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本憑借其可接受的形象、可接受的語言、可接受的故事以及可接受的情感,在兒童閱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只有回歸兒童敘述的繪本才是兒童真正可以接受的閱讀文本。接受理論以讀者為重心的觀點對于研究繪本在兒童閱讀中的意義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理論借鑒。
關(guān)鍵詞:接受理論 繪本 兒童閱讀
一、引言
何為“繪本”?簡言之,就是一種將童話和文字相結(jié)合的文學文本。其英文原文是Picture Book,也可以翻譯成圖畫書,意思就是畫出來的書;而日本則將其翻譯成繪本。繪本的歷史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了,1902年出版的《小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們》可以算是繪本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繪本與一般的附插圖的書有何不同呢?一般故事書,其插圖可有可無,沒有插圖文字照樣能夠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繪本的圖畫與文字一樣要承擔表情達意的責任,繪本中的圖畫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文字附庸,而是一種具有講述故事功能的圖畫語言;繪本中的圖畫和文字彼此交織互動,形成一種緊密的內(nèi)在關(guān)系。豐富多彩的圖畫和精煉優(yōu)美的文字共同構(gòu)成書籍主題內(nèi)容的表達主體。日本著名繪本專家松居直先生在其著作《我的圖畫書論》中提出,繪本的文圖是文和圖相乘的關(guān)系,而插圖則是相加的關(guān)系。因此,繪本與我國傳統(tǒng)“小人書”、附有插圖的故事書等兒童文學讀物等還是有著本質(zhì)的差別的。
二、接受理論
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接受理論又稱接受美學,該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高潮。它的主要代表是德國南部康士坦茨大學的五位教授。他們是姚斯、伊瑟爾、福爾曼、普萊斯丹茨和斯特里德,被稱為“康士坦茨學派”。接受理論認為應該將“作家—作品—讀者”放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特別強調(diào)的是讀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全過程中的作用。接受理論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把讀者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系統(tǒng)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出了讀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全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強調(diào)讀者的作用是接受理論的核心所在。接受理論認為,文學活動的動態(tài)流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讀者。因為作者創(chuàng)作活動完成以后,文本仍處于一種潛在狀態(tài),其意義的生發(fā)與拓展有待文本與實際讀者的雙向交流,在讀者的選擇和閱讀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只有通過讀者的選擇和閱讀活動,文獻才能真正獲得其社會功能和效果。
接受理論把讀者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系統(tǒng)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出了讀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全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理論,為重新認識兒童閱讀的系統(tǒng)模式提供了借鑒。由此可見,兒童在整個兒童閱讀系統(tǒng)中處于主體地位并發(fā)揮著主體作用。兒童在兒童閱讀系統(tǒng)中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信息資源,對信息進行反饋,促進信息資源的求新與開拓。因此,接受理論以讀者為重心的研究觀點對于研究繪本在兒童閱讀中的意義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三、繪本在兒童閱讀中的意義
(一)可接受的形象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用大量的案例指出,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而形象思維在兒童思維發(fā)展過程中的這種決定性地位,使得繪本成為適應兒童心理發(fā)育特點的最佳閱讀形式,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與文字相比,圖畫特別受到兒童的歡迎。藝術(shù)史學家E.H.貢布里奇認為“視覺形象最吸引人”,另外一位兒童文學理論家佩里·諾德曼提出:圖畫能幫助任何年齡段的人理解文字;在描述事物的樣子時,一幅圖所起的作用勝過萬千言語。諾德曼分析了圖畫和文字之間的區(qū)別:一般來說圖畫涵蓋的是空間而非時間,對于時間的進展在圖畫書中的體現(xiàn)我們在后面再細談,那么它無法表達因果、主次、可能與現(xiàn)實這樣的一種時間關(guān)系;文字卻恰恰相反,它涵蓋的是時間而非空間。繪本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有力地把時空關(guān)系糅合到一本書中,二者的融合堪稱相得益彰。
圖畫是幼兒早期連接想象力的媒體,幼兒的想象力必須依靠圖畫來實現(xiàn),繪本中的圖畫形象則正好滿足了幼兒的這種需求。繪本書中的圖畫顏色鮮明,造型奇特;其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切合了兒童心理,使其易于接受。
例如安東尼·布朗的《形狀游戲》,其外形設計獨具匠心:封面正中央是一個正方形框,框內(nèi)是該書故事主人公形象,四周布滿各種形狀,極大地滿足了兒童的富于好奇心、樂于探求的心理。{1}在海恩的《最奇妙的蛋》中:月亮也變成了一顆金燦燦的蛋,圓圓的……然后它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乘舟,國王為它們護航。這種細節(jié)的描繪和特別的設計不僅告訴了孩子們故事的發(fā)展,更讓幼兒讀者感受了一種無法言說的美感。皮得·史比爾的《下雨天》則通篇都是插圖,它的封面上到處繪有藍色的線條,呈現(xiàn)一種雨中的狀態(tài),這種直觀而生動的形象能對孩子產(chǎn)生極大的吸引力,有效地激發(fā)起孩子閱讀的熱情。
繪本通過塑造兒童可接受的形象來組織信息、講述故事,將兒童想象中的事物呈現(xiàn)在故事中,不僅符合兒童的接受能力,更給兒童帶來閱讀的輕松感,使兒童在閱讀中打開思維想象的空間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與熏陶。
(二)可接受的語言
語言是閱讀的核心,國際著名閱讀專家肯·古德曼先生認為,閱讀是一種思想和語言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兒童通過繪本閱讀,不僅對發(fā)展詞匯,而且對發(fā)展其對語段、語篇的感知與理解能力有極大的作用。繪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作者往往對文字仔細推敲,再三錘煉,力求用精煉、簡短的文字構(gòu)筑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繪本的語言風趣活潑,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其大量比喻、擬人的用法可以激發(fā)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如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小兔子對大兔子說:“我愛你到我能蹦得那么高”“我愛你直到月亮”。這些語言生動形象,易于被兒童接受并模仿。
繪本的語言還可以提供真實生動的語境,可以產(chǎn)生豐富的語言氛圍。如繪本《狼和小羊》開篇:“狼進了小羊家……”圖畫顯示狼打開門進來,小羊們很驚慌,慌亂地找著藏身的地方,大鐘里、門背后、沙發(fā)后,甚至有的趴在床底下……孩子是天真、善良的,他們急切地希望小羊能夠安全躲藏,這時大人可適時地引導孩子來講述。孩子描述的過程,正是孩子提高語言能力的良好時機。
繪本里的語言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很適合兒童朗讀和早期學習。例如《一個紅蘋果》中,口語化的短句、間隔的重復語句以及吃蘋果時的擬聲詞不僅增加了兒童閱讀的興趣,更為兒童留下了與紅蘋果這一形象互動的空間,在深刻體會語言節(jié)奏感的同時,喚醒了兒童對蘋果這一物體的身體感官回憶。{2}
繪本的語言生動簡潔,易于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兒童在閱讀中會不斷地模仿這些語言;在閱讀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夠豐富自身的詞匯,甚至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且能夠在與父母或者其他兒童的交流過程中實現(xiàn)對繪本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這對兒童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能力大有裨益。
(三)可接受的故事
故事是繪本的靈魂,繪本中的“故事”都是兒童可以接受并且樂于接受的故事。從兒童的生活場景到孩子天馬行空的幻想,從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到孩子之間的友情和親情,這些都可以成為繪本故事的題材。
例如美國作家艾瑞克·卡爾的繪本《好餓的毛毛蟲》,通過好餓的毛毛蟲吃東西的故事,描述了毛毛蟲如何變成了美麗的蝴蝶。昆蟲一生的發(fā)展變化:從孵化、羽化直至死亡的過程被作家改編為一個兒童容易理解并接受的故事,幼兒閱讀繪本的過程,就是欣賞一個奇妙故事的過程?!痘▓@里有什么》是一本趣味性很強的科普性繪本,這本書并不是一本正經(jīng)地介紹花園里的花草樹木,而是用知性與感性交融的精彩內(nèi)容,引導孩子們感悟大自然的豐富,體會人與自然相融合的美好。
繪本中的“故事”,不再以語言為載體,而是借助圖片來敘述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故事,相對于純文字故事的說教,這種“故事”更容易被兒童接受。
(四)可接受的情感
繪本世界是情感和道德的催生系統(tǒng)。2007年11月,八十一歲的松居直先生在上海做了關(guān)于繪本的演講:為兒童找回心靈的力量。松居直先生認為,繪本作為一種形象有趣的信息符號載體,它不僅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想象,為幼兒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更對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及創(chuàng)造力、邏輯能力等諸多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繪本通過美好的視覺形象和兒童樂于接受的故事情節(jié),使得小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擴展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理解著社會規(guī)范,更激發(fā)起做繪本中主人公的鮮明動機,產(chǎn)生和強化美好的情感。而繪本中所表現(xiàn)的這種情感不僅能夠使幼兒心靈得到安寧,更能促使幼兒的情緒隨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波動,從而豐富兒童的情感世界,發(fā)展他們的社會化情感并最終形成積極的情感。
優(yōu)秀繪本會包含各種道德情感:對生命的尊重,如《三個強盜》等;懂得分享、尊重他人的快樂,如《菲菲生氣了》《紅豆與菲比》等;與朋友相親相愛,如《彩虹的盡頭》《當狐貍和兔子互道晚安》《雪人》等;親情的可貴,如《大衛(wèi),不可以》《愛心樹》《媽媽心媽媽樹》等;純真的友誼,如《青蛙和蟾蜍》等;自尊自愛、接受自己,如《我就是喜歡我》《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等;對大自然的熱愛,如《海邊的早晨》《森林》《月亮的味道》等。
繪本作為一種綜合藝術(shù),通過有著豐富色彩和線條的形象,簡練對稱、音韻和諧的語言,用幼兒能夠接受理解的表達方式將一個美好的世界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繪本不只是一種富含知識經(jīng)驗的認知文本,更是一種蘊涵豐富情感的情感文本,是讓兒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會為人處世的成長文本。
四、可接受的兒童閱讀:回歸兒童敘述
繪本的創(chuàng)作沒有因為是“兒童讀物”而變得簡單,相反,在如何接近兒童心靈這一點上,繪本有著特殊的要求,那就是回歸兒童的敘述。只有真正反映兒童的需求、期待和向往的繪本,才是兒童可以接受的閱讀繪本。
從創(chuàng)作上看,因為繪本的創(chuàng)作主體往往是成人,那么無論其形象、語言、故事以及情感,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成人敘述的影子;或者說,很多繪本只是在敘述一個希望兒童獲得成人期待的“知識”的故事或者通過敘述一個自己童年的故事來滿足成人回憶的意愿。那么,這樣的繪本免不了帶有說教的意味,是遠離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很難觸動兒童的內(nèi)心。所謂回到兒童敘述,就是用兒童可以接受的形象、可以接受的語言講述兒童能夠接受的故事、體會能夠接受的情感。
當然,回歸兒童敘述并不意味著繪本不需要成人,事實上繪本的創(chuàng)作以及閱讀指導是不能沒有成人的,只是這樣的成人是真正愿意去了解兒童、理解兒童的行為和心靈的成人,就像豐子愷先生教導成人們的一樣,當成人跟兒童說話的時候,得變成兒童,這樣才能抓住兒童的內(nèi)心。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觸動兒童心靈的、可以引發(fā)兒童思緒的、讓兒童覺得有趣和引人入勝的繪本,也只有這樣的繪本閱讀才是可接受的兒童閱讀。
五、結(jié)語
繪本在兒童閱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兒童需要通過不斷的繪本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并學會獨立思考,而接受理論則可以為兒童閱讀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理論借鑒。傳統(tǒng)的閱讀理論認為,文本是占主導地位的,而讀者只能被動接受。但是在接受理論中,讀者居于主體地位并發(fā)揮著主體作用,閱讀的意義是由讀者和文本共同創(chuàng)造的。{3}因此,兒童在兒童閱讀系統(tǒng)中不僅接受信息資源,更對信息進行反饋,促進信息資源的求新與開拓。因此,只有兒童的敘述才是兒童真正可接受的閱讀。
新西蘭兒童文學研究學者多羅西·懷特說:“繪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書中最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繪本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兒童時代的感受,也將影響他長大成人后的想象力?!眥4}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明確要求為兒童提供豐富、健康向上的文化產(chǎn)品,培養(yǎng)兒童閱讀習慣,增加閱讀時間和閱讀量,90%以上的兒童每年至少閱讀一本圖書。日本著名繪本專家、兒童文學出版作家松居直先生指出:“繪本是成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從接受理論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秀的繪本憑借其可接受的形象、可接受的語言、可接受的故事以及可接受的情感,在與兒童稚嫩而充盈的心靈進行碰撞與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提升兒童的藝術(shù)審美能力和語言能力,進而培養(yǎng)兒童的健康情緒,為兒童一生的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5}
{1} 孟華:《基于繪本的兒童閱讀推廣策略》,《圖書館學刊》2013年第11期。
{2} 劉亞君:《基于繪本閱讀的兒童早期閱讀推廣工作探析》,《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年第9期。
{3} 馮蕾:《繪本在親子閱讀活動中的作用》,《圖書館學研究》2011年第5期。
{4} 張佳:《兒童繪本閱讀推廣工作初探》,《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年第8期。
{5} 陳亮:《由繪本打開閱讀之門——談兒童繪本閱讀推廣工作》,《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加]佩里·諾德曼,梅維斯·雷默.兒童文學的樂趣(第3版)[M].陳中美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
[2] 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季穎譯.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