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3-050-02
一、在主題班會中塑造班級性格
對正處于“看我七十二變”心理發(fā)展時段的初中生而言,個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xiàn),都極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巨大影響。因此,烘托積極、健康的集體心理環(huán)境,塑造包容、理解的班級性格是班主任不得不潛心研習的重要課題。由于主題班會具有時間集中、人員集中、問題集中等時間與空間上的優(yōu)勢,也就自然成為我們塑造優(yōu)良班級性格、實施常規(guī)性集體德育的重要平臺。
1、案例回顧
某課間,一直被委以重任的班長神色凝重地來到辦公室,在夾雜著委屈、失望與憤怒的情緒中提出了辭職申請。對此,我雖感意外,但也對個中緣由有所了解——在長期協(xié)班主任開展各項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班長”在有意無意中因無數(shù)的“小報告”承受著集體輿論的種種非議,導致其對班長職務產(chǎn)生抵觸心理。經(jīng)疏導,該生暫時打消了辭職的想法,決定繼續(xù)尋求班級管理與人際交往的契合點。
當事人心平氣和地離開,一連串的困惑卻涌上我這個“開導者”的心頭:在班干部隊伍中,僅班長一人有過類似遭遇?班干部與學生之間的沖突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調(diào)解乃至化解這種沖突?這或許是一個塑造班集體包容、理解性格的良機?經(jīng)過對上述問題的反復思考,我決定召開一次以“變小報告為大報告”為主題的班會。
班會主題
變“小報告”為“大報告”
時間
“辭職事件”次周的周一例行班會
短期目標
引導學生以理解、包容的心態(tài)審視“小報告”,營造健康、積極的班干部輿論與一般輿論
長期目標
塑造寬容、理解的班級性格
班會流程
1、 班主任引出此次班會的焦點,但不明確提出主題。
2、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該不該打“小報告”進行討論。
3、 各組輪流發(fā)表觀點,班主任不予評論。
4、 各組發(fā)表對其他小組所提觀點的意見,班主任不予評論。
5、 學生自由發(fā)表對“小報告”的理解,班主任予以引導。
6、 班主任小結(jié),明確提出主題、確立訴求。
班會紀實(受篇幅所限,在此只給出班會流程中第1、5、6部分的簡要紀實)
1、師:同學們,在班會開始前,我想先向大家陳述一個長久以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和你們一樣,當我像大家這般大的時候,困擾我的問題有許多,其中有個問題不得不提,那就是我的同學尤其是班干部同學經(jīng)常會做出一個“天理難容”的舉動——打“小報告”。直至今日,每每回憶起那些無孔不入的“小報告”,我依然五味雜陳。時過境遷,不知這個問題是否同樣困擾著你們呢?
生:小聲議論,表示肯定。
師:看來,這個問題不僅是長久存在的,更是長久以來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此癥不除,就難以解除我們內(nèi)心的隔閡。我們班的許多同學一向語出驚人、見地深刻,今天,我們不妨就嘗試著探討這個困擾著數(shù)代學子的“歷史遺留問題”,如何?
生:興致濃厚,沒等老師說完就已開始小聲討論。
……
5、生1:根據(jù)同學們剛才發(fā)表的意見,我有一些想法。不管怎么說,打“小報告”都是容易引起反感的??勺屑毾胂?,我們中間有誰沒有向老師打過“小報告”呢?我們之所以要打“小報告”,就是希望老師能糾正同學的錯誤,這沒有錯,所以,如果我們都能換位思考,想想我們自己打的“小報告”,別人的“小報告”就能得到理解了。
師:很好,你提到了“理解”。的確,大部分“小報告”都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時產(chǎn)生的,誰都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權(quán)利,因此,如果我們能換位思考,別人打的“小報告”就跟自己打的“小報告”一樣可以接受了(學生表示同意)。但是,會不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如果打“小報告”是為了報復,我們還能理解和接受嗎?
生2:如果真是為了報復,那就不可接受了,不過我覺得出于報復的還是少數(shù)。
師:也就是說,如果“小報告”是出于自我保護與對錯誤行為的糾正,我們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只是出于“一報還一報”,那就會真正影響人際關系和集體凝聚力了,是嗎?
生2:是的老師,我就是這個意思。
師:很好,根據(jù)同學們的觀點,“小報告”可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出于自我保護與對問題行為的糾正,第二類是出于自私的報復心理。那么,幾位時常打“小報告”的班干部,屬于哪一類?
生3:說實在的,經(jīng)過剛才的討論,我覺得當班干部也挺不容易,你不講不行,因為你必須要老師反映班里的情況,否則就是失職;但如果同學知道你講了,又會受人排斥(此時,班干部們分別表示強烈認同),所以,他們應該屬于第一類吧。
師:感謝你對班干部的理解,但仔細想來,將班干部的“小報告”歸于第一類是不完全準確的,因為班干部的“小報告”雖符合糾正錯誤行為的動機,卻不符合自我保護的需求,因為很多同學的問題行為并沒有影響到班干部本人,所以他們的許多“小報告”并不是出于自我保護,而是出于對班風、學風的維護,從這個角度看,班干部的的“小報告”應該屬于第三類,即出于維護集體利益與糾正錯誤行為的需要。
生:恍然大悟的表情,小聲議論,表示認可。
6、師:好,讓我們再來梳理一下“小報告”的種類。第一類,出于自我保護和糾正錯誤行為的“小報告”,這是幾乎每位同學都已親身體驗的,我們應該予以理解,因為,理解別人就是在理解你自己;第二類,出于打擊報復的“小報告”,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收到過這類的小報告(事實上,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出于保護該類同學的自尊,我“撒謊”了),相信以后也不會;第三類,出于維護集體利益和糾正錯誤行為的“小報告”,我們應該稱之為富有責任感和大局觀意識的“小報告”,我們不但不應排斥,反而該對他們肅然起敬
生:極為認同的表情。
師:也就是說,無論出于維護集體還是個人,“小報告”不但不應該成為危害人際關系的導火索,反而應該成為個體與集體健康發(fā)展所不可缺少的“苦口良藥”,促使著集體的發(fā)展與壯大。因此,“小報告”已然“不小”,我提議,從這節(jié)班會開始,我們有責任為“小報告”正名,不妨稱其為“大報告”(板書“變‘小報告’為‘打報告’”)。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讓這些充滿理解、包容與大局觀意識的“大報告”,為我八三的征程保駕護航,好嗎?
生:喜悅、認可之情溢于言表,齊聲贊同。
2、案例后記與反思
通過后續(xù)觀察,本次主題班會的德育目標基本實現(xiàn)。例如,在同學們撰寫的“小組日志”(即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本組同學當日表現(xiàn)的記錄及評價,抑或抒發(fā)自己對生活片段中人、事、物的理解與感悟),大家公開記錄著組內(nèi)同學的日常表現(xiàn),其中不乏嚴厲批評之辭,而受批評者往往會在后續(xù)日志中予以自我批評,并繼續(xù)指出其他同學的不當之處,批評與自我批評已蔚然成風。
綜上所述,具有德育功效的主題班會至少應具備以下特點:1、不應成為單調(diào)的“政策宣講堂”,即班主任絕不只能在班會上傳達管理條文,此類班會極難觸動學生內(nèi)心,也就極難起到德育功效;2、主題貼近學生生活,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班主任對具體問題的敏銳洞察與深入反思,使學生感到問題就在身邊,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心理意愿;3、引導學生進行符合心智特點的人文思考,且應將認識高度限定在學生道德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4、認真?zhèn)湔n,縷清班會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以及班主任在各環(huán)節(jié)所板演的角色。
二、“再思”德育理念
1、因地制宜,把脈德育走向
一方面,當我們試圖通過以某種活動為德育載體時,班主任結(jié)合問題實際對活動目標、活動意義、活動流程進行“因地制宜”的前置預設(有時應像學科備課那樣進行精心設計),以期思路清晰、秩序井然。另一方面,由于德育活動的目標、內(nèi)容、進程靈活多樣,需要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即時反映對預設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或補充。例如,在前述班會的第5、6環(huán)節(jié)中,將“小報告”進行明確歸類完全是出于對學生觀點的生成性處理,卻明顯起到了引導學生清醒認識“小報告”動機與意義的功效。
2、以點帶面,擴大德育功效
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許多 “大問題”多由長期遺留的“小問題”累積而來,如果我們只是滿足于解決眼前事,則無異于只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結(jié)果,只能導致班主任陷于一望無際的瑣碎事件,這是德育工作的大忌。例如,在“辭職事件”發(fā)生后,如果只是滿足于對當事人一人的心理疏導,而不去深究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那么,班長的辭職可能不會是最后一次,辭職的班干部也可能不會只班長一人,“小報告”這一影響人際關系的“歷史毒瘤”也將極難得到有效診療。當然,以點帶面、舉一反三的德育理念,可能會要求班主任在個案中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卻也得以將班主任從永無止境的重復性事件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