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與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愈加顯著。英語文化教學是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將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本文從新詞詞義內(nèi)涵、問候方式和價值觀三方面做具體探討,給中學英語文化教學提出一些建議,從而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多元文化 外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81-02
第二語言的習得(除了特殊的、工具性目的)同時也是第二文化的習得,英國學者Byram指出:當談論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時候,語言和文化不能分開對待。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認為“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美國學者Fries強調(diào)掌握語言要理解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提倡親自感知和觀察語言的相關文化。國內(nèi)對于語言文化因素的重視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國璋教授首先提出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與英語教學的關系問題。國內(nèi)學者胡文仲教授指出,“語言教學包括文化教學?!?/p>
在國內(nèi)外學者們的努力下,外語教學的文化導入逐步完善,并且與語言學相關的課程也逐步成熟。但是,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意識還欠缺,甚至會造成交流障礙,因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對于英語的學習有著現(xiàn)實意義。
一 多元文化的表現(xiàn)
1.多元文化下產(chǎn)生的新詞
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使得各個領域的英語詞匯都在變化。就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牛津高階英漢雙節(jié)詞典》而言,第八版比第七版增加了1000 條新詞,比如:cloud computing、microblogging、passive-aggressive等。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比如:slow food一詞,是相對于fast food而言的,指的是傳統(tǒng)食品及其產(chǎn)生、烹飪和食用,簡稱慢餐。
隨著各種網(wǎng)絡社交平臺的成熟,微信、微博等社交方式受到人們的青睞,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詞?,F(xiàn)代的年輕人熱衷于“自拍”,因此產(chǎn)生了Selfie這個詞。在這個詞的基礎上依次出現(xiàn)了helfie(發(fā)型自拍)、drelfie(最后自拍)和bookshelfie(書柜自拍)等新的網(wǎng)絡詞。
2.問候方式
由于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會引起日常見面問候語的不同。在美國,人們見面通常會說What’s going on? /
How are you going? 之類的話表示寒暄,回答時一般用Pretty good,how about you?;和特別熟悉的人見面通常會用What’s up?,相當于漢語里的“最近如何”。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常年多雨,氣候多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使其問候語與眾不同。通常英國人見面了會說:A good day,isn’t it? 或What a fine/lovely day!。
中國人的見面語一般為“吃了嗎?”和“你到哪去?”,因為在中國有著“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如果對外國人說“吃了嗎?”,他會以為你有想請他吃飯的意思;如果你問老外“你到哪去?”他們會覺得你觸犯到了他的隱私。
3.價值取向的不同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重視個人主義,強調(diào)自由權利和個人民主。一般西方人都主張發(fā)揮個性,將自我的感受放在首位。但中國人多強調(diào)集體主義,重視集體的利益,自己的觀點多和集體利益保持一致。
對于善惡的觀念,中西也存在差異。根據(jù)道教思想,人都有善和惡的天性?!瓣帯薄瓣枴彼枷胫校瓣枴贝砩?,“陰”代表惡,如果“陰”助長的話,“陽”就會減少,它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陰”、“陽”最好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但在許多歐洲人看來,人天生就有罪,需要通過學習和教育等贖罪的方式使自己變好。
二 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徑
1.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最新的課程改革中,高中課程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結(jié)合的模式,必修課的目的除了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之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靈活多樣的學習策略以及跨文化的交際意識和能力。而綜合語言能力包括文化意識的發(fā)展。在漢語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養(yǎng)成英語的思維方式,減少漢語的負遷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的內(nèi)涵,對文化知識的欠缺往往會造成交際困擾。文化的差異對語言學習產(chǎn)生的阻礙主要是:(1)對英語交流中的規(guī)則和一些模式缺乏認識,沒有太多相關的知識;(2)不能靈活地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交流。想要學好一門語言,擁有深厚的文化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2.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第一,在傳遞文化中學習詞的內(nèi)涵。課外書刊、報紙都是學生獲得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中,教師要通過英語知識點向?qū)W生傳遞不同的文化,并將之與中國文化對比,為學生加深印象。
諺語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中的dog一詞就有中西文化差異。在中國,“狗”這個詞通常有貶義,通常用來辱罵自己不喜歡的人,如“狗急跳墻”、“狗模樣”等。西方人會認為狗是忠誠的動物,所以“狗”這個詞具有一定的褒義,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lucky dog(幸運的人)。一些顏色詞詞義也有差異,如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而中國人對白色比較忌諱,認為那是不好的象征;相反,在西方,人們認為白色代表純潔,是一種美的象征,而他們認為紅色象征著鮮血,有殘暴、暴力的含義。掌握這些詞的內(nèi)涵,可以有效地避免在特定的場合下引起誤會。
第二,從課堂入手,了解文化背景。高中英語教材中都蘊含著最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識,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教材內(nèi)容理解難度隨之變大,如果教師一味地從語言本身出發(fā)去教學的話,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高中的教材中有很多文化背景知識點,教師可以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如,在人教版《英語》必修四中的Body Language這一單元中,介紹了哥倫比亞、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見面身勢語,學生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將這些國家的不同之處進行了解。在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In the same way that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spoken,they als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using unspoken “l(fā)anguage” through physical distance,action or posture.
通過這句話,教師就可以向?qū)W生介紹相關的身勢語的知識。如翹大拇指,在中國表示夸獎、贊美;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這一手勢可以表示數(shù)字“5”;在美國、加拿大這是一種要求搭車的手勢;在希臘,如將大拇指急劇翹起,就表示讓對方“滾蛋”的意思。
第三,通過多媒體,使學生切身感受文化。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單一的課堂知識講解難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教師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有效地利用英文電影、英語歌曲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接觸更多的英語文化知識。
當介紹到各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知識、當?shù)孛袼讜r,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影像資料向?qū)W生展示。例如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就是追求“美國夢”的代表,該電影中滲透了一些種族文化和婦女權利意識等都是向?qū)W生傳遞文化觀念的出發(fā)點。
三 結(jié)束語
多元文化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能進一步促進人類發(fā)展。經(jīng)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需要能懂得彼此文化背景的人才,從而使文化交流更加順暢。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需要重視文化教學,促進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發(fā)展。將中學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起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A.S.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趙翠蓮、鄒曉玲等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美〕Larry A.Samovar、Richard E. Porter、Edwin R. McDaniel著.跨文化交際(第七版)(董曉波編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楊建道.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語文化教學[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120~122
[4]鄭惠敏.無聲語言——身勢語[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113~115
[5]李峰.高中英語課堂文化知識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