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醫(yī)門
趙旭東走上精神科之路,也算是“誤打誤撞”。
1977年10月21日,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舉國沸騰,年輕的趙旭東也是其中一位。機會難得,他決意定趁此機會考上大學。于是趙旭東高一便跳級,以16歲的年紀參加78年的高考(文革后首次全國統(tǒng)一出題),并考取昆明醫(yī)學院。當時的他并無清晰的職業(yè)目標和專業(yè)思想,比起醫(yī)學反而更喜愛外語。而某次哲學課上,老師講了兩個小時的醫(yī)學心理學,這一講完全提起了他的興趣,迫不及待地詢問老師詳情。老師說,學醫(yī)的人要搞心理學,就去當精神科醫(yī)生吧。正是這句話讓趙旭東確立了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在這個行業(yè)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開辟科室
1988年,趙旭東碩士畢業(yè),他的同事帶著幾個年輕人一起開病房,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他也跟著一同入伙。那年在昆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農民旅館五樓,沒鐵門,沒窗戶欄桿,16個床位,5個醫(yī)生,就這樣開起了全國最早的開放式精神科病房。
彼時的華西醫(yī)院雖已有開放式病房,但只收治神經癥患者;而他們的科室因精神病患者都收治而一炮而紅。開始的兩年病床要排兩周的隊才能等到,“我們當時掙的獎金比外科醫(yī)生都多,一個月的獎金是工資的五倍。”那時他們才知道,中國精神科的市場真是太大了。
莫懼焦慮
存在心理問題,這些都是平常的,這就是生活。按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估算,上海平均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有心理問題。作為精神科醫(yī)生,他受過了頂尖的專業(yè)訓練,聽過了太多的患者故事,那些常人眼中的荒誕在他看來已是稀松平常?!爱斀裆鐣巳硕济媾R壓力,心理問題是人之常情,沒有軀體絕對健康的人,心理也是一樣。”精神障礙客觀存在,古今中外向來都有,但這些年由于求醫(yī)方式、觀念的改變,看似患者增多了,實際是人們對于精神疾病更加開放了。
而面對如今的焦慮癥患者增多的現狀,他表示焦慮人常有之,“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免于恐懼,人也一樣,不僅有恐懼,更有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只不過焦慮持續(xù)時間長、超過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焦慮癥。此時要減少恐慌、增加自信,若自己無法克服就務必尋求專業(yè)的幫助。
《問健康畫報》: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多是否和社會大背景有關?
趙旭東:精神障礙古已有之,當然社會文化變遷對一些病的分布、發(fā)生地別的這些流行病學的特征有硬梆梆的、實質性的影響;但也有一些非實質性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觀念、生活方式、求醫(yī)方式和人們對健康的定義來實現的。
有一些社會發(fā)展的因素直接導致了某些問題的突出。比如說老年性精神病就跟人的壽命延長、人口結構改變有關。像焦慮障礙的患者,有很多不敢坐地鐵、坐電梯,不敢一個人在馬路上開車,特別是不敢停下來,可能像這種焦慮癥以前沒有現在多,沒有現在受重視,也不知道要去哪看。以前就去跳大神,栓個紅絲巾在腳踝上、手腕上,橡皮筋裹著紅毛線來解決。
《問健康畫報》:剛才說焦慮比之前有很大的提高,那么焦慮的本質是什么?
趙旭東: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焦慮障礙里面又分很多個亞型,有廣泛性焦慮、驚恐發(fā)作、恐懼癥等各式各樣的類型。這些人常常都是以身體不適、心慌胸悶,手抖發(fā)麻,睡不好覺,尿頻、腹瀉為體現,而這些問題常常找別的科醫(yī)生看。有些醫(yī)生發(fā)現真實原因后就會把病人轉到精神科。所以大量的病人雖然以前沒有出現在精神科,但是他們已經在看病了。比如肌肉酸痛、腰痛、背痛、腿痛、什么地方都痛這樣莫名其妙的慢性疼痛,常常就是焦慮的表現。
《問健康畫報》:有什么辦法可以治愈焦慮?
趙旭東:醫(yī)生是從旁協(xié)助,每個人都要自己把自己變得更健康強壯一點,靠醫(yī)生是靠不住的,醫(yī)生也就間接地幫幫你,就算吃藥,很多問題也不能徹底解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心理健康的意識,該吃藥就要吃點藥,該接受的心理輔導,比較粗淺的,低強度的就要去,高強度的心理治療也要舍得拿出時間拿出錢來接受。
《問健康畫報》:很多讀者也很關心焦慮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有什么呢?
趙旭東:在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小孩在懂事之前就廣泛地受到父母的忽略。大量的孩子小時候不是跟著父母一起生活,這是中國人長大以后缺乏安全感最大的原因。
現在我們大量的病人,不論貧富,常常小時候都不是爹媽親自帶大的。沒錢的就是留守兒童,一年只見父母一次;有錢的是吃幾個月奶,媽媽就要拼世界去了。外婆或者奶奶就來替代,所以這些替代父母,隔代養(yǎng)育,寄養(yǎng)、寄宿制對兒童心身發(fā)展非常不利,最嚴重的就是從小埋下的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讀者要明白這些道理,好好親自養(yǎng)孩子,就是為子孫后代造福。這是中國焦慮障礙最明顯、普遍的一個原因。
《問健康畫報》:現在已經造成了這種狀況的家庭該怎么辦呢?
趙旭東:要讓他認識到這樣的經歷可能造成的風險,即成年期的適應問題。要有意識的鍛煉、修正,請別人幫忙來訓練,并且要增加經歷和學習,盡量減少自己不知不覺的恐慌,增加自信,巧妙運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如果有癥狀了,也無需太擔心,真的可以是說手到病除,很便宜就可以控制癥狀了。治療焦慮障礙的癥狀其實很簡單,我們80、90年代就是10快錢的藥就可以搞定。
《問健康畫報》:老百姓如何來安撫內心?
趙旭東:用道家或者禪宗的話來講,就是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