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規(guī)模的雕版印刷產(chǎn)生以前的漢魏六朝文學是如何傳播的,其主要的途徑有口頭吟詠、贈送與求取書籍、傳抄題壁、稱引佳句等方式使詩文得以傳播。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是由于其時人們對于文學的喜愛,種種傳播方式使得那一時期文學作品得以有效的保存,這對我們今天的出版與發(fā)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關鍵詞:吟詠 傳抄 傳播方式 漢魏六朝文學
文學要想實現(xiàn)其價值,就離不開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這樣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傳播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任何文學都必須借助于一定的傳播手段才能達成其被接受的目的,那么漢魏六朝文學的傳播狀況又是如何呢?
一、口頭吟詠的傳播方式。漢魏六朝人非常喜歡吟詩,由吟詠而產(chǎn)生的音情頓挫、聲調(diào)悠揚的效果所傳達出的詩歌神韻遠非案頭的無聲閱讀可以相比。
袁虎少貧,嘗為人載運租。謝鎮(zhèn)西經(jīng)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世說新語·文學》)
袁虎,袁宏的小字,他的吟詩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方式,但在客觀上卻起到了傳播作用。袁宏吟詩的背景是夜晚到來之時清風朗月的映襯,從而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独m(xù)晉陽秋》曰:“虎少有逸才,文章絕麗,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而貧,以運租為業(yè)。鎮(zhèn)西謝尚,時鎮(zhèn)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住聽之,乃遣問訊。答曰:是袁臨汝朗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勝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眥1}袁宏因為吟詩而使自己的命運為之改觀。
袁宏吟詠的是自己的詩作,而王敦等則是吟詠他人詩作以寄托情懷。《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匀缫獯蛲賶兀瑝乜诒M缺?!被感髟伻罴对亼选罚骸昂嵐苡羞z音,梁王安在哉?”王徽之詠左思《招隱詩》:“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間,丹葩曜陽林?!倍荚诳陀^上使前代詩作得以傳播。吟詠他人詩作甚至成為了一種風氣,沈約吟誦何遜的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鄙蚣s著名的三易說中就有一條為“易記誦”。此時的口頭傳播多是借詩言志,以他人之詩傳己此時之意。
二、贈送與求取書籍的傳播方式。私人之間的書籍贈送與政府之間的書籍流通較為常見的兩種方式,請看蔡邕贈王粲書籍:初平元年(190),王粲遭董卓之亂,董卓挾持獻帝往長安,洛陽二百里內(nèi)數(shù)百萬人被強行西遷。十四歲的王粲亦徙居長安,見到了蔡邕,“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當盡與之?!眥2}書籍得以在私人間贈予,無疑使文學的傳播得以薪火相傳。
政府之間的書籍交流以北方政府向南方政府求書的行為為主。宋元嘉三年(426)北涼沮渠蒙遜曾向宋求書:《宋書·氐胡傳》卷九十八記載:“世子興國遣使奉表,請《周易》及子集諸書,太祖并賜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遜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記》,弘寫與之?!眥3}宋元嘉十四年(437),北涼主沮渠牧犍亦派使者入宋,先送給江南一百五十四卷書,同時又借此機會向宋求書。“茂虔又求晉、趙《起居注》諸雜書數(shù)十件,太祖賜之。”{4}求書行為無疑打破了地域與個人之間的界限,使南北之間在文化上得以交流。
三、傳抄的傳播方式。謝靈運詩就是通過抄寫而得以傳播的。謝靈運罷官居始寧,“每有一詩至都下,貴賤莫不競寫,宿昔間士庶皆遍,名動都下。”{5}謝靈運在京都之外尋山越嶺,“所至輒為詩詠”,引發(fā)了那些由于交通的限制無法親臨此地之人的興趣,并樹立了他文壇領袖的地位。《南史·劉孝綽傳》說:“孝綽辭藻為后進所宗,時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誦傳寫,流聞河朔,亭苑柱壁莫不題之。文集數(shù)十萬言,行于時?!薄俺赡罕椤奔词菑拇硕鴣怼?/p>
人們還把喜愛的作品書之于扇面?!把蜴谧鳌堆┵潯吩疲骸Y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肛匪煲詴??!保ā妒勒f新語·文學》)其中對雪的贊美極具有形象性,難怪桓胤如此喜愛。
謝靈運也主動接受并傳播前人作品,這應屬于傳播學中異代的傳播?!稊M魏太子鄴中集詩序》曰:
建安末,余時在鄴宮,朝游夕宴,究歡娛之極。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彥,共盡之矣。古來此娛,書籍未見,何者?楚襄王時,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時,有鄒枚嚴馬,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漢武帝徐樂諸才,備應對之能,而雄猜多忌,豈獲晤言之適?不誣方將,庶必賢于今日爾。歲月如流,零落將盡撰文懷人,感往增愴。
謝靈運在此對鄴下集團中的王粲、陳琳、徐干、劉楨、應、阮、平原侯植加以品評。鄴中七子因為謝靈運的擬詩得以在文學史上向更大范圍內(nèi)傳播。六朝時期人們對于詩歌極為癡迷,“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于是庸音雜體,各各為容。至使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7}當時人們以不能寫詩為恥辱。
洛陽紙貴是文學傳抄史上的一件盛事,左思通過運作使自己作品得以快速傳播。左思以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起初沒有受到重視,甚至遭到了入洛的陸機的嘲弄,稱要待他寫成后覆酒甕耳。左思貌寢口訥,不善言辭,但他的運作是成功的。
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后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jīng)高名之士。”思乃詢求于皇甫謐。謐見之嗟嘆,遂為作敘。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衿贊述焉。(《世說新語·文學》)
寫作之初就有預報,使得陸機也有耳聞。寫成之后左思利用了名人的效應,《晉書·左思傳》載:“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曰:……陳留衛(wèi)權又為思賦作略解……自是之后,盛重于時,文多不載。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谑呛蕾F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8}東漢時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但紙的產(chǎn)量有限,再加上《三都賦》又是如此值得珍藏,于是紙為之貴也就正常了。有人認為是左思自己所為,假借他人之名?!吨泄盼膶W系年》據(jù)《左思別傳》謂:“謐卒時,左思《三都賦》尚未完成,賦序是假托的?!眥9}左思很好地利用了文學傳播的渠道,達到了轟動洛陽的目的。左思《三都賦》在傳播學中應是屬于當下的傳播,在經(jīng)歷了短暫的沉寂之后從而迅速走紅。
成功的運作也必須是名實相符,那些名實不符之作,即使有人替你褒揚,最終也會被人拋棄?!妒勒f新語·文學》中記載一則傳播受挫的例證:
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庇诖巳巳烁倢?,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p>
在此名人的效應起初也得以顯現(xiàn),得到庾亮的宣傳,認為可以與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并美,“都下為之紙貴”,但謝安“疊床架屋”的評價使其泡沫化為烏有。“以親族之懷”,就是礙于親族的情面難免就有過譽之嫌。
四、通過稱引佳句的方式使詩文得以傳播。人們喜歡一首詩或一篇文章往往是從喜歡其中的佳句開始的?!妒勒f新語·文學》中記載:
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狈对唬骸翱肿又鹗?,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孫綽將自己作品推介給范氏,得到的是質疑之聲,同時對其文中的佳句“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而界道”贊美不已,佳句能提升全文的質量。《世說新語·文學》評郭璞詩:
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云: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讀郭璞詩就好像是超脫凡俗一樣,“形神超越”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鐘嶸在《詩品》中說:
“思君如流水”(徐干《室思》),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曹植《雜詩》),亦唯所見;“清晨登隴首”(張華斷句),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謝靈運《歲暮》),詎出經(jīng)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10}
用原詩中的秀句佳句代指全篇,并對直尋之美大加褒揚。評論家所發(fā)表的評論常常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這些文學的傳播。
漢魏六朝文學,究其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還是由于其時人們對于文學的喜愛。當然漢魏六朝文學的傳播并不局限于以上幾點,其他如群體性賦詩、贈答式的賦詩、題壁式的賦詩等都是文學傳播必不可少的方式。
{1}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268.
{2}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445.
{3}{4} (梁)沈約撰.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15,2416.
{5}{6} (唐)李延壽撰.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335,673.
{7}{10} 曹旭.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54,174.
{8}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1585-1586.
{9} 陸侃如著.中古文學系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69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1YJA75109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ZW023.
作 者:張喜貴,文學博士,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六朝文學及中國詩學研究;宋文慧,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學生。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