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宋詞人趙師俠,在宋代宗室詞人群體中較有代表性。其《坦庵詞》呈現(xiàn)出“蕭散氣”與“富貴氣”的風貌?!笆捝狻?,主要體現(xiàn)在詞人標舉“清”這一審美范疇;“富貴氣”則與他的宗室身份有密切關(guān)系。趙師俠與陸游的詞作在藝術(shù)風貌上雖不盡相同,但在南宋詞壇“雅化”的大背景下,二者又有深刻的一致性,主要表現(xiàn)為都在有意識地摒棄纖艷,以詞吟詠性情。
關(guān)鍵詞:趙師俠 《坦庵詞》 蕭散氣 富貴氣 陸游 摒除纖艷
趙師俠,字介之,號坦庵,燕王德昭七世孫,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淳熙二年(1175)進士,淳熙十五年(1188)為江華郡丞。其生卒年不詳,據(jù)今人考證,當生于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之后,“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屬于南宋中期詞人”①,在乾道詞壇的宗室詞人群中頗具代表性。
趙師俠有詞集《坦庵長短句》(又名《坦庵詞》),今存詞154首,數(shù)量頗為可觀?!端膸烊珪偰刻嵋犯爬ǖ溃骸敖裼^其集,蕭疏淡遠,不肯為剪紅刻翠之文,洵詞中之高格?!敝赋觥笆捠璧h”是趙師俠詞的主要風貌。毛晉選刻《宋六十名家詞選》則評論《坦庵詞》道:
介之,卞人,一名師俠。生于金閨,捷于科第,故其詞亦多富貴氣。或病其能作淺淡語,不能作綺艷語,余正謂諸家頌酒庚色,已極濫觴,存一淡妝以愧濃抹,亦初集中放翁一流也。②
在這段跋語中,毛晉指出趙師俠詞風格有兩點:第一,趙師俠生于金閨,是宗室詞人,故詞中“多富貴氣”;第二,他的詞風特點在于“淡妝”,即“能作淺淡語,不能作綺艷語”,屬“放翁一流”。
又,馮煦則在《蒿庵論詞》中指出:
坦庵、介庵、惜香,皆宋氏宗室,所作并亦清雅可誦……毛氏既許坦庵為放翁一流,又謂其多富貴氣,不亦自相矛盾耶?③
馮煦認為《坦庵詞》“清雅可誦”,同時指出毛晉認為《坦庵詞》既有“富貴氣”又屬“放翁一流”的表述存在著自相矛盾之處。
綜合以上評論可知,對《坦庵詞》風格的認識,集中于“蕭散”與“富貴”兩個方面。而關(guān)于《坦庵詞》的“陸游風”(即“放翁一流”)問題,也應(yīng)作一辨析。
一、林下風流:《坦庵詞》的“蕭散氣”
《坦庵詞》創(chuàng)作的題材,主要集中在酬和、詠物、寫景以及詠時幾個方面,透露出作者的山林之趣。如《水調(diào)歌頭·和石林韻》:
世態(tài)萬紛變,人事一何忙。胸中素韜奇蘊,匣劍豈能藏。不向燕然紀績,便與漁樵爭席,擺脫是非鄉(xiāng)。要地時難得。閑處日偏長。 志橫秋,謀奪眾,謾軒昂。蠅頭蝸角微利,爭較一毫芒。幸有喬林修竹,隨分粗衣糲食,何必計冠裳。我已樂蕭散,誰與共平章。
蕭散,作為一個美學范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表現(xiàn)出掙離世俗功利、追求山林之樂的審美取向。顯然,相較于“向燕然紀績”的英雄氣,趙師俠更傾心于“與漁樵爭席”的“蕭散”之氣。在他看來,即使是橫秋之志、奪眾之謀,也不過是“蠅頭蝸角微利”而已。所以在慨嘆“世態(tài)萬紛變,人事一何忙”之余,他要“擺脫是非鄉(xiāng)”,以“喬林修竹”為樂,甘于“粗衣糲食”。
趙師俠在詞中反復表達了這種“樂蕭散”的意趣。他認為“到眼風光可樂,終不羨輕肥”,覺得“塵勞事,枉朝思夕計,細慮深謀”,應(yīng)該“安分、隨緣”。(《沁園春·和伍子嚴避暑二首》其一)他看透了“人自西東,利名汩沒黃塵里”(《風入松·戊申■椴衡永,舟泛瀟湘》),慨嘆“塵世知何計”,要“靜看日月跳丸”。(《促拍滿路花·信豐黃師尹跳珠亭》)總之,《坦庵詞》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林下風流的蕭散意趣。
誠如論者所觀察,“清”在《坦庵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甚多。趙師俠所追求的林下風流,在他的詞中表現(xiàn)為一種澄明、靈動的清氣??梢哉f,“清”正是對他“蕭散氣”的鮮明注釋。
(一)取象清新
《坦庵詞》中詠物不在少數(shù),且多以自然風物為對象?;ɑ苋缣?、菊、梅、蓮、芙蓉、茉莉等,四時節(jié)氣變化如霜、雪,以及作者行程中所見的山水等等,在他的詞中,或?qū)iT吟詠,或使之意象化,寄托作者的情趣。這些物象經(jīng)過藝術(shù)點染,既充分展示了它們清新的姿態(tài),又傳達出作者對自然化工的玩味與體悟。如《酹江月·信豐賦茉莉》:
化工何意,向天涯海嶠,有花清絕??c袂綠裳無俗韻,不畏炎荒煩熱。玉骨無塵,冰姿有艷,雅淡天然別。真香冶態(tài),未饒紅紫春色。 底事流落江南,水仙兄弟,端自難優(yōu)劣。瘴雨蠻煙魂夢遠,寧識溪橋霜雪?!霾吠?,素馨為伴,百和清芬■。凄然風露,夜涼香泛明月。
茉莉之“化工”,在于其“無俗韻”,“縞袂綠裳”“玉骨”“冰姿”等清雅姿態(tài),使它“未饒紅紫春色”。下闕則以■卜、素馨以及百合作為襯托,將茉莉的盎然生意展現(xiàn)了出來。其他如桃花“淺淡胭脂經(jīng)雨洗,剪裁瑪瑙如云薄”(《滿江紅·壬子秋社莆中賦桃花》);芙蓉“綠葉紅苞迎曉露,錦屏繡幄圍芳圃”(《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菊“獨占九秋風露里,芳心不與群花比”(《蝶戀花·道中有簪色菊花》)等,都具有清新的姿態(tài)和高潔的品格。
(二)運象清絕
《賭棋山莊詞話》評坦庵詞為“清絕滔滔”④。這一特征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的寫景詞中。
首先,趙師俠詞中大量運用“清”來描繪景物,傳遞心境。在他的詞中,江水是“江流清淺”;引入小池的泉水則謂“主人尋勝,接竹引清泉。鑿破蒼苔地,一掬泓澄,六花疑是深淵”,寫出水的澄澈清明之態(tài)的同時,也折射了詞人的清幽心境。
不僅可觸者如水,而且可感者如節(jié)候,也用“清”來表達。在趙師俠筆下,萬物欣欣的春夏時節(jié),是“清和天氣”“清和時候”;“木落千山”的秋季,則是“一葉驚秋風露清”(《鷓鴣天·七夕》),“清霜欺遠樹”(《菩薩蠻·瑞蔭秋望》)。白日賞花,“韶華婉娩,正和風遲日,暄妍清晝”(《酹江月·足樂園賞牡丹》);夜宿江舟,則是“沉沉清夜闌”(《醉桃源·桐江舟中》)。總之,趙師俠大量運用中國古典美學中“清”這一范疇,對他的眼中之景進行了描繪與說明,從而傳遞出他“身心俱清”(《沁園春·和伍子嚴避暑二首》)的“清和”之感。
其次,趙師俠詞對清婉可觀的景色進行大量鋪排,營造出一個渾然的“有我之境”。
趙師俠自謂“平生奇觀,愛登高臨遠,尋幽選勝”,追求山林之樂。故他的詞中常有對景物的大量鋪排,如:
平生奇觀,愛登高臨遠,尋幽選勝。欲上層巔窮望眼,一半崎嶇危徑,萬瓦鱗鱗,四山簇簇,咫尺疏林映。山川城郭,恍然多少清興。 殘照斜斂馀紅,橫陳平遠,一抹輕煙暝。何處飛來雙白鷺,點破遙空澄瑩。鶴嶺云平,龍江波渺,不羨瀟湘詠。襟懷舒曠,曲欄倚了還憑。(《酹江月·萬載龍江眼界》)
詞通篇寫景,并寓情于景。上闋寫自己在層巔之上,極目四望之景:山底的民房、四周的山巒以及映照其中的山林,山川城郭盡收眼底;下闋則寫日落之景,夕陽斂去余暉,山氣彌漫如輕煙,一對晚歸的白鷺似從天外飛來,點破了一片澄瑩而靜穆的天空。天地浩瀚,萬象渾然,使人“襟懷疏曠”,“恍然多少清興”。而這一切乃“我”憑欄所見,是經(jīng)鋪排萬象而成的有我之境。
趙師俠在鋪排景物的同時,還運用了層層渲染的手法。如《滿江紅·辛丑赴信豐舟行贛石中》:
煙浪連天,寒尚峭、空蒙細雨。春去也、紅銷芳徑,綠肥江樹。山色云籠迷遠近,灘聲水滿忘艱阻。掛片帆、掠岸■風輕,停煙渚。 浮世事,皆如許。名利役,驚時序。嘆清明寒食,小舟為旅。露宿風餐安所賦,石泉榴火知何處。動歸心、猶賴翠煙中,無杜宇。
上闋寫景,將煙浪連天、空蒙細雨、紅銷芳徑、山色、灘聲、片帆一一鋪展開來,通過層層渲染,勾勒出春去尚寒之景,最終為下闋的“歸心”作了鋪墊。
總之,通過鋪排、渲染的手法,趙師俠營造了一個“清絕滔滔”的意境。其蕭散之氣也充溢其中。
(三)造語清淡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坦庵詞》“微傷率易,是其所偏”,指出其詞不足之處的同時,也概括了趙師俠詞創(chuàng)作的一個主要特色,即在運用語言、組織意象上,平易而少含蓄蘊藉。
首先,《坦庵詞》中的寫景、狀物,乃至敘事,都采用白描手法,不顯矯揉造作之態(tài)。如寫山水:“茫茫云海浩無邊,天與水相連”,“湖光如練,山光如染”,簡潔凝練,恰到好處。敘事如:“元宵三五,正好嬉游去”,則直似口語。這種語言,不露悲喜,又生動傳神,讀來可親可近。
其次,《坦庵詞》敘寫景物,經(jīng)常使用“平遠”“深遠”等山水畫概念。《鳳凰閣·己酉歸舟衡陽作》詞則云:“展十幅、瀟湘畫軸?!边@反映出趙師俠有意以賞畫的方式來處理景物。故詞中意象組織起來,往往真如一幅水墨畫般清麗,如:
木落千山瘦,風微一水澄。清霜暖日快歸程。喚渡沙頭、款款話離情。 傍岸漁舟集,橫空雁字輕。憑闌凝望眼增明。一片瀟湘、真?zhèn)€畫難成。(《南柯子·送朱辰州于方壺小隱》)
詞寫渡頭送別友人,卻著眼于送別之景:遠處的山,近處的水、漁舟以及天空中飛過的雁陣,這些清新、明朗的景象,正是作者和友人真誠情誼的表征。不寫別情而情自顯。
總之,趙師俠詞以平易、自然的語言風格,營造出清淡的詞境,折射了他心境的平和,表現(xiàn)出蕭散的意趣。
二、百慮■然:《坦庵詞》的“富貴氣”
盡管趙師俠說“富貴功名,本自無心逐”(《蝶戀花·戊申秋懷》),一再表現(xiàn)對富貴功名的疏離,但作為宗室詞人,其在詞中記錄了優(yōu)游自如的生活,以及清雅閑適的精神享受,這又使他的詞具有鮮明的“富貴氣”。
(一)從容悠游的生活
《坦庵詞》中有許多宴會、賞春場景的描寫及酬和之作。這些詞既表現(xiàn)了詞人日常生活的閑適,又傳達了其心底的從容。如他寫荼蘼發(fā)問道:“問春何事不從容,憂愁風雨中?!睂Υ怂终嫣岢觯叭罩宸?,酒添風味,須與從容”(《柳梢青·和張伯壽紫笑詞》)。從容,是他對閑適生活的主張。至于這份從容從何而來,作者道:
連枝蟠古木,瑞蔭映晴空。桃江江上景,古今同。忙中取靜,心地盡從容。掃盡荊榛蔽,結(jié)屋誅茅。道人一段家風。任烏飛兔走匆匆,世事亦何窮。官閑民不擾,更年豐。簞瓢云水,時與話西東。真樂誰能識,兀坐忘言,浩然天地之中。(《促拍滿路花·瑞蔭亭贈錦屏苗道人》)
“掃盡荊榛蔽,結(jié)屋誅茅”,既是對道人結(jié)廬安居生活的反映,更是指自己雖然身處世俗忙碌之中,但只要能夠掃除心中的障礙,就同樣能達到“心地盡從容”的境界。下闋則直言:“官閑民不擾,更年豐。”得遇豐年,百姓安居樂業(yè),自己也清閑無事,能像道人那樣悠游自得,“兀坐忘言”,實為“真樂”也。
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還體現(xiàn)為他在賞春、送春中的悠然。早春來臨時要賞梅:“先春占早爭開,是人間第一,唯有江梅。”(《漢宮春·壬子莆中鹿鳴宴》)“紅杏已香殘”之后,他又將自己的春興寄予海棠:“紅杏已香殘,唯有海棠堪惜。天氣著花如酒,醉嬌紅無力。娉娉裊裊倚東風,柔媚忍輕摘。憑仗暮寒要住,賽錦川春色?!保ā逗檬陆ご菇z海棠》)而當春已歸去,“紅紫隨風何處”時,在春雨下逐漸顯現(xiàn)出的新綠,又映入眼簾:“唯有摶枝新綠,暗逐雨催肥?!保ā端{(diào)歌頭·癸卯信豐送春》)《坦庵詞》少有傷春之作,而是隨著物候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一笑任春歸”“不負送春期,明年約”的豁達和不負春光的心情。一場春事中,詞人總能找到最適合當下欣賞、玩味的對象。這也是他靜中取樂、閑中尋趣的真實寫照。
因此,反映在詞中的愜意生活以及從容的姿態(tài),使趙師俠的詞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自若的富貴氣韻。
(二)清雅閑適的精神享受
趙師俠“嘗舉進士,令益陽、豫章、柳州、宜春、瀟湘、衡陽、蒲中、長沙”⑤,宦游于湖南、江西、廣西等地,但在《坦庵詞》中少有宦游之苦的描寫,而多是對生活的細致品味與享受。他在詞中努力保持著一種雅致的審美情趣,反映出他對生活深度開拓的努力。
首先,《坦庵詞》致力于構(gòu)筑一種清和氛圍,為作者體味生活的清雅提供一個場景。如《浣溪沙·鑒止宴坐》:
雪絮飄池點綠漪,舞風游漾燕交飛。陰陰庭院日遲遲。 一縷水沈香散后,半甌新茗味回時?!鲩e萬事總忘機。
上闋庭院的雪絮飄飛、燕子飛舞等雪中之景,與下闋室內(nèi)的沉香、茗茶之事,自然融合起來,氣氛清閑,卻無半點蔬筍氣。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人讀來仿若置身其間。
其次,《坦庵詞》還致力于在審美觀照中實現(xiàn)自我體認。如《蝶戀花·道中有簪二色菊花》詞:
百迭霜羅香蕊細。裊裊垂鈴,綴簇黃金碎。獨占九秋風露里,芳心不與群花比。 采采東籬今古意。秀色堪餐,更惹闌膏膩。不用南山橫紫翠,悠然消得因花醉。
上闋描繪菊花的姿態(tài):盡管覆蓋在層層白霜之下,但一簇簇金黃的菊花仍舊像鈴鐺一樣在輕盈地擺動著,吐露著纖細的花蕊,傲然立于九秋風露之中?!蔼氄肌倍贮c出菊花的芳心——菊花的傲雪凌霜,非是群花所能比。下闋則傳達出作者的自我體認:陶潛以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成為歷代士人所神往的境界。眼前這些菊花清雅可觀,使得蘭膏也顯得膩了。甚至都不用去見南山紫翠,單是眼前的菊花以及由此而想到的“采采東籬”的古意,就已經(jīng)使作者沉醉了。
此外,除了寓情于山水,日常生活之物也能引發(fā)作者詞興,而作細致描繪與品味,如:
紅紫凋零?;ぬ氐?,剪玉裁瓊。碧萼叢芳,檀心點素,香雪團英。柔風喚起娉婷。似無力、斜倚翠屏。細細吹香,盈盈■露,花里傾城。(《柳梢青·荼蘼屏》)
上闋細致描摹了屏風上荼蘼的圖案,“碧萼叢芳,檀心點素,香雪團英”的雅致姿態(tài)引起對屏風主人“細細吹香,盈盈■露,花里傾城”的生活場景的聯(lián)想,從而使屏風與日常生活交融在了一起。
總的來說,盡管《坦庵詞》在反映生活方面,題材范圍相對較窄,但與作者竭力對生活的真諦進行開掘的努力相對應(yīng)。他在詞中體現(xiàn)出的閑雅的精神享受,也是《坦庵詞》“富貴氣”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
三、屏除纖艷:《坦庵詞》“陸游風”問題辨
毛晉謂《坦庵詞》“亦初集中放翁一流也”,可見毛氏是將趙師俠和陸游相提并論的。而他跋《放翁詞》則說:“楊用修云:‘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柚^超爽處更似稼軒耳?!雹迣Υ耍瑧?yīng)從兩個方面來考辨《坦庵詞》的“陸游風”問題。
第一,毛晉在引用楊慎“纖麗”“雄慨”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超爽”的風格,道出陸游詞的風格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色,這與趙師俠相對穩(wěn)定的蕭疏淡遠的詞風相異。
陸游詞風隨其經(jīng)歷而呈現(xiàn)出不同風貌,“大致順著豪邁雄放——慷慨沉郁——纖麗清婉——恬淡飄逸這一軌跡演進”⑦??犊劣糁魅纭对V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又如《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guān)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詞作回顧自己的戎馬生涯,抒發(fā)一腔壯志,既有“鬢雖殘,心未死”的豪邁之情,又有“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世事難料的悲慨之氣。
閑適清之作,則如《烏夜啼》:
檐角楠陰轉(zhuǎn)日,樓前荔子吹花。鷓鴣聲里霜天晚,迭鼓巳催衙。鄉(xiāng)夢時來枕上,京書不到天涯。邦人訟少文移省,閑院自煎茶。
這與趙師俠“官閑民不擾”“半甌新茗味回時”的表述幾無二致,都傳達出了對清雅閑適的品味。不同的是陸游詞中隱藏著壯志難酬的郁郁之情。如《鷓鴣天》: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guān)。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這首詞與《坦庵詞》相類,寫自己生活的閑適自得,不關(guān)“絲毫塵事”,蕭散意味十足。但詞尾筆鋒一轉(zhuǎn),以“老卻英雄似等閑”作結(jié),透露出一絲惆悵。故陸游詞中閑適蕭散的意趣又帶有疏放曠達之氣,平淡中見豐富,折射出陸游晚年的心境,是其閑適之作的最大特點。但這在《坦庵詞》中表現(xiàn)得并不突出。
第二,楊慎、毛晉等論者將陸游與蘇東坡、秦少游等人相提并論,注意到南宋詞對北宋詞的繼承關(guān)系。這在陸游和趙師俠的詞作中,有一致的體現(xiàn),即他們都在創(chuàng)作中刻意摒棄纖艷,借詞來吟詠性情,甚至向詩靠攏,順應(yīng)了詞在南宋雅化的創(chuàng)作潮流。
對陸游而言,無論是“纖麗”“雄慨”還是“超爽”,都難以掩蓋其詞中的香艷之作,如《浣溪沙·南鄭席上》:
浴罷華清第二湯,紅綿撲粉玉肌涼。娉婷初試藕絲裳。 鳳尺裁成猩血色,螭奩熏透麝臍香。水亭幽處捧霞觴。
這種著眼于寫女子形態(tài)的作品,在陸游詞中比較多見,有著較為濃重的脂粉氣,行文也較草率,非“超爽”所能言,《坦庵詞》中亦不多見。
但到了晚年,陸游自謂:“予少時汩于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唱,尤不能止。今絕筆已數(shù)年,念舊作終不可■(掩),因書其首以志吾過?!保ā堕L短句序》)⑧表明他在有意識地否定自己早年“汩于世俗”之作,體現(xiàn)出詞創(chuàng)作上的自覺。馮煦所謂“劍南屏除纖艷,獨往獨來,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諸家無可方比?!短嵋芬詾樵娙酥裕K為近雅,與詞人之冶蕩有殊,是也”⑨的論語,也正是從這兩方面概括了陸游的詞作特征和詞學觀點。
首先,所謂陸游詞“屏除纖艷”,既可理解為他的詞從南宋詞壇的香艷之氣中掙脫出來,而變得“逋峭沉郁”;同時也可認為是他的詞風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成熟,使這一點體現(xiàn)得更為鮮明。
其次,陸游詞呈現(xiàn)出詩化特征,使詞脫去“冶蕩”之氣。陸游《跋東坡七夕詞后》云:“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珠櫳綺疏惜別之意。惟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學詩者當以是求之?!雹庖曁K軾《鵲橋仙·七夕》詞為詩,既表現(xiàn)了他對詞的期望,有向詩靠攏的傾向,也說明在詞創(chuàng)作上,陸游是遠紹蘇軾的。
趙師俠借詞吟詠性情的傾向同樣十分明顯。盡管生活優(yōu)裕,但他仍盡力去發(fā)掘生活,致力于體味“蕭散”,不肯為“剪紅刻翠”之詞。這使他有別于諸家“頌酒賡色”的率意而為人所注目。通過他與蘇軾的熱切追求者葉夢得交游密切、互有唱和來看,趙師俠的這種有意而為之,也正是承東坡而來。
總之,盡管在藝術(shù)風貌上,《坦庵詞》以其相對穩(wěn)定的蕭疏淡遠之風,有別于陸游風格的多樣化,但在南宋詞壇創(chuàng)作“雅化”之路上,二者又有著深刻的一致性,即遠取蘇軾,自覺摒除纖艷詞風,借詞來吟詠性情。這或許正是毛晉將《坦庵詞》歸入“放翁一流”的深刻原因。
① 曹志平:《趙師俠〈坦庵詞〉略論》,《文學遺產(chǎn)》2009年第6期。
②⑥ (明)毛晉輯:《宋六十名家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頁,第130頁。
③④⑤⑨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89頁,第3451頁,第4030頁,第3593頁。
⑦ 歐明?。骸蛾懹窝芯俊?,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190頁。
⑧⑩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80頁,第171頁。
參考文獻:
[1]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
[2] (明)毛晉輯.宋六十名家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唐圭璋編.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歐明俊.陸游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6] 曹志平.趙師俠《坦庵詞》略論[J].文學遺產(chǎn),2009(6).
作 者:程誠,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