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偏安江南,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作為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朝代,宋代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發(fā)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服飾圖案作為宋代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了宋人的審美和精神,宋代服飾圖案融合了士大夫儒雅的審美情趣和普通市民階層世俗的審美需求,整個宋代的服飾圖案呈現(xiàn)了雅俗共賞的面貌。本文通過對宋代服飾圖案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宋代服飾圖案的題材分類、宋代美學對服飾圖案的影響三個部分,對宋代服飾圖案進行探究,通過服飾圖案這一文化現(xiàn)象,反映出宋代文學藝術方面的特色在當時社會的體現(xiàn),其中圖案分類章節(jié)側重于對纏枝紋的闡述。
關鍵詞:
宋代 服飾圖案 纏枝紋 美學
一、宋代服飾圖案發(fā)展的歷史背景
宋代服飾圖案的發(fā)展,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宋代物質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宋代的手工業(yè),已普遍發(fā)展成為商品生產(chǎn)。《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汴梁城市手工業(yè)商店的繁榮景象是“大小貨行”,皆工作技巧所居?!秹袅轰洝匪浤纤闻R安的情況是“諸行百市……行分最多……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異飛鸞走鳳、七寶珠翠首飾、花朵、冠、梳及錦、繡、羅、帛、銷金衣裙,描畫領抹,及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就服飾圖案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其樣式和風格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因為朝代的更替、制度的更改而突變。圖案風格的既具有前代的遺留的影子,還結合了時代特定的經(jīng)濟、政治和人文影響下的審美意識、宗教觀念等因素。
宋初,統(tǒng)治者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農(nóng)業(yè)恢復和發(fā)展的措施,來恢復五代十國分裂戰(zhàn)亂帶來對農(nóng)業(yè)帶來的傷害,農(nóng)業(yè)得到了迅速恢復。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人口不斷增加,紡織手工業(yè)自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由于人口的增多,社會需求的擴張,絲織品生產(chǎn)受到很大的重視,絲織業(yè)的官營機構龐大。兩宋時期,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促進了紡織機械的改進,主要體現(xiàn)在綴絲器械的改進。關于手搖緞車結構的最早的明確記載是在宋代秦觀《蠶書》中。
宋太祖時期開始,“文”已經(jīng)得到了相當?shù)闹匾?,不僅體現(xiàn)在宋代文人受到各種優(yōu)待上,還體現(xiàn)在整個民族從上至下對文化的重視、對文氣的追求、對文雅的崇尚等。隨著國家的重視和鼓勵,文人士大夫的引領,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不斷升溫。在文化教育的普及下,宋人的整體文化素質得到了提高。這樣的提升對于服飾圖案來說,可參與設計的元素得到豐富,而且隨著文化程度的變化和所處文化氛圍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有了變化的過程,人們欣賞服飾圖案的思維也有了發(fā)展。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們對于服飾圖案的想法產(chǎn)生了逐步多層多樣的變化過程,服飾圖案的文化內涵也有了一個逐步遞增、逐步復雜的變化過程。北宋初期宋太祖下令不殺士大夫,以文治國的方略實施,文人士大夫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并以迅速增長的數(shù)量成為社會的基石。這種文人士大夫風氣的轉變對于宋代服飾圖案的變化是由很大影響的:—方面,文人士大夫的什么趨向在當時對普通大眾的審美有引導的作用,其審美趨向的變化肯定會引起服飾圖案在審美上的變化;另—方面,文人士大夫風氣的轉變體現(xiàn)的是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的變化,這些通過對世人的影響也間接促使服飾圖案的改變;再—方面,當時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作品不少被直接借鑒于服飾圖案的設計中。
二、宋代服飾圖案的分類
宋代服飾圖案的特點則多有清雅之氣,服飾圖案的程式化也有便于理學義理的闡釋。他們巧妙地利用諧音、象征、寓意、比擬等手法,將動植物紋樣的習性、生長特點,器皿名稱等與理學主張相聯(lián)系,演化出幸福、美好、多子、長壽等紋樣題材。宋代理學對儒家的繼承,對釋教的揚棄是從宇宙論開始,以倫理學終結。所以,這一時期的圖紋變得程式化,而寓意吉祥的圖案則從此時開始發(fā)揚光大。
在社會政治動蕩不安、南北分裂對峙的時代里,彌漫于宋代上層社會的審美趣味和美學思想已然失去了富貴、安樂、高傲、奢華的風氣,反之透露著一種孤冷、傷感和憂郁的情調。因而寄情于自然界的風景山水、花鳥魚蟲都帶有隱逸的生活氣息,強調平淡自然,反映個人內心的審美情趣和理想廣泛出現(xiàn)。在唐代流行的寶相花、對鳥、對獸等紋樣隨之消失,加以替代的時寫實的折枝花、纏枝花以及大量的花鳥題材。
絲織品工藝的不斷更新,促進了絲織品花色品種的增多,宋代的絲織品圖案題材可分為幾何紋樣、花卉紋樣、鳥獸與花卉紋樣、人物紋樣、落花流水紋、燈籠紋錦、錦上添花文錦等。
宋代出現(xiàn)了大量的幾何紋,其特點是組織嚴謹、紋飾豐富、端莊不失規(guī)范。宋代的幾何紋樣有八答暈、六答暈、方棋、龜背、球路、寶照、柿蒂、方毅、方勝、四合、象眼、盤條、鎖子、間道、簟紋、樗蒲、寶界地等。
花卉紋是宋代服飾中最常見的圖案?;ɑ芗y樣有如意牡丹、宜南百花、葵花、櫻桃、鐵梗蓑荷、萬壽藤、梨花、薔薇、芙蓉、菊花、荔枝、大理花、垂蓮、皂大花、馬蘭、雜花,以及在一年景紋樣中包括的四季花卉如芍藥、海棠、月季、茶花、桃花等。
鳥獸與花卉組合紋樣有大窠獅子、大窠馬大球、雙窠云雀、瑞草云鶴、真紅穿花鳳、真紅天馬、百花孔雀、真紅六金魚、紫鸞鵲、百花龍紋、水藻戲魚、碧鸞、白鸞、雙雁、練鵲、綬帶、潞檔百花、方勝盤象、球路靈鷲雙羊等。
人物紋樣及人物和花卉組合紋樣,有童子、九老、八仙、佛像等。這里應該提到最具代表性的圖案,北宋的纏枝牡丹童子荔枝紋綾,圖案將牡丹、荔枝和童子結合在了一起,牡丹象征富貴,荔枝諧音立子,童子手攀藤蔓表示攀藤而上,整幅圖構成了“富貴立子攀藤”的吉祥寓意。這是一種情景式、敘事式的裝飾紋樣,如“雙嬰戲牡丹”、“童子戲蓮”、“嬰戲魚”、“嬰戲鴨”等。而嬰兒在花間嬉戲,也體現(xiàn)了宋人希望自己兒孫滿堂,后代繁衍的吉祥寓意。嬰戲紋飾還和佛教的蓮花紋飾相結合,借助諧音,表達“連(蓮)生貴子”的意愿,后來,這一佛教意蘊加以普及,其植物紋飾形象又變成嬰孩攀枝紋等。
纏枝紋名“萬壽藤”、“穿枝紋”、“卷草紋”、“串枝紋”等,是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以各種花草的莖口十、花朵或果實為題材,以s形,漩渦形等曲線形式構成。變化多樣,優(yōu)美靈動。纏枝紋約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于宋元時期定型。纏枝紋與花卉的組合為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與牡丹組成的稱“纏枝牡丹”,以蓮花組成的稱“纏枝蓮”等,上文所提到的富貴立子攀藤紋是人物和纏枝紋組合的典型吉祥圖案。以人物和鳥獸組成的稱“人物鳥獸纏枝紋”。纏枝紋分為連續(xù)紋樣和單獨紋樣兩種形式。
宋代以后的纏枝紋將唐代纏枝紋和卷草紋加以綜合,形成端莊典雅,結構嚴謹,花葉飽滿的理性風格。宋代的“一年景”是典型的纏枝紋紋樣,據(jù)南宋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記載:“靖康初(1126)京師織帛及婦女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jié)物則春幡、燈毯、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比绺=ǜV莩鐾恋哪纤吸S升墓絲織品中有兩件繡花綬帶,其組成圖案為荷花、山茶、杜鵑、桃花、菊花、薔薇、芙蓉、石榴、秋葵、海棠、芍藥、牡丹等,代表了各個季節(jié)的不同花卉,符合四季花卉的紋樣特點。
三、宋代美學對服飾圖案的影響
宋代作為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它是古代自唐之后的重要漢族政權,這一朝代的文化有許多獨特之處:一方面是民族危機深重,另一方面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一方面高度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又是學術、思想的相對自由;一方面是性命道德的執(zhí)著追求,另一方面卻是感官享受的全面宣泄。這種社會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理論思維的成熟,它是中華傳統(tǒng)人文的全面成熟和近世人文的興起。這個特征體現(xiàn)在宋代服飾圖案上,呈現(xiàn)出高貴典雅、清秀俊逸、靈動優(yōu)美的意蘊,在其圖案細節(jié)上也追求溫婉淡雅,具有恬淡自然、婉約靈動的美感。
宋代儒學復興,與道教、佛教匯融,君主承認“三教之設,其旨一也”,號召“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生,以儒治世”。當時社會各階層渴望內涵靜斂的人生價值,欣賞高雅柔和的調子,淡雅柔和,內涵靜斂的美感剛好符合這種渴望。論及宋代服飾圖案的設計,如纏枝卷草紋、四季花卉的紋樣主要是以其柔美舒展且?guī)в醒诱剐缘那€為特色,給人們一種輕松安逸隨和的感受?!绊崱痹谒未棃D案中,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生命本源的追求,對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循環(huán)往復的流動感以及和宋人氣質相搭配的柔美之氣、雅致之氣的表達。如宋代的梅花,既是四君子之一,又是歲寒三友之一,以美麗的自然存在和豐富雅致的內部含蘊贏得無數(shù)人的喜歡,它開于百花之先,獨天下之春,梅花的傲雪被賦予了清麗、雅致、內斂的精神內涵,同時梅花的五瓣也被賦予了五福的求福愿望。
在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尋,需要主觀的能量去體悟,應該擺脫欲念、清心凈慮,才會有佳作的呈現(xiàn)。與此相一致的,還有“身與竹化”的思想,即創(chuàng)作主體與所描繪的對象生動地結合在一起,與自然合一,摒棄自身的功利性、知識性的成見,泯滅掉物與我的界限,從生命深處與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澄懷味象”。宋代匠人們滿足于基本的溫飽生活,思想覺悟相對高很多,以及士大夫的精神鼓舞,使他們更注重思想的修為,他們將壓力化為潛力,虛靜空明,戒除浮躁,以設計為樂,將物質和精神的壓力化為內心的潛力,設計出讓人叫好的圖案。如宋代吳炳的《出水芙蓉圖》,扇面畫,絹本設色,畫面有一朵粉紅色荷花盛開著,荷葉襯托,三根花莖,畫面飽滿,別無他物。整體感覺清新自然。
小結
縱觀歷史,我們把改革開放后的發(fā)展速度放在中國漫長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可以說在物質領域取得了驚異的成就。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令我們興奮和浮躁。當我們享受物質享受帶來的成果時,卻往往感到一絲的茫然和失落,精神信仰的迷失帶給我們更多的困惑,以至于讓我們感到焦慮?,F(xiàn)在生活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的現(xiàn)在文明的交織,給我們帶來的問題是:什么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我們的未來在哪兒?
古代無數(shù)匠師,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了千千萬萬優(yōu)美的圖案,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技法,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這些圖案、技法和經(jīng)驗,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內涵更豐富,技巧更精湛,范圍更廣泛,它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信息、作為學生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認真探索、整理、研究和總結,來創(chuàng)作新的裝飾藝術,將古代紋樣和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開出更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本文為2015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立項成果,項目編號:X20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