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蒲州梆子作為晉南地區(qū)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一直以來跟人們的娛樂、節(jié)慶、信仰、祭祀等民俗活動有許多的內在關聯(lián)。至今,蒲劇的許多演劇習俗在鄉(xiāng)村舞臺演出中仍有保留。開臺戲作為一項重要的演出習俗,其藝術形態(tài)較為復雜,演出形態(tài)或是成熟的戲劇表演,或是帶有一定情節(jié)的儀式模擬表演。蒲劇開臺戲作為帶有一定情節(jié)的儀式戲劇表演,其文化功能主要是除煞祛邪、保佑戲臺所在地的民眾及戲曲劇團平安吉祥。
關鍵詞:蒲劇 開臺戲 民俗信仰
戲曲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與民俗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古以來,它就跟大眾的娛樂、節(jié)慶、信仰、祭祀等民俗活動有許多的內在關聯(lián),它扎根民眾生活,與各地的歷史、地理、語言、風俗和文化相結合,體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深厚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特點。蒲州梆子作為晉南地區(qū)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深深根植于晉南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以高亢激昂的藝術特色深受晉南地區(qū)人民的喜愛。蒲劇戲曲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從元代至今,流傳下了大量的戲曲劇作。其中《薛剛反朝》《表花》《掛畫》《對花槍》等劇目至今還在在城市劇場、鄉(xiāng)村廟會、文化節(jié)日的戲曲舞臺上經(jīng)久不衰地演出著。更重要的是,其中許多演劇習俗在鄉(xiāng)村舞臺演出中至今仍有保留。
一、鄉(xiāng)村舞臺的演劇習俗
在中國鄉(xiāng)村的戲曲舞臺演出中,通常分為兩種戲曲演出類型:一類是觀賞性戲劇,另一類是祭祀性戲劇。{1}觀賞性戲劇演出對于城市劇場和鄉(xiāng)村戲臺的劇目基本無差異,多數(shù)是傳統(tǒng)的地方戲和新編地方戲。而祭祀性戲劇則是在特定的時間、場合及特殊事件的演出,諸如流傳下來的目連戲、儺戲、開臺戲等。目連戲在舊時被認為演出此劇可以超度游魂野鬼、祛惡驅邪,能保村坊安寧,因此該演出多在中元節(jié)前后舉行,大致自舊歷五月至七月十五日。由于中元節(jié)為鬼節(jié),目連戲被看作是鬼戲,開臺前按習俗要在臺上懸無常、牛頭馬面的紙帽頭套。目連戲的演出內容主要是目連救母的故事,其中嵌入許多歷史和生活小戲;有些地方的目連戲中的目連新婚,新郎與新娘還會走下戲臺與觀眾舉杯同慶。儺戲、儺舞作為先秦時期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同樣也是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
中國古代的鄉(xiāng)村戲臺大多建造在民俗祭祀活動的神廟中,面對神廟的正殿、神殿坐北面南,戲臺則坐南面北。戲臺與神廟正殿處于同一中軸線上。這種建構方式表明鄉(xiāng)間戲曲演出與宗教祭祀活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多數(shù)用以酬神祈福。{2}在當下,由于網(wǎng)絡、電視、廣播對戲曲市場的沖擊,導致戲曲觀眾銳減,戲曲市場低迷,許多諸如目連戲、儺戲的戲曲演出習俗有所減少,然而,開臺戲作為傳統(tǒng)戲曲演出中的一項重要習俗,每逢新建戲臺,開臺戲仍要例行戲曲演出的演出程序,所以我們現(xiàn)在仍然能夠看到其演出場景。
作為戲曲的發(fā)源地和繁榮地,晉南地區(qū)從元代至今保留了大量古代戲臺,但是由于鄉(xiāng)村古戲臺年代久遠,大多失修;隨著近幾年這一帶新建了很多新戲臺,開臺戲這一傳統(tǒng)習俗較之以往,就相對多一些。本文主要結合實地考察和戲曲演出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來探討蒲劇開臺戲的文化意義。
二、蒲劇開臺戲
(一)開臺戲的表演形態(tài)
開臺戲又叫開光戲,也叫鎮(zhèn)臺、祭臺、破臺?!镀阎莅鹱又尽分杏涊d:“開光戲,是舊時新建戲臺落成后,在首次演出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币虼?,這是一種特殊的儀式劇。開臺戲的藝術形態(tài)較為復雜,不同地域開臺儀式的表演內容不同,有些是表演相關劇目,例如在河南新安縣一帶,新建的戲臺、戲樓或重修后首演出的戲臺、戲樓,大多演的是《敬德打虎》一折,湘潭影戲的破臺儀式多以《城隍拿韓》作為鎮(zhèn)臺戲,扈劇的開臺戲是《破臺登殿》等。{3}另外一類則是一些具有儀式性質的“模擬表演”:演員通常裝扮成天官(如姜子牙、關公、太白金星等)和小鬼,在舞臺上進行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動作,形成融宗教和表演于一體的儀式活動。蒲劇的開臺戲便是這種有儀式性質的模擬表演。通常是有兩個角色要來扮演——天官和小鬼。天官的角色由戲曲劇團中的二花臉來扮演,小鬼由功夫過硬的武生扮演,以確保表演的順利進行。
(二)蒲劇開臺戲儀式
據(jù)臨汾市蒲劇團業(yè)務團長郭雙奎介紹:由于二花臉扮演性格剛烈、脾氣火暴的角色,因此天官由二花臉扮演才能夠鎮(zhèn)得住戲臺、壓得住邪氣。新戲臺所在地的城居村的老人說:“戲臺是只虎,不破臺打虎,有兇事?!彼裕莩龊团e行儀式時,表演者通常要準備和配持一些特殊器物,例如穿紅色戲服、系紅布、腳蹬虎頭鞋;表演時的音樂使用的是蒲劇武場音樂,鼓與鑼的配合,表現(xiàn)當時形勢的緊張急促;舞美背景煙霧朦朧,營造出的是一種神仙道化的氣氛。
筆者根據(jù)2014年9月于晉南地區(qū)臨汾市金殿城居村的田野考察得知,開臺戲的具體流程如下:
上演開臺戲之前,先用五色線(幕布)把臺口封住,在黃裱紙上寫下“吾神保佑”的字樣,將其供奉在供桌上,同時將花生、瓜子、紅棗、核桃等一并供奉給各路神靈。紅布、公雞、谷子、銅錢等準備妥當后,伴隨著陣陣鼓聲,由二花臉扮演的“天官”就在煙霧繚繞的舞臺上出場了。他先用鞭打斷各處的五色線,在伴奏中“天官”繞場一周,踏碎八塊瓦片后下場;然后“小鬼”在大鼓聲中上場,翻上躍下,幾個回合后,“天官”將“小鬼”打敗,“小鬼”下場……之后“天官”就會誦“某村某地新修戲臺一座,吾奉天神旨意,前來打臺降福,愿某村居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祈福話語。接著“天官”用五雷碗打舞臺四角,然后把有“吾神保佑”字樣的黃表紙燒掉,以祭拜各路神仙。
其中,祈福儀式中最重要的“咬雞”環(huán)節(jié)便在這時開場了,“天官”先將紅布蓋在公雞身上,將其高高舉過頭頂,對著供桌,意供奉各路神仙。繞場一周,幾口酒下肚,“天官”開始咬雞,先咬去雞頭,把雞毛灑在舞臺上,將雞掄到前后臺,并把雞血灑在各臺柱之上。中國民間俗信認為“朱砂和雞血均有避邪和除煞的作用”“血與朱砂可以驅邪,故所斫之處,皆無邪祟矣”?!半u”諧音“吉”,“咬雞”則是“要吉”,祈求吉祥之意。這時“天官”再把銅錢、五谷糧食向臺下民眾拋撒,以祝當?shù)刎斣疵ⅰ⑽骞蓉S登。最后將雞頭釘在舞臺中間的大梁之上,把死雞抱至臺下。至此,戲曲表演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三、開臺戲的文化內涵
作為祭祀性戲劇的開臺戲演出,目的主要是為了敬神、酬神。當然,在娛神的同時,也娛樂了觀看戲曲表演的信民。因為演出主要是為了供神靈享用,所以演出的儀式程序、劇目內容、表演形態(tài)有其嚴格的規(guī)定性,表演者代代相傳,變化程度不大。由于祭祀民俗儀式的規(guī)定性與傳承性,使得在這種環(huán)境下表演的戲劇更多地保留了最初演出時的形態(tài),不會在藝術上有太多的改進,演出形態(tài)比較簡單、古樸,表現(xiàn)了更多的原生態(tài)特征。
開臺戲最初祭祀社神,即土地之神,后來又擴展到祭祀天地以及山川河流萬物,成為泛神祭。正如戲曲在孕育時期就進入神廟參與獻演。開臺戲在其文化意義上實現(xiàn)了戲曲在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中敬神、酬神最初的文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為什么開臺戲中有大量的“紅色”元素呢?如:紅色戲服、紅鞋以及重要的“咬雞”“灑雞血”。陳勤建在《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講道:“中國人崇尚紅色的心意習俗由來已久。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喜歡在死去的同伴身上灑紅色的礦物質。這是什么原因呢?經(jīng)科學分析,這是我們先民為拯救死去的伙伴而采取的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習俗活動。人為什么死去?太古先民不得其解,在擺弄尸體中他們發(fā)現(xiàn),像河水一般流動于人體的紅色血液不見了。多次重復的發(fā)現(xiàn),使他們幼稚的心底終于得出了一個結論,紅色的物質似乎隱藏著神秘的生命力,只要充實它,就可以設法挽救死亡的生命;或者,可以讓逝去的生命在另一個附體上具有同樣的生命力。”{4}由此可知,先民將生命與紅色的物質聯(lián)系起來,已成為一種共識,一種共同的心意認同。之所以產(chǎn)生這一俗規(guī),除客觀因素之外,主觀感受和共識等心理過程起了很大作用。血液的紅色引起類比聯(lián)想,以為凡紅色的物質都具有這樣的功能,從而形成了崇紅習俗的精神意識。
從開臺戲這一文化現(xiàn)象可知,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物質條件和生產(chǎn)條件的限制,人們最初持萬物和人一樣有靈的觀念,試圖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圖支配、征服自然萬物。開臺戲這種儀式正是傳統(tǒng)文化中當?shù)孛癖姾脱莩鏊嚾说囊环N信仰表現(xiàn),其在當下的文化意義更是廣大民眾希望營造一個祥和安寧的看戲和演出空間以及需要一種安全、幸福、祥和的娛樂生活環(huán)境的心理訴求。
{1}{2} 黃竹三:《關于中國鄉(xiāng)村演劇的幾點思考》,《中華戲曲》2013年第2期。
{3} 李躍忠:《中國戲曲之“破臺戲”探析》,《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4} 陳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民間喪葬祭祀演劇研究》(編號:13YJCZH072)和山西省教育廳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晉南戲曲演出的考察與研究》(編號:20143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