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學生個體心理常常受到集體心理的影響,青年學生集體心理對個體心理有著明顯的影響,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四個方面分析、論述了青年學生集體心理對青年學生個體心理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青年學生;集體心理;個體心理;影響作用
青年學生生活在組織化、紀律性的集體之中,青年學生學習、生活、業(yè)余活動等無不打著集體的烙印,因此,青年學生心理也無時不受到學生集體心理的影響,留著集體的印跡。青年學生集體心理對個體的影響作用很多,主要的有社會助長作用、社會顧慮傾向、社會從眾效應、集體實踐的催化作用。
一、社會助長作用
有人在場或者許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的效率高于單獨工作的效率,叫社會助長作用。社會助長作用具有三種心理效應。一是結伴效應。青年學生個體與他人共同從事某項工作,其工作效率相對而言會有所提高。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干活時,如果和幾個人合伙干,干勁就大增,質(zhì)量也好一些。心理學家經(jīng)過實驗發(fā)現(xiàn),自行車選手在獨自一人騎車時,平均時速24英里,但在結伴不比賽的情況下,平均時速可達31英里。這就是社會助長作用的結伴效應;二是觀眾效應。青年學生在學習、體育、文藝等活動中,在有觀眾的情況下,其投入和效果都要相對好一些;三是競賽效應。在集體中共同活動,如果明確給雙方提出競賽的要求,雙方的活動效率一定會大有提高。
社會助長作用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當任務或活動比較簡單時,多人共做或他人在場的工作效率優(yōu)于個人獨做。有些任務或活動在客觀上更適合群體共做。比如有些流水作業(yè),群體共做就比個人完成全部流程的效率要高得多。在集體活動中,他人在場或群體共同從事某項工作,人們會有意無意地產(chǎn)生一種隱含的競爭意識。這種競爭意識就可導致工作效率的提高。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大多數(shù)生產(chǎn)勞動中,單是社會接觸,就能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彼嗽趫鲞€會喚起別人評價的想法,由于人們具有自尊自愛等需要,總希望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以顯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個體對別人評價的期待就能促進自己把事情辦得更好。
二、社會顧慮傾向
這是指個人在群體大眾面前由于感到不自在,受拘束,其行為表現(xiàn)與私下時不盡相同。例如青年學生集體中有些人平時與朋友在一起閑聊,口若懸河,但在小組討論或在大會發(fā)言時,可能會言語不多甚至詞不達意,這就是社會顧慮的影響。社會顧慮傾向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加入集體時間不長,對集體中的他人不甚熟悉。青年學生剛到學校,人生地疏,最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困擾,表現(xiàn)出較多的躊躇反應,行為上拘謹。因此,新加入集體的成員在熟習集體之前,表現(xiàn)出的社會顧慮傾向比集體老成員明顯。二是性格內(nèi)向者較性格外向者,社會顧慮傾向表現(xiàn)較突出。
三、社會從眾效應
從眾是個人由于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在認知上或行為上趨向群體的期望,與群體的多數(shù)人相一致。從眾是青年學生個體適應集體生活的一種傾向。個人之所以從眾,是因為它能使個人獲得一種安全感和被接納感,還能從他人的肯定性評價中獲得愉悅的心理感受。從眾現(xiàn)象是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從眾行為有積極和消極意義之分。它取決于引起從眾行為的事物或信息的性質(zhì)。如果所從的是正確的“眾”,無疑會產(chǎn)生積極的效應。如果所從的是錯誤的“眾”,比如隨聲附和多數(shù)人的錯誤意見,跟著多數(shù)人起哄,那就會起到消極甚至破壞作用。同時,還與群體的狀態(tài)有關。在一個正不壓邪的群體里,從眾行為必會產(chǎn)生不良后果,而在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中,從眾行為帶來的是對集體建設的促進和加強。
從眾與否或從眾程度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一是群體的一致性。無論群體規(guī)模的大小,群體內(nèi)成員意見越不一致,其他成員的從眾就越低;而群體成員意見越一致,人們的從眾性就越強。這是因為,本來就懷疑群體意見的人發(fā)現(xiàn)有人也對群體意見表示反對,無疑就找到一種社會支持,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更加降低對群體多數(shù)人的信任程度,因而也就減弱了從眾。人通常還有一種不愿偏離群體的心理傾向。當自己的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時,也就出現(xiàn)偏離,但當他發(fā)現(xiàn)還有人同自己是一樣的,偏離的感受就會減弱,因此也就削弱避免偏離的從眾;二是群體規(guī)模。一般情況下,群體意見和行為一致,群體規(guī)模越大,從眾率就越大;三是群體的專長。對于個人來說,群體成員越有專長,他對群體就越信任,就越把群體的意見當作有價值的信息,因此,他就越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而從眾。有些研究表明,當一個知識淵博的專家贊同群體的意見時,就會增加人們的從眾率;四是個人心理特點。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從眾的傾向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文化水平和智力低者較之文化水平和智力高者容易從眾,易受外界影響的情緒不穩(wěn)定者較之情緒穩(wěn)定者容易從眾,自信心弱者比很有自信者容易從眾,個人掌握的判明模糊情形的信息越少,從眾的傾向就越大。
四、集體實踐的催化作用
心理是腦的功能,人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是以一定的遺傳和生理條件為基礎的。遺傳和生理因素在心理發(fā)展中起著物質(zhì)前提和基礎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生活條件在心理發(fā)展中起主要的決定作用。這種作用不是機械的、絕對的,而是要適合人已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在分析心理發(fā)展的條件時,還要看到實踐活動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心理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心理的發(fā)展是在人的積極活動中實現(xiàn)的。
集體在完成其自身目標的實踐中,其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配合與競爭,集體成員與其他群體成員之間的競爭會使成員得到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影響,這種集體實踐活動,這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影響會對集體中個體成員的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催化作用,因此,青年學生個體心理素質(zhì)和能力的發(fā)展是在集體實踐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作者簡介:曲哲(1968-8-) ,男,山東鄒平人,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qū)心理學系講師,研究方向:心理訓練與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