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賦得鏡》是一首以鏡為對象的詠物詩,是隋朝李巨仁現(xiàn)存詩作五首之一。該詩巧用典故,善用譬喻,化用民俗,除標(biāo)題外,全詩無一“鏡”字,卻句句在寫鏡,從鏡之來歷到鏡之紋飾,從鏡之形制到鏡之功用,對古鏡進(jìn)行了全方位的掃描,無愧于詠物詩中的佳作。
關(guān)鍵詞:李巨仁 《賦得鏡》 古鏡 詠物詩
魏公知本姓,秦樓識舊名。鳳從臺上出,龍就匣中生。無波菱自動(dòng),不夜月恒明。非唯照佳麗,復(fù)得厭山精。
——李巨仁《賦得鏡》
作者李巨仁為隋代隴西人,具體生卒年不詳,其人才華橫溢、人品超眾,陳子良《平城縣正陳子干誄(并序)》(《全唐文》)中云:“隴西李巨仁,才華任俠,與余宿素,欽其俊,因妻以女,非厥人品,孰能致之?”李氏現(xiàn)存詩作僅五首,《賦得鏡》為其中的一篇,其為以鏡為對象的詠物詩?!百x得”多為借古人詩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庾信《賦得荷》等。隋唐科舉時(shí)代的試帖詩,因試題多取成句,故題前亦均有“賦得”二字,同時(shí)它還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后來“賦得”便被視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也往往以“賦得”為題?!百x得體”之大興是在唐代,以后歷代沿用。
“魏公知本姓,秦樓識舊名?!闭Э磧删渌婆c鏡無關(guān),然實(shí)則巧用鏡之兩典。前句出自魏武帝曹操的《上雜物疏》:“御物有尺二寸金錯(cuò)鐵鏡一枚,皇后雜物用純銀錯(cuò)七寸鐵鏡四枚;貴人至公主九寸鐵鏡四十枚。御物:中宮貴人公主皇子純銀漆帶鏡一枚;西園貴人純銀參帶五;皇子銀匣一;皇子雜用物十六種,純金參帶方嚴(yán)四具。鏡臺出魏宮中。有純銀參帶鏡臺一枚,又純銀七;貴人公主銀鏡臺四?!焙缶湔Z本托名為劉向所著的《西京雜記》,其云:“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nèi),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dòng)。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dòng)者,則殺之?!眱删浼鹊莱隽绥R非易得之物,即便秦宮魏殿亦未等閑視之,同時(shí)也表明了鏡之神秘及來歷之非同尋常。
“鳳從臺上出,龍就匣中生。”“臺”指的是鏡臺,即擺放鏡子的梳妝臺?!跋弧敝哥R匣,即古代婦女盛放梳妝用品的匣子,里面裝有可以支起來的鏡子?!傍P”與“龍”指的是銅鏡背后的紋飾形狀。古代銅鏡與今日之玻璃鏡很不相同。古鏡正面用以照容,背面則布滿紋飾,紋飾的形狀各異,有花草、龍鳳、魚鳥等類型,有的鏡背還刻有各種不同內(nèi)容的銘文,可謂圖文并茂,煞是美觀。龍鳳為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古人認(rèn)為龍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具有非凡的本領(lǐng)和神奇的力量,龍的靈性、神性均超越其他一切動(dòng)物,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yán)。古人還將龍視為“主水之神”,主管人間降雨的祥瑞之獸,龍紋被刻繪在青銅器上以來祈雨,并作為辟邪降福的吉祥物。
鳳與龍一樣,亦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dòng)物?!渡胶=?jīng)·南山經(jīng)》中記載,云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笨梢婙P為鳥中之王,并為吉祥幸福和王道仁政的象征。鳳凰為瑞應(yīng)鳥,“鳳凰于飛”也就常用來比喻夫妻恩愛、和諧,或祝人婚姻美滿。正因?yàn)楣湃艘朂堷P為吉祥物,對其極為崇拜,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便將其刻于鏡背,即出現(xiàn)了龍紋鏡、鳳鳥鏡等鏡式。李氏詩中說的正是此種以龍鳳為紋飾的銅鏡。
“無波菱自動(dòng),不夜月恒明。”“菱”指的是鏡背菱花形的花紋。“無波菱自動(dòng)”說的當(dāng)是銅鏡透光現(xiàn)象。漢代銅鏡有一特殊品種——透光鏡。它外形與普通銅鏡一樣,但其特殊之處在于,當(dāng)陽光或直射的平行光照到鏡面上時(shí),它能將鏡背上的銘文和紋飾映射到墻上,好像陽光能從鏡背穿透一樣,因此古人稱之為“透光鏡”。北周庾信是第一個(gè)將其付諸詩文的文人,其《鏡賦》對透光鏡有著形象的描繪,“臨水則池中月出,照日則壁上菱生?!崩钍稀盁o波菱自動(dòng)”,描繪的就是透光鏡背后菱形花紋映射到墻上閃爍流動(dòng)之感。唐代更是出現(xiàn)了形制為六角形菱花形狀銅鏡,菱花也就逐漸成了銅鏡的代名詞。唐李白《代美人愁鏡》詩之二:“狂風(fēng)吹卻妾心斷,玉■并墮菱花前?!泵魈埔抖缮瘛非骸罢器撸瑢α饣?,教人怕見愁顏?!边@里的“菱花”均為銅鏡之別稱。
“不夜月恒明”的“月”是譬喻,即將銅鏡比作月亮。鏡與月有著很多相通之處,首先就鏡之形而言,古鏡多為圓形,與滿月之形吻合。另外鏡有映物亮照之功用,這亦與月同。于是在文人筆下,鏡月互喻之作頗多。“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亦是將銅鏡比喻成月亮?!芭_前似掛鏡,簾外如懸鉤”(宋之問《望月有懷》),“玉龍高臥一天秋,寶鏡青光透”(盍西村《市橋月色》),則是將月亮比喻成鏡子?!盁o波菱自動(dòng),不夜月恒明”描述得極為巧妙生動(dòng),無愧于詠鏡之名句。唐代杜甫《秦州雜詩(其七)》:“無風(fēng)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泵黠@是受李氏之詩影響。
“非唯照佳麗,復(fù)得厭山精?!鼻熬湔f的是美人照鏡之事。鏡子作為閨中器物,幾乎成了女性世界的標(biāo)志。美人照鏡,畫眉梳洗,含情凝思,自然是閨中最美的景致之一。單純描寫照鏡美人的詩作雖多,但更引人注目的還是寫照鏡美人的心事。因?yàn)槊咳丈硖幖拍拈|房,終日畫眉梳妝,人看鏡,鏡中人看鏡外人,自不免思念鏡中看不到的人,不免萌生無名的哀怨。如:“折花須自插,不用暫臨池。當(dāng)猶可憐面,偏與鏡相宜。安釵釧獨(dú)響,刷鬢袖俱移。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梁·朱超道《詠鏡詩》)“初上鳳凰墀,此鏡照蛾眉。言照常相守,不照長相思。虛心會不采,貞明空自欺。無言此故物,更復(fù)對新期?!保骸じ咚对佺R詩》)施肩吾的七絕《佳人覽鏡》,更是將佳人覽鏡的敏感悲傷描繪得歷歷在目?!懊孔_前見玉容,今朝不與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門宿,減卻桃花一半紅。”真是美人在鏡子里看自己,我們在詩詞中看美人。
后句“復(fù)得厭山精”,說的是銅鏡的民俗用途?!皡捝骄辨?zhèn)壓山中的妖魅鬼怪,即指銅鏡照妖避邪之功用。古人以銅鏡為降妖鎮(zhèn)邪之物,實(shí)源于銅鏡的功能。銅鏡能映照人與天地萬物。于是古人很自然地將銅鏡映照的功能加以發(fā)揮,認(rèn)為隱形于世的鬼魅經(jīng)銅鏡一照,就會露出原形,從而失去魔力,自行逃遁。鏡于是就有了降妖鎮(zhèn)邪之魔力?!版?zhèn)宅神以埋石,厭山精而照鏡”(北周庾信《小園賦》),前一句說的就是埋石辟邪,后一句反映的就是鏡子照妖的民俗觀念。
銅鏡照妖避邪之說,早在后漢郭憲所著《洞冥記》卷一就有記載:“元封中,有祗國獻(xiàn)此鏡,照見魑魅,不獲隱形。”晉代的《西京雜記》亦云:“宣帝被收系郡邸獄,臂上猶帶史良娣合采婉轉(zhuǎn)絲繩,系身毒國寶鏡一枚,大如八銖錢。舊傳此鏡照見妖魅,得佩之者為天神所福?!睍x代道教理論家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十七“登涉”篇更是具體談到登山之道、帶鏡照妖辟邪之法。書中寫道,有諺曰:“太華之下,白骨狼藉”,入山而無術(shù),必有患害,故應(yīng)帶鏡以卻鬼魅。其云:“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四慷T嚾?,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鏡徑九寸已上,懸于背后,則老魅不敢近人?;蛴衼碓嚾苏?,則當(dāng)顧視鏡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p>
另外,眾所熟知的“照鹿”“視犬”故事,亦正是銅鏡驅(qū)邪照妖的典型例子。鏡厭山精的觀念可謂影響深遠(yuǎn),很多詩文中都有提及:“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李顯《石淙》,太子時(shí)作);“石鏡山精怯,禪枝怖鴿棲。一燈如悟道,照客心迷”(孟浩然《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寺,以詩寄之》);“鏡厭山精,刀驅(qū)木魅?!保ɡ蠲堋队伪鄙劫x(并序)》);“時(shí)開寶匣,以厭山精”(何據(jù)《古鏡賦》)。作為古代經(jīng)典醫(yī)書的《本草綱目》亦云:“鏡乃金水之精,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凡人家宜懸大鏡,可辟邪魅”,作為古代經(jīng)典醫(yī)書尚且如此,足見古鏡照妖辟邪之說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綜觀全文可見,李氏之詩雖僅四十字,卻從鏡之來歷到鏡之紋飾,從鏡之形制到鏡之功用,對古鏡進(jìn)行了一個(gè)全方位的掃描,全詩除標(biāo)題外無一“鏡”字,卻句句在寫鏡,真無愧于詠物詩中的佳作。
參考文獻(xiàn):
[1] 聶世美.菱花照影:中國鏡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 曾甘霖.銅鏡史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3] (清)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