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定教,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情合理有效地構思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設計的理念。學在教前,更強調了學對教的影響和促進。教,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還應該讓學生產生學的愿望,繼而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最終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因此,以學定教,以讓促學,立足兒童的立場,讓兒童快樂自覺主動地學習,以語文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語文,打造兒童的語文課堂,是我們在努力踐行的。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設計的思路必須指向于學生的學習。
《月光啟蒙》是一篇淳樸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作者孫友田出生于安徽省蕭縣,成年以后在徐州工作。他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接觸到的詩歌文學底蘊和我們的學生是很相似的,所以,這篇文章的基調是迎合孩子們的心理的,在教學中是可以和學生產生共鳴的。教學中要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主動學習,引導學生樂學、會學、活學;憑借著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引領學生關注語言描寫,以讀為主,悟讀交匯,并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言語訓練與交流。
〖教學目標〗
第一,通過朗讀、品味,走進語言文字,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長”“芳香”等詞語的意思。
第二,憑借課文語言材料,充分利用自主閱讀、品味賞讀、主題拓展等活動,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第三,體會把握民歌民謠的意蘊美。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關注課題,切入課文
第一,讀題,強調“蒙”的書寫。
第二,理解“啟蒙”。從課文中找出一句話來解釋“啟蒙”。
第三,學法引導:是的,課文用一句話點明了啟蒙的意思,從不會到會,從模糊到清楚,從不明白到明白,從混沌到豁然開朗,這就是啟蒙。課文中圍繞這句話,寫了母親在月光下給我的啟蒙教育。孩子們,文章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我們可以借助民歌童謠和課文插圖,通過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課文內在的意蘊。
二"聚焦文字,自讀感悟
出示學習任務單1:(1)母親是從哪些方面對我進行啟蒙的呢?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2)母親怎樣唱這些歌謠呢?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并交流讀后的答案。重點賞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從文中體會母親的音韻美,感悟“芳香”的意思。
出示學習任務單2: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簡單寫下自己的讀書收獲,理解兩個“長”的含義。
簡要說說自己的讀書感受。說說兩個“長”的不同含義。
出示學習任務單3:默讀課文6~14自然段。(1)思考:母親又教給了我什么?(2)寫話訓練:伴著月光,母親用(""")把(""")給了我,使我(""")。(3)以“感謝您,母親”為題,將第14自然段簡單加以分行,寫成一首小詩。
第一,出示文中的童謠和謎語,情感鋪墊。(1)有感情地朗讀這些童謠。(2)補充相關的童謠資料。(3)此時此刻,你體會到母親對我是什么樣的情感?指導讀。
第二,出示讀寫訓練的填空題,讀寫結合。伴著月光,母親用(""")把(""")給了我,使我(""")。
模仿文中的語句,試著填寫,學生自由匯報。
第三,出示第14自然段的內容,改寫小詩“感謝您,母親”。
感謝您,母親。是您用"""""""""""""""。
三"升華主題,學用鏈接
1.品讀,升華主題
此刻,我們再來看題目,為什么不用“母親啟蒙”而是用“月光啟蒙”呢?
(在作者的心目中,母親就像一輪明月那樣圣潔,用月光啟蒙更能表達作者感激懷念之情,用“月光啟蒙”來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意義。)
2.總結,閱讀鏈接
教師簡介寫作背景,配樂深情朗誦:我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老了,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她永遠不再明白兒子的內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親額上的皺紋,我多想用淚水喚醒她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的呼喚啊……
這段文字不是放在文章的最后,而是放在文章開頭。試想一下,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這篇文章的,他這么做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四"布置作業(yè)
第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做課題?第三,搜集母親主題的民歌民謠,體會其特點。
〖教學反思〗
1.以學定教、提升能力
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成為學生擷取知識、掌握學法的過程,教師應通過示范引導使學生自悟學法。課堂上我刻意將學生的目光聚集在語言文字上,尋找文題和課文的切入點,仔細品讀推敲,感悟文字的美。這既是教學的策略,又是學法的滲透,也是引導學生發(fā)現文本表達“秘密”的一條路徑。學生的學貫串于語文教學的整體過程,因此我抓住了文本優(yōu)美的語言,緊扣文題“啟蒙”,放手讓學生去讀書,去感悟、去記錄自己內心的感受。關注學習的過程,嘗試引入學習任務單,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力求使每個學生習得文字的能力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提升。學生生命的成長需要用感動來滋養(yǎng),語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感動。在總結升華環(huán)節(jié),教師真正引領學生走出文本,直面生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對于文章更深一層含義的理解,應該是有差距的。為此,在文章的最后,我選用音頻、圖畫等文件,配以簡潔的文字解說和合適的音樂制作成課件,讓學生心靈得到震撼的同時,也思考自己孝親敬長的重要和歲月的無情,更進一步走進作者的內心,直面文本蘊含的情感,從語言文字中汲取成長的營養(yǎng)。
2.以讓促學,言意兼得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币源嗽拋碛^照我們的文本,憑借文章淳樸且不乏詩意的文字,作為教師的我,適時地隱退,將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讀書、去感悟、去交流、去寫作。例如讀寫訓練設計:從一句話到一首詩,從一個空的填寫到一篇小散文的收筆,使他們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提升。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詞語對應句子的解釋,圈畫表現母親嗓音甜美的句子,發(fā)揮想象,感受母親的聲音還會如什么一般,將閱讀的感受寫在文字的一旁,試著練習“補白”,改寫小詩等等,意在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鼓勵學生潛心會文,尊重學生個性體驗,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讀進去,寫出來,講出來的過程,更利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真正做到學生與作者、文本融為一體。
從“學課文”到“練表達”,從“讀課文”到“賞文字”,這些有效的讀寫訓練,既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寫作方法進行實踐。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