,畢竟新聞不是文藝創(chuàng)作,不能有絲毫的道聽途說、合理想象。三是語言要客觀公正,拒絕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的新聞用語。有些新聞寫作常用“最近”、“許多”、“大概”、“可能”等一些含混籠統(tǒng)的詞語,也有一些新聞因為語言運用不準確而產生歧義,甚至連真實性也受到觀眾的懷疑。新聞不排斥形象和藝術的語言,但必須能夠準確具體地反映客觀事物,尤其是人物新聞,語言表達上需要簡練質樸,過多的字句雕琢往往會適得其反。
三、結語
典型人物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者,對典型人物進行采訪報道,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弘揚時代主旋律、倡導社會新風尚的具體體現(xiàn)。要做好典型人物報道,還需要創(chuàng)新思路,改變常規(guī)的報道模式,堅持以情感為主線,精選故事細節(jié),來展示人物的個性與品格。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典型人物.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tEt5YCl3aKdDAoKV38dEhEIxjj39YW8jBHmXINt89mgKe6sMJ_3qO6tqM4U2ygG8XxysjTgApTOIhugZW7gI_.
[2]穆青 馮健 周原.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