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對《群山回唱》五對人物情感的解讀,分析了父母之愛、骨肉親情、主仆情義、陌生人的憐憫、兄弟情分等,強調(diào)了現(xiàn)實矛盾導(dǎo)致的沖突所引起的情感變異,找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愛與家庭”,彰顯了家庭的力量和親情的永恒。其次,通過對小說故事的分析,指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種族和種族的沖突、文化和文化的融合、個人感情和社會制度的對立。
關(guān)鍵詞:情感 沖突 心靈 矛盾
2006年5月,一位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塞尼發(fā)表了處女作《追風(fēng)箏的人》,讓大家看到了戰(zhàn)爭之外的一個溫情的阿富汗,這部作品受到了全球讀者的熱愛,成為當(dāng)年全美第三大暢銷小說。自此,這個作家就在筆者的腦海中打上了烙印。2007年9月《燦爛千陽》出版,再一次把作者推向暢銷書作家的行列。時隔六年之后,作者帶著他美麗又有些苦澀的新作回歸了,這本書就是《群山回唱》?!都~約時報》稱:“(它)比《追風(fēng)箏的人》更流暢,更有野心,敘事上比《燦爛千陽》更精巧?!边@是大師的杰作。那么這部小說寫了什么故事,又是怎樣涵蓋了生活中的所有主題呢?下面筆者將從小說的五組情感關(guān)系入手,揭示隱藏在情感背后的深意。
一、五組情感跌宕的故事
1.帕麗與薩布爾 小說的開頭以魔王進村收孩子的童話作為引子,魔王一進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來,只要誰一被他看見就會被吃掉。魔王一叩房,這家就必須交出一個孩子讓魔王帶走,如果不交,魔王將滅其全家。故事里的父親糾結(jié)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愛的小兒子。暴風(fēng)雨中,兒子無助地在門外哭喊著父親的名字,父親在門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對失去兒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親徹夜失眠,他起身來到了魔王的城堡,準(zhǔn)備與他一決高下。魔王把他領(lǐng)到一個房間,透過玻璃窗,他看見兒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過著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說,你可以把他帶走,但他將永遠(yuǎn)不能回來,只能繼續(xù)做農(nóng)民的孩子,過著食不果腹的窮苦生活。父親沒有把兒子帶走,他不相信自己能改變命運,給孩子幸福的未來。這個魔王童話是父親薩布爾在將女兒帕麗送往喀布爾的前夜講述給孩子們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說的一根針,一步步引向現(xiàn)實?,F(xiàn)實中,薩布爾也因貧窮養(yǎng)不起孩子,無奈地將女兒送給別人撫養(yǎng)。作者通過對薩布爾和帕麗間的情感描寫,刻畫了父親送走帕麗時的狠心、殘忍以及隱藏其中的無奈的父愛,其實是告知讀者:愛是放手。
2.馬蘇瑪與帕爾瓦娜 帕爾瓦娜是帕麗的繼母,馬蘇瑪是帕爾瓦娜的孿生姐姐。妹妹一出生就活在姐姐的陰影下,姐姐永遠(yuǎn)是那個被贊美、被給予愛和陽光的女孩,而妹妹只能在姐姐光芒四射的余暉中活著。不幸的是姐妹倆同時愛上了一個男人,并且那個男人心屬姐姐。就在姐姐即將和心愛的男子步入婚姻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降臨在姐姐身上。妹妹目睹了災(zāi)難,并且在災(zāi)難發(fā)生前的那一秒,她推了一下姐姐,從此,姐妹倆就注定了被綁在一起。妹妹充滿絕望地每天照顧著姐姐,沒有婚姻,沒有未來,只有每日的端屎擦尿做飯燒柴。誰也沒有嫁給那個男子,姐妹倆共同目睹他結(jié)婚生子,直到喪妻。于是姐姐為了成全妹妹,求她將自己丟棄在沙漠之中的群山之間。她放棄了那茍延殘喘的生命,把自己的呼吸連同那落日之后再也看不到朝陽的明天,一起交到了妹妹手中。妹妹聽著姐姐那若有似無的嗚咽聲和群山之間的風(fēng)聲,離開了那片沙漠,走向了太陽升起的地方,和自己愛慕已久的經(jīng)歷了喪妻之痛的男子理所當(dāng)然地結(jié)婚生子,日復(fù)一日……雖然她獲得了幸福,但從此也將帶著再也無法放下的罪惡與愧疚繼續(xù)活下去。那群山之間的回響更像姐姐的哭號,在夢中回響,在每一個未來中刺痛自己。作者赤裸裸地揭露了隱藏在人性深處的陰暗,同時也向我們印證了——愛是犧牲。
3.納比與蘇萊曼瓦赫達提 納比是帕麗的舅舅,他為了逃避責(zé)任來到喀布爾,是蘇萊曼先生的廚師兼司機。他偷偷地暗戀著女主人妮拉,卻不知道男主人也在瘋狂地暗戀自己。為了得到女主人的青睞,納比慫恿妮拉收養(yǎng)帕麗,但從此一生都沉浸在了愧疚之中。蘇萊曼中風(fēng)以后,他一如既往地照顧主人,甚至發(fā)現(xiàn)了蘇萊曼的秘密。蘇萊曼要求他離開的時候,他依舊平靜地留了下來。似乎他的感情已經(jīng)在妮拉和帕麗離開后被掏空了,又似乎他想幫妮拉和帕麗完成一種責(zé)任,也可能他只想由著生活的慣性往前走。而讓人唏噓不已的恐怕是男主人那刻骨銘心的暗戀吧,那一幅幅素描,那一張張畫紙,筆墨間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他仍孤獨,但只要和你在一起,不用講太多的故事,不用說太多的話,只是遠(yuǎn)遠(yuǎn)看著你就知足了。這種感情,太痛徹心扉了,向我們詮釋了愛的真諦:不是你愛我,我愛你,而是在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在你身邊陪伴。
4.伊德里斯、鐵木爾與羅詩 伊德里斯和鐵木爾是帕麗養(yǎng)父家的鄰居,和帕麗同輩,他們是表兄弟,年幼時由于戰(zhàn)亂離開阿富汗,后來定居美國,戰(zhàn)亂平息后,又回到阿富汗想索回房產(chǎn),偶遇小女孩羅詩,她是大伯與父親房產(chǎn)糾紛悲劇中唯一的幸存者。目睹了小女孩身體和心理的傷痕,表兄弟倆都心生漣漪。伊德里斯用電影、游戲和陪伴讓羅詩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他會將她帶到美國治療傷勢的承諾也讓女孩有了一絲寄托。可是伊德里斯回國后,醫(yī)院忙碌的工作和精神的壓力讓他疲憊不堪,他在簡單地嘗試聯(lián)系手術(shù)未果后輕易地放棄了,甚至感到釋然。他忘記了美好的時光和美麗的承諾,他甚至有所懷疑和痛恨。當(dāng)他漸漸遺忘時,在他眼里行為并不高尚并且十分世故的弟弟卻做著他承諾要做卻沒有做的事。羅詩再次出現(xiàn)在他面前時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她在美國的新書發(fā)布會上為伊德里斯簽字,“放心,書里沒有你”,她以一種近乎施舍的姿態(tài)化解了伊德里斯的尷尬和慚愧,但這終將成為伊德里斯心上永遠(yuǎn)的枷鎖。
5.帕麗和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和帕麗是兄妹,年幼時分離,帕麗當(dāng)時剛?cè)龤q,記憶還不是那么深刻,只有分離時的一時掙扎,但阿卜杜拉卻用一輩子來懷念妹妹,他為自己的女兒起名帕麗,并為妹妹收藏了一盒繽紛的羽毛。當(dāng)帕麗終于知道一直存在于心中的空洞和無來源的悲傷是什么,并一路奔波地找到阿卜杜拉時,卻發(fā)現(xiàn)哥哥因為病癥完全不相信她的身份,而當(dāng)哥哥拿出他收藏了一輩子的羽毛,帕麗也想不起來代表什么。他們雖然重逢卻終沒能相認(rèn),但終究他們找到了彼此,這份隔了半個世紀(jì)的親情算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二、情感背后隱藏的深意
1.通過對這看似互不相干的五組復(fù)雜情感的分析,讓我們懂得了愛、責(zé)任與犧牲。父親講的那個魔王進村收孩子的童話以及他忍痛把帕麗賣人,盡管看似殘酷,但卻犧牲一人,溫暖全家;帕麗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姐馬蘇瑪,盡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為了彼此而互相犧牲和成全;帕麗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和責(zé)任的真諦。這些故事貫穿著一個共同的主題:犧牲。犧牲與愛、幸福相輔相成。這是關(guān)于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zé)任來交換。然而,生命中若有那么一個值得為之犧牲的人存在,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2.通過對五組情感的描寫,小說反映了種種的社會問題,以及個人單純的情感與社會矛盾的沖突。小說以帕麗與阿卜杜拉的分離為主線,將阿富汗近六十年的歷史天衣無縫地融合為小說中人物的生活背景,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犧牲、背叛和親情力量的故事。
3.通過對五組情感的描寫,作者以自己美籍阿富汗的身份審視了逃離故國的阿富汗人的艱難處境,他們一方面努力融入異國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悵然間尋求自己的定位。作為移民者的他們被傳統(tǒng)的美國人當(dāng)作認(rèn)識阿富汗的窗口,但阿富汗對于他們卻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無論是帕麗養(yǎng)母的全盤否定,還是阿卜杜拉的畏縮退守,阿富汗成為每個人都不能逾越的心靈枷鎖,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燙下了烙痕。
4.通過五組情感的層層展開,作者也展示了阿富汗民族的災(zāi)難。鐵木爾曾說過:“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故事的背景不斷在喀布爾、加利福尼亞的圣何塞和法國巴黎之間不停地切換,對比美國和巴黎的和平富足,戰(zhàn)后的喀布爾仍舊充斥著血腥與殘暴。作者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自己深切的悲哀和對民族未來的擔(dān)憂。
在《群山回唱》一書中,作者通過對五組感情的敘述,給了我們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直到結(jié)尾,那首兒歌——“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呆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fēng)把它吹走了”,仍縈繞在讀者的耳邊。我們也許都曾經(jīng)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群山間的回音就會回應(yīng)我們,連綿不絕。它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我們不再孤單。
參考文獻:
[1] [美]卡勒德·胡塞尼.群山回唱[M].康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孫琬婷.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fēng)箏的人》情感分析[J].名作欣賞,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