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歌《題西林壁》是這樣寫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歌道出一個顛撲不破的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詩歌也啟示人們,觀察事物所站位置、角度不同,自然就會對事物獲得不同的印象。歷史從來就是一個萬花筒,五彩繽紛,絢麗多彩,不同詩人從不同的角度、位置去觀察、反思,就會看到不同的精彩與蒼涼。歷史任人評說,歷史也為我所用,詩人筆下的歷史,不管是波瀾起伏的歷史事件,還是叱咤風(fēng)云的歷史人物,不管是高高在上的權(quán)力炫耀,還是富麗堂皇的建筑鋪張,都帶有詩人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吟誦詠史詩,其實就是觀賞歷史煙云,對話歷史魂靈,探尋歷史給予現(xiàn)實的深遠意義。
杜甫詠嘆一代美女王昭君,感傷身世遭遇,欲說還休,哀怨婉曲。其詩《詠懷古跡》(其三)是這樣寫的: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
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十艮曲中論!
昭君此去,大義和親,連接紫臺(大漢)和朔漠(匈奴),平息紛擾和戰(zhàn)爭,于國于民,功莫大焉。杜甫贊賞一個女子的深明大義和勇敢擔(dān)當,因此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同時老杜又對昭君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昭君幽怨,千百年來,綿延不斷,怨誰恨誰呢?怨毛延壽勢利貪婪,損人容貌;怨元帝以圖取人,不識金玉;恨自己花容月貌,埋沒深宮;當然還有遠赴塞外荒寒,飽受風(fēng)沙肆虐,孤獨無伴思歸,漂泊天涯難回的離愁苦恨。不過,詩人又寫道,“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天地?zé)o情,青冢有恨,心向大漢,魂歸故里,這種生死不變、矢志不渝的思家戀國的情懷,的確令人感動。
當然,老杜詠嘆昭君,除了緬懷、歌贊,同情、悲憫之外:還有深深的共鳴。老杜晚年逃避戰(zhàn)亂烽煙,遠離故園鄉(xiāng)親,流落西南天地間,空有一腔才情,空懷壯志理想,不被明君賞識、重用,無由報效朝廷、國家,懷才見棄,壯志成空,處境命運類似當年的王昭君。古人向來就有以美人自況的傳統(tǒng),屈子開始,代代相傳。老杜此詩詠嘆昭君,其實也是借以抒寫自己的思鄉(xiāng)不寧,懷才不遇的苦悶。
劉禹錫的詠史詩超出了個人身世命運,落筆王朝興衰,反思歷史規(guī)律,給人以盛衰無常,變幻難測之感。其詩《烏衣巷》詠嘆豪門富貴如煙云消散,權(quán)豪勢要如土崩瓦解,令人神思遙遠,浮想聯(lián)翩。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人漫步朱雀橋,看人煙散去,看雜草茂盛,看野花綻放。撫摸橋欄,精美的雕飾還在。手心慢慢沁出幾許冰涼。是風(fēng)霜留下的凄冷,是歷史滲出的清寒。兩岸橋頭各有一座閣樓,樓上雕繪一只朱雀,體形壯碩,色澤紅艷,即將起飛,躍躍欲試,惟妙惟肖。這座橋,橫臥秦淮河,直通烏衣巷——一個達官顯貴聚居之地??梢韵胍娨郧斑@里常常是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可是今天早巳門庭冷落,鞍馬稀少。不見華蓋如云,隆隆經(jīng)過;不見裘馬輕狂,飛揚跋扈;不見美女如流,芬芳四溢。
詩人來到烏衣巷,面對如血殘陽,沐浴習(xí)習(xí)晚風(fēng),感受歷史蒼涼。東晉時代,這里士族聚居,豪門林立,樓閣華麗,氣派森嚴。烏衣巷,顧名思義,以衣命名。居住在這里的人家多是達官顯貴,身著烏衣,高高在上,養(yǎng)尊處優(yōu),迥別他人。要權(quán)有權(quán),要錢有錢,生活奢靡,揮霍無度,可謂享盡富貴,出盡風(fēng)光??墒牵裉?,早已尋不見一點富貴蹤影。滿目雜草叢生,野花遍地,到處斷垣殘壁,蛛絲馬跡。一派蕭索,一派荒蕪。詩人不禁感慨,歷史真會開玩笑,歲月真是無情,先前那些富麗輝煌,先前那些奢華鋪張,先前那些威風(fēng)八面,全都煙消云散,不見蹤影,只留下一輪殘陽,一天蒼涼。
眼前掠過幾只飛燕,很快飛入百姓人家。在詩人看來,這是從王謝家族豪門深宅飛出的燕子,這是從歷史深處飛來的燕子。她們見證了世事風(fēng)云,變化無常。她們見證了人世滄桑,興衰榮辱。詩人感慨,王謝風(fēng)光化作了雜花野草,侯門顯貴化作了過眼云煙,飄向歷史的天空,零落歲月的深處。
讀詠史詩,很多詩句的理解要從字里讀出字外之意,要從正面讀出反面之意,要從存在讀出虛無,一句話,充分運用藝術(shù)辯證法來品味詩意,注重詩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構(gòu)思特點。劉禹錫的詠史詩《石頭城》可謂句句寫現(xiàn)實,字字合歷史: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墻來。
詩人字面強調(diào)群山環(huán)抱,依舊不變,其實暗示都城已廢,政權(quán)已垮,人事消磨?!霸凇钡暮竺媸恰巴觥?,是不見,是消失。詩人用“寂寞”來描寫潮水,實際上是借潮水今日的寂寞來反襯都城昔日的繁華,同時,也巧妙傳達出詩人悲涼的歷史感慨。
詩人使用“月亮”來見證歷史變化。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淮水還是那條淮水,女墻還是那道女墻,沒有改變;可是,王公貴族早已灰飛煙滅,金城湯池早已變成斷垣殘壁,榮華富貴早已一去不返,人事在變,社會在變,政權(quán)在變。人事與明月,變與不變,形成對比,引入深思。特別點出“舊時月”,似乎給人一種錯覺,月亮可以分為今時月和舊時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人事有代謝,往來無古今。月亮見證了一切,古今變化,人事更迭。月亮懸掛天空,寒光四射,寒涼人心。比月亮更讓人寒心的是歷史的滄桑變化。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詠史詩《賈生》構(gòu)思精巧,立意新穎,大量運用藝術(shù)辯證法表情達意,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思想啟迪性。全詩是這樣寫的: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欲抑先揚,起伏有力。詩歌主旨在于諷刺漢元帝只問鬼神,不問蒼生,貌似禮賢下士,虛心請教,實則舉止荒唐,心思詭異。詩歌前面三句極盡溢美之辭,禮贊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文帝宣訪人才,選擇的地點是“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豪華氣派,莊嚴肅穆,規(guī)格極高,可見非常重視人才;而且,文帝召見的不是一般的才子士人,而是學(xué)富五車、識見高遠的賈誼。詩人評價賈誼,英俊瀟灑,風(fēng)度翩翩,意氣風(fēng)發(fā),才情橫溢,卓絕一世,無人能比。文帝召見這樣一位曠世奇才,可見,文帝該是何等慧眼識珠,何等禮賢納士。
“訪逐臣”,給人一種感覺,似乎只要有才有識,不管地位高低,處境如何,文帝都要招之麾下,委以重任,決不讓俊杰之士遺落民間,埋沒塵世。召見之后,君臣交流,非常投機,談至深更半夜,文帝聽得如癡如醉,不知不覺,前傾身子,移動坐席,向賈生靠近??梢娢牡矍蠼讨\,聽講之癡,幾至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前面三句詩文寫文帝于宣室召見俊才,求賢訪臣,虛席請教,給人留下一個禮賢敬士、謙恭好學(xué)的印象,是謂“揚”,把文帝捧到云端,讓他自鳴得意,忘乎所以。
最后一句,才點破真相。原來文帝召見賈生.深感興趣的,殷勤請教的,不是治國安邦之道,不是救民水火之策,而是子虛烏有的鬼神之道,是謂“抑”,徹底顛覆文帝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徹底暴露文帝荒唐愚蠢、昏庸無能的本質(zhì)。有了前面三句的高入云天之捧,才有結(jié)句落入地獄之摔,諷詠之烈,力透紙背。
隱顯結(jié)合,互為表里。此詩旨意顯豁、集中,矛頭直指大漢最高統(tǒng)治者,諷嘲文帝昏庸糊涂,荒唐頹靡,不配稱天子,不配擁有天下,也為賈生這樣的曠世俊彥大鳴不平。按說有如此之識見,有如此之才華,賈生理當?shù)玫街赜?,理當為國家,為朝廷作一番貢獻,可是他的才能和智慧僅僅耗贊在給皇帝講解鬼神之事上,豈不可惜?焉能不憤?這些意思在詩中比較顯明。
其實,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決非就事論事,就人說人,而是有感于自身處境,有感于晚唐現(xiàn)實,刻意為之。賈生的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多少流露出詩人李商隱的悲愁郁悶,李生也是俊杰才子,也有遠大抱負,但是一直為黨爭所害,沉淪下僚,不得其用,不盡其才,從賈生身上,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另外,晚唐國運衰微,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很多皇帝,崇佛佞道,煉丹服藥,追求長生不老,忽視了國政,忽視了民生,詩人不好直言,只好借古諷今,借漢說唐,這些意思才是這首詠史詩隱藏的寫作意圖。
以實帶虛,虛實相生。賈生少年才俊,鋒芒畢露,受讒遭貶,流落長沙,歷時幾年,又被召見,給大漢天子講授鬼神之事,這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據(jù)可查的史實。漢文帝宣室召賢,禮賢下士,虛心求教,迷信鬼神,疏遠朝政,這也是史實。全詩所寫,句句坐實,鐵板釘釘,是為“實寫”。但是,實寫不是目的,實中帶虛,實中見意,才是詩人意圖所在。詩人傷感賈生生不逢時,才不得用,壯志未酬,其意圖在于表現(xiàn)詩人自己一生蹉跎,沉淪下僚,理想落空的悲慘境遇;詩人婉諷漢文帝無心民生、有意鬼神的荒唐行為,意圖在于暗批晚唐最高統(tǒng)治者崇佛佞道,不問民生的罪過。史實實寫,意圖虛張,由實見虛,虛實疊映,增強了詩作豐厚意蘊,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杜牧的詠史詩《赤壁》不去描繪聲勢浩大,場面壯觀的戰(zhàn)斗現(xiàn)場,不去渲染烈火焚燒,鬼哭狼嚎的恐怖氣氛,卻將眼光投注一支鐵戟,將思想寓托一縷東風(fēng),描繪歷史興亡,淡定從容,發(fā)表歷史見解,談笑風(fēng)生。詩歌呈現(xiàn)出一種大氣蒼茫、情思深長的特點,引入深思,耐人尋味。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孫吳聯(lián)合,火燒赤壁,大敗曹軍,基本上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政權(quán)格局。其中東吳大將周瑜對于這場戰(zhàn)斗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戰(zhàn)爭復(fù)雜,涉及到方方面面;戰(zhàn)斗激烈,牽扯到萬千人馬。一般文人為文詠史,難以駕馭,無從下筆。杜牧巧妙選擇一個角度,透視歷史興亡之道,詠嘆變化無常之思;打撈一支傷痕累累,銹跡斑斑的鐵戟,考證它的來龍去脈,掂量它的輕重分量,詩人大為驚訝。今天距離赤壁之戰(zhàn)已是六百余年,鐵戟折斷,沉落江底,淹沒泥沙,如今重見天日,還沒有被漫漫時光消磨掉,真是奇跡。更重要的是,從它身上,人們可以窺見歷史煙云,戰(zhàn)斗烈火。小心磨洗,仔細鑒定,發(fā)現(xiàn)它是前朝遺物,赤壁之戰(zhàn)留下的兵器。這枚鐵戟,見證了一段風(fēng)起云涌的力量博弈,見證了一場智勇交織的權(quán)謀爭斗,不可小看,不可忽視。
詩人想到當年要是孫劉聯(lián)軍與曹軍水上對峙的時候,不是刮來一場東風(fēng),周瑜就不可能火燒曹軍,大獲全勝;相反,倒會全軍覆沒,連東吳美女大喬、小喬或許都會被曹操奪取,成為銅雀臺中供曹操享樂的美色呢。那場戰(zhàn)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可是天意就是天意,想要東風(fēng)吹來東風(fēng)就吹來了,結(jié)果孫劉聯(lián)軍獲勝。多么湊巧,多么奇怪。只能用天時、天意來理解。是天意成就了周瑜的勝利,是天意決定三國鼎立的政權(quán)格局。
可是,誰又能確保一場戰(zhàn)斗需要東風(fēng)的時候東風(fēng)就乖乖聽話地到來呢?誰又知道北風(fēng)、西風(fēng)、南風(fēng)不會刮來呢?人間盡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的大軍師諸葛亮,也有飽讀兵書,諳熟韜略,能力高強,志向遠大的大都督周瑜,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僅憑兩位大人物的智慧韜略,誰又能確保戰(zhàn)爭一定會勝利呢?天意不可測算,勝敗難以把控,人事難以預(yù)料,一切無常,一切莫測啊。詩人的幽思蘊含在嘆惋之內(nèi),飄蕩在東風(fēng)之中。
筆者喜歡在夕陽西下的傍晚,泡一杯濃茶,搖著蒲扇,坐在陽臺的搖椅上,一邊品茶,一邊讀詩,用心用神,用情用意,感受歷史的風(fēng)云變化,體驗詩意的空靈雅致。讀詠史詩,總覺得詩人是在把玩歷史,好像把玩一件玲瓏剔透,制作精美的工藝品,一時為歷史的色調(diào)輕淡而嘆惋,一時為歷史的線條粗獷而驚訝,一時為歷史的款識模糊而神思。總之,在詩人如煙似水的描述中,可以使我們慢慢走進歷史深處,慢慢品出世態(tài)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