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萬葉集》詩詞總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于中國的《詩經(jīng)》,作為一部“真誠”的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典詩詞佳作,《萬葉集》中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我國古典詩詞對外傳播有著密切關聯(lián)。本文主要探討《萬葉集》的詩型與詩詞結構的表現(xiàn)形式,為同類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古典詩詞 《萬葉集》 唐詩宋詞 七言絕句
引言
日本文學《萬葉集》是日本現(xiàn)存最早的詩詞總集,得名與中國古典文學密切相關,文人從中國古典文學詩詞佳作作品中吸取了諸多有益的創(chuàng)作精華。把“萬葉”作為總集全名時采用了中國漢魏六朝詩文中“萬頁”的含義,“萬葉”喻詩歌之多如林中之葉。我國晉人陸云之《祖考頌》:“萬葉垂林”中的“萬葉”意指詩文眾多茂盛?!度f葉集》的具體編者至今存在爭議,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于中國的《詩經(jīng)》,主要匯集了公元三世紀上半期到759年大約500年間的傳誦詩詞作品,編為20卷4500首詩詞。筆者通過對《萬葉集》的本文研究,可以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其對我國唐詩中優(yōu)秀詩詞的傳承。
一、《萬葉集》中的作品“詩型”結構
我國唐代詩詞和唐之前的文學作品對日本文人影響深遠,這些優(yōu)秀作品激起了詩人的創(chuàng)新,從而促進了《萬葉集》的誕生。中國古代文學以“駢文體”寫成的文書是最早對《萬葉集》產(chǎn)生影響的,而且駢文體的“四六對”的詩詞形式對其“詩型”也有影響。由于當時文人對跨國文學的借鑒參考,而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最受推崇,主要是在當時的知識分子層面上,雖然這對《萬葉集》的成型與內(nèi)容有借鑒作用,但《萬葉集》內(nèi)的篇章也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但從這種已經(jīng)存在的影響中可以看出,在形式上全書的文章結構具有對唐代以前優(yōu)秀詩詞的“詩型”的借鑒。[1]
《萬葉集》編成于奈良時代末期,當時從事詩詞創(chuàng)作的文學家主要是嫻熟的漢詩人,以五言詩、七言漢詩在當時文壇流行,這就為《萬葉集》“詩型”提供了許多重要條件?!度f葉集》在詩詞形態(tài)領域可以說是受我國古典詩詞全面的影響,這一事實也已經(jīng)清楚地顯示了《萬葉集》的“詩型”方向。
《萬葉集》中主要由長歌、短歌、旋頭歌和連歌這四種詩詞形式構成,其中的詩型結構深受我國詩詞結構影響。在我國古典文學最早的《楚辭·離騷》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隨后文人墨客開創(chuàng)的“樂府體”詩詞逐漸演變?yōu)椤拔迤哐月稍姟?。后來?jīng)過大批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改良,進一步發(fā)展為“五七——五七”的雙重連綴的詩詞韻律形式,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記夢詩《別東魯諸公》又名《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云:“??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边@首詩就是典型的采用五七詩詞結構模式,作者利用詞語的特點首句為五后句為七交錯展開,構成了“五七言律詩”的交錯詩型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帶有錯落排比的韻律感,讀來朗朗上口。《萬葉集》中有七句至一百四十九句不等的長歌和短歌構成,從篇章結構上《萬葉集》全書以“長歌”和“短歌”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可主要分為由五言和七言組合構成。這兩種詩型結構在《古事記》中保存的古代詩詞中不勝枚舉,尤其在《萬葉集》中的數(shù)量最為龐大,由此開創(chuàng)了后世的“和歌”詩型形式。[2]由此可見,“和歌”這種文學形式是帶有短歌詩型的結構,受中國古典詩詞影響深遠。此外,在《萬葉集》中也有五七言和五七七言的詩型結構的“旋頭詩歌”詩詞形式,因為后世流傳不多,可供研究文本寥若星辰?!靶^”指的是詩歌中兩段字數(shù)與句式相同,詩歌的前半部分與后部分交相輝映,形成問答的詩型結構,前后呼應。與旋頭歌比較而言,“石體詩歌”和“連歌”在《萬葉集》中數(shù)量更少,至今完整流傳的僅一首。石體詩歌的詩型結構為五七五或七七七形式,而“連歌”主要是指由不同的詩人分別作的詩詞,僅存一首的詩型為五七五句和七七句。[3]另外在《萬葉集》中有在形式上和短歌相同的“反歌”,其作用是用來概括詩歌內(nèi)容或補充長歌的意猶未盡的文本,“反歌”通常作為長歌的附屬作品而留存。以上是筆者總結的關于《萬葉集》中的詩型模式。
二、《萬葉集》的詩詞結構探析分析
通過筆者對《萬葉集》的詩歌形式的總結,我們得出《萬葉集》中的和歌以“短歌”為基礎,“長歌”為主體,兩者特點不同,其中“長歌”更帶有靈活特質。這些詩型在框架結構相近似的前提下,所表現(xiàn)的文學內(nèi)容與情感內(nèi)涵卻各具特色。例如借鑒我國唐詩創(chuàng)作的“長歌”中有關登高望遠、詠情和旅行記錄為主題的詩詞,其作品結構框架就基本由以下三段組成。以下筆者以《萬葉集》中《登香具山望國之時御制歌》為例進行說明:“大和平野兮群山疊嶂,香具山兮攀巔頂,登頂兮始見平野。平野兮煙云氤氳,海原兮鷗鳥飛翔?!边@首歌從結構布局上看,有些類似中國古典詩詞的七言絕句。[4]在詩詞的前三句“大和平野兮群山疊嶂,香具山兮攀巔頂,登頂兮始見平野”主要是詩人描寫自己身處的外界環(huán)境;隨后的兩句“野兮煙云氤氳,海原兮鷗鳥飛翔”是詩人記述眼前的廣闊情景;最后一句是詩人根據(jù)眼前場景進行情感升華,抒發(fā)了內(nèi)心感悟。這個詩型結構是《萬葉集》長歌中于游覽名勝、登高望遠以及升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常用的三段詩詞結構模式。
這種“三段式”詩詞結構的形成的,與我國古典文學密切相關。尤其是在我國古代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以及漢樂府中的名篇佳作中吸取精華,這些千古流傳的經(jīng)典篇章中大多是民謠詩歌形式,朗朗上口的詩詞形式和健康、直率、純樸的語言風格受到了東方各國文人的推崇和借鑒。此外,也受我國唐代詩詞中情景交融的抒情寫景、登高述懷類詩詞作品的影響。[5]如崔顥的《黃鶴樓》采用了這類布局手法。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七言律詩《黃鶴樓》是當時可以稱得上是排名第一的佳作代表?!饵S鶴樓》前四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這四句主要寫詩人崔顥站在黃鶴樓中追憶古往今來并且發(fā)出感慨,后四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主要描寫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人望著眼前美景如畫,內(nèi)心卻鄉(xiāng)愁難抑。這種相似的三段式詩詞結構,在借鑒與運用上《萬葉集》中的作品在布局上會有多種變化,但其總可以歸結為以上基本的三段結構。由此可見,《萬葉集》中的詩詞作品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篇章結構有著深刻的認識。
三、《萬葉集》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借鑒
文學經(jīng)典《萬葉集》的最顯著特征是“真誠”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其中所收錄的詩詞佳作和中國古典詩詞在“詩型結構”、“歌詠題材”與“體裁”等方面存在相似點,這不僅僅是世界文學創(chuàng)作的巧合,里面飽含了對經(jīng)典的借鑒。這種現(xiàn)實主義文學內(nèi)涵,正是我國中國古典詩詞的一貫傳統(tǒng)。尤其是《詩經(jīng)》中的優(yōu)秀篇章作品,當時文人對其贊譽有加,這些詩詞是文人墨客針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形態(tài)的“言志”之作。
在《萬葉集》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詩人吟詠的對象,其中以大篇幅的長歌敘事詩詞為主,短歌進行抒情為輔。在《萬葉集》中收有許多詠物詩,這類詩詞主要是受我國唐代的大量詠物詩的影響。詠物詩顧名思義主要是把歌詠的對象擴大到自然界的方方面面,簡潔含蓄的語言風格和對自然的贊美之詞深受文人的歡迎,尤其是唐初詩人李嶠的《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類“詠物詩”在當時很受推崇,并被編纂?yún)R集成冊供文人賞讀。詠物詩的出現(xiàn)使得詩人歌詠的對象更加豐富,從變化莫測的天象,到大好河山、花鳥魚蟲,四季交替,包羅萬象,符合東方文人的審美,并在這些景物中注入了詩人獨特的思想境界。詩人還將從中國的四季同日本的雜歌形式融合,創(chuàng)造了春夏秋冬的繽紛詩詞世界。[6]我國古典詩詞運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對世界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這引起了日本文人墨客的關注,并借鑒運用到了自身的詩詞創(chuàng)作之中?!度f葉集》的“相聞歌”中就含有“借物言志”的詩詞,作者通過詠物,隨后對詩詞精神進行升華。從文學語言修辭手法理論上分析,文中大量運用明喻、暗喻的修辭語言是《萬葉集》受中國古典詩詞影響的重要研究領域。在這些詩詞中使用的明喻、暗喻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賦、比、興”寫作相近,詩人把他物作為吟詠對象,間接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和人生追求。此外,《萬葉集》中存在直接引用漢語詞匯現(xiàn)象,尤其是從《詩經(jīng)》等古典詩文中吸取的詞匯諸多。例如《萬葉集》中名作《寄物陳思歌》中所描述的:“隔窗望,皎皎明月光”,這首歌描寫明月照耀,它最早是出于我國古典詩詞《詩經(jīng)》中《鄴風·日月》:“如居月諸,照臨下土”。[7]因此,《萬葉集》中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各種風格美的形成,是由于對我國古典詩詞相似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借鑒也是不足為奇。
綜上所述,我國優(yōu)秀古典詩詞的對外傳播,對《萬葉集》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度f葉集》的詩文不僅從詩型結構上借鑒中國古典詩詞佳作,而且在文人表達內(nèi)涵上也汲取了營養(yǎng),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了當時的文化地理等因素,最終形成了《萬葉集》獨特的文學特點,由此和歌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繁榮的局面。《萬葉集》的文學風貌大多是描寫大好河山的率真豪放之詞,構成了其真誠的語言風格。在這部巨作的匯集過程中,我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的繁榮在世界的傳播背景下,成為《萬葉集》中作品極有價值的營養(yǎng)源泉。語
參考文獻
[1]佚名.萬葉集(上、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王赫延.《詩經(jīng)》詞匯語言視覺修辭研究[J].語文建設,2014(29).
[3]吳雨平.《萬葉集》與中國古代詩文[D].蘇州大學,2002.
[4]鄧喆.試析《詩經(jīng)·國風》中的文學美[J].語文建設,2014(26).
[5]王曉平.萬葉集對詩經(jīng)的借鑒[D].比較文學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王敏.《詩經(jīng)》的音樂性與結構探析[J].語文建設,2014(8).
[7]馮小燕.淺談文學翻譯的意似、形似與神似[J].語文建設,2013(35).
【本文系2014年度湖南工業(yè)大學“綠色包裝與安全”博士課程建設項目《第二外國語(日語)》(編號:2014y1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