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的歷史,內(nèi)容廣博,文字精煉,我特別愿意讀。
這些歷史中,不乏“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氣,也有“繡口一吐,半個盛唐”的豪氣。
但最重要的歷史,在我看來,卻并不是這些大人物、大事件的歷史。
那些在一般場合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確實存在著、潛伏著的生活史,最讓我懷念。
比如老一輩口述的故事。父親說,以前在老家,水清魚肥,俯身就能撈到,田地間的青蛙和泥鰍也是他們佐餐的佳肴;當年步行十幾公里上學,一塊豆腐就能吃掉幾大碗飯。
爺爺說,苦的時候每天都吃不上飯,是奶奶包攬了大部分家務(wù),后來,年長的老大、老二開始打工,供稍顯稚嫩老三、老四上學,家里幾個孩子就這么拉扯大了。
爺爺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則證明了更多歷史細節(jié)的存在:一只從日本帶回的精工表,那是爺爺在上海參軍的見證;一枚細細包裹好的袁大頭,另外幾枚據(jù)說早已成了父親兒時的學費,當時奶奶是含淚賤賣的。
而一些直觀感受,則來自一張張附著斑點和劃痕的老照片。照片里的父親總愛穿那件細長的、不太合身的運動背心,后來還迷上了蛤蟆鏡,年輕的時候瘦骨嶙峋,往后漸漸圓潤了。在最珍貴的合影里,還有辛勤了一輩子的奶奶,正襟危坐,抱著西瓜大小的我,那時我剛滿三個月。
我美好的想象,更回蕩在這些歷史細節(jié)之間,充斥成無數(shù)美好的畫面。不僅僅是一家一戶的細枝末節(jié),眼前更浮現(xiàn)了一幅從民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的神秘畫卷。
當然,時至今日,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歷史,恐怕已經(jīng)難以還原。也許有人認為,這多是因為技術(shù),隨著如今記錄歷史手段的極大豐富,我們拿起攝像機、數(shù)碼相機或手機就能記錄下當下發(fā)生的每一刻,人們唯一需要擔憂的可能只是,磁盤空間不足而帶來的數(shù)據(jù)移除。此外,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shù)手段也在重構(gòu)、梳理出一部細致、精確的人類生活簡史,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數(shù)據(jù)或許都能記錄在案。但是,那又如何呢?
畢竟有些問題永遠難以用技術(shù)手段解決的,比如深深的情感。我之所以懷念這樣或那樣的歷史,不僅僅因為他們真實,更因為他們生動、感性、獨一無二。
老百姓的生活史,也并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簡單重復(fù),而多是通過各種細節(jié)與故事,提煉出至真至純的情感。百姓生活點滴,也在不斷透露著自然、經(jīng)濟、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歷史訊息。
歷史的片段就是由這樣的細節(jié)組成,它不需要長篇大論。憑借各種與“泰坦尼克號”相關(guān)的工藝品,小到一把頭等艙的鑰匙或者餐具、信件、菜單,還有“泰坦尼克號”船體的碎片、幸存者同憶海難的錄音資料等等,一座座“泰坦尼克”主題博物館在世界各地建成,游人如織。
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中,最具成就的就是“風”。這一從周南、召南、邶等15個地區(qū)采集來民間歌謠,不僅受歷史學家推崇,更以文學珍饈的形式廣為傳播,還對農(nóng)學、女性學等方面貢獻頗多,不得不令人倍加珍視。
按此推論,我們不妨想象,未來的某天,你為母親作的一首歌也成為歷史甚至收入典籍。你千萬不要驚訝,因為認真生活、認真體驗的你我,本就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那唯一、真摯的情感保存人,也理應(yīng)該得到尊重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