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間,在贛、閩、湘、粵四省交界連綿成片的山區(qū),先后掀起多股規(guī)模較大、影響甚遠的山民暴亂,各自依險舉旗占山為王,形成與朝廷分庭抗禮之勢。當時,平和的詹師傅與廣東的溫火燒集聚6000多名“山賊”,在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區(qū)(今福建省平和縣的長樂鄉(xiāng)、秀峰鄉(xiāng)、蘆溪鎮(zhèn),永定縣的湖山鄉(xiāng),廣東省大埔縣的大東鎮(zhèn)、楓朗鎮(zhèn))一帶燃起烽火,轉戰(zhàn)閩粵贛三省邊界,致使“三省騷然”數載。
明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十四日,時年45歲的王陽明被兵部尚書王瓊舉薦升任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剿匪平亂。十二月初二日,朝廷要求王陽明“著上緊前去”,用心巡撫。
明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十六日,王陽明趕到江西贛州,開府上任。他一到贛州,就采取“以治內為先”之策,行十家牌法,健全基層政權組織,有效切斷“山賊”與民眾之間的輜重物資、信息情報往來。同時從弩手、打手、機快中,挑選驍勇絕群、膽力出眾的精兵,招募民兵訓練,整肅軍紀,打造一支圍剿“山賊”的精銳之師。在王陽明運籌帷幄、排兵布陣、親臨督戰(zhàn)之下,福建、廣東兩省官兵從正月十八日打響陽明巡撫南贛汀漳的首戰(zhàn)——“漳南戰(zhàn)役”起,到三月二十一日,歷經兩個多月的圍剿,終于肅清了盤踞在閩粵交界山區(qū)數十年之久的山民暴亂,先后攻破了40多座山寨,擒獲斬首“山賊”2680多人,俘獲“山賊”家屬1490多人,繳獲眾多的牛馬輜重;妥善安置1235名“山賊”和2828名“山賊”家屬。
明代中葉,由于藩王割據、內閣強勢、宦官當權,導致內憂外患,民眾時常起事,分庭抗爭,與朝廷形成對立之勢。對發(fā)生民眾暴亂,朝廷大多調遣狼達、士兵清剿,之后,許多地方便以“地險民悍、民用梗化,應加以鎮(zhèn)撫化導”為由,奏請?zhí)碓O新縣。如明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巡撫高明清剿后溪南里的山民暴亂后,以山僻人頑、地險民悍,須鎮(zhèn)撫化導為由,奏請朝廷批準,析上杭縣五里十九圖添設永定縣。又如明宣德、正統(tǒng)年間,地處汀漳延泉四郡交界的九龍鄉(xiāng),多次發(fā)生山民聚眾揭竿而起,攻城掠地,官兵雖屢次圍剿,終因山高路險,難以奏效,疲于應付;明成化三年(1467),以九龍鄉(xiāng)距州縣綿遠峻阻,賦稅不供為由,奏請設新縣加以控制;明成化六年(1470),從龍巖縣九龍鄉(xiāng)劃出5里設漳平縣。應該說,析劃里圖,添設新縣的做法,為明王朝鞏固地方政權、強化基層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促進了社會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漳南戰(zhàn)役”之后,無論是省、府、道、縣或是布、都、按各級各部門官員,還是當地的黎民百姓,甚至是得到安置的“山賊”及其家屬,無不希望從此遠離戰(zhàn)火,社會安寧,安居樂業(yè)。因此,通過析劃里圖、添設新縣,實現社會長治久安、民眾安居樂業(yè)的目標,成為當時各級官員和民眾的共識。正如王陽明所說“立縣等事,關系地方安危,遠近人心懸望,恨不一日而成”(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
正是期許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南靖縣儒學生員張浩然等連名向漳州府要求以漳平、永定為例開設縣治;而后,漳州府知府鐘湘向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呈報府、縣官員和民眾的意愿,提出請求添設新縣的理由和建議。認為,之所以產生民眾暴亂的主要原因是,蘆溪、長樂等地,遠離縣治,政教不及,民眾罔知法度,才會肆無忌憚地劫掠鄉(xiāng)村,釀成大禍。而當下,雖然平定暴亂,圍剿賊患,肅清余賊,但這僅僅是一時之計,未非長久之策,應吸取明正德二年(1507)那次圍剿之后未能立縣,導致再次發(fā)生民眾暴亂的慘痛教訓,及時添設縣治,控制賊巢,建立學校,移風易俗,方為長治久安之上策。建議在河頭處(今九峰鎮(zhèn)區(qū))添設縣治,分割南靖縣清寧、新安等里,漳浦縣二三等都管攝;同時將小溪巡檢司移建到蘆溪枋頭坂(今蘆溪鎮(zhèn)漳汀村),再增加弓兵,點選鄉(xiāng)夫,協(xié)同巡邏,便可起到“外足以控制饒平鄰境,內足以壓服蘆溪諸巢”的作用。
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將漳州府、南靖縣官員和民眾的意愿轉報給時任巡撫南、贛、汀、漳的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王陽明,并提出相應的意見。認為,開建縣治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yè)的重要途徑,加上軍民皆樂從,百姓自愿獻出地皮、提供建材、義務投工,且事已舉興,勢難中輟等現實情況,應及時奏請,加以引導。一方面要順應民心,根據地形地勢,合理規(guī)劃街衢井巷;對民眾占地建屋的,任便居??;縣治衙門、學校、倉庫、操場等相關設施,應及時規(guī)劃并預留空地,待奏批準后再建。另一方面要協(xié)調鎮(zhèn)巡等衙門共同商議,引起高度重視,悉心規(guī)劃,周密部署,妥當安排,不得茍且雷同,致貽后悔。
王陽明接到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的呈報時,正好還在上杭、南靖督戰(zhàn),處理戰(zhàn)后事宜。王陽明也認為建立縣治是御盜安民的長遠之策,但擔心戰(zhàn)事剛完,就上馬實施建縣這樣浩大的工程,恐怕民眾負擔不起,引起民怨。于是,親自深入到百姓當中訪詢,問計于民,得到的是“眾口一詞,莫不舉首愿望,仰心樂從;旦夕皇皇,惟恐或阻”的答案。同時,王陽明還暗地派人到河頭一帶察看,盡管官府沒有行令,但當地百姓已伐木畚土,開工建設,盼望早日建縣。這些,讓王陽明深切體會到,這里的百姓長期受到盜賊掠奪之苦,無不盼望建立縣治。于是,在四月十三日班師回贛州的不久就上疏朝廷,奏請設縣。
五月二十八日,王陽明擬制《添設清平縣治疏》,既將漳州府鐘湘、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上報陳請的事由轉報朝廷,又提出了個人的意見和建議。認為,“亂亂相承”的主要原因是“縣治不立,征剿之后,浸復歸據舊巢”。建立縣治可以收到“撫其背而扼其喉,盜將不解自散,行且化為善良”的功效,是“人心冀望甚渴,父老相沿已久”的“散盜安民”之策。加上2000多名“山賊”及其家屬安置在河頭,若人心一散,恐難以再凝聚起來,后患無窮。為此,懇請朝廷“俯念一方荼毒之久,深惟百姓永遠之圖”,建議割南靖清寧、新安等里,漳浦縣二三等都,添設一縣。同時認為“河頭者,諸巢之咽喉;枋頭者,河頭之唇齒”,小溪巡檢司移于枋頭坂,是勢必相須,也應同步實施。
王陽明上疏后,先由戶部審核,并提出“內開前項情節(jié),即該本官勘處停當,具奏前來,相應依擬。合無本部仍行左僉都御史王守仁再查無異,準于前項地方添設縣治及改移巡檢司衙門”的意見,呈報正德皇帝御批。
收到朝廷批文后,王陽明當即下令漳州府要順應民意,動用銀兩開工興建。至于分割都圖、議估工價等具體事務,由于距離贛州巡撫軍門較遠,難以遙控斷判,就委托漳南道、漳州府自行查勘確定。隨即,漳南道兵備僉事胡璉、漳州府知府鐘湘、南靖縣知縣施祥等官員到河頭大洋陂、蘆溪枋頭板等地分別踏勘建立縣治、巡檢司。同時明確,一是建設資金籌集辦法:建設縣城、巡檢司所需的木材、石料、石灰、磚瓦等建材,先由漳州府及其所屬縣分的財庫罰沒款支付,若有不敷,再從其它渠道籌集處置,但絕不許動用軍餉錢糧、攤派民眾。二是具體組織實施分工:南靖縣知縣施祥負責建設縣堂、衙宇、幕廳、儀門、六房、明倫堂、殿廡、分司、府館、倉庫、城隍、社稷壇等縣治衙門,漳平縣知縣徐鳳岐負責建設城郭。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十二月初九日,漳州府知府鐘湘、南靖縣知縣施祥、漳平縣知縣徐鳳岐等官員親自到河頭,告祀社土,伐木興工。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工程拉開帷幕。歷經近一年的緊張有序施工,城郭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建成完工,縣堂、衙宇、明倫堂、城隍、社稷壇等縣治衙門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十一月建成完工。至此,一座嶄新的縣城矗立在閩南粵東的交界處。
平和縣城的規(guī)模和基本構成是,城墻高1.8丈,內城周長563.4丈、外城周長596.3丈;建有雉堞(城上排列如齒狀的矮墻,作掩護用)1284垛;設有4個城門并建鼓樓于城門之上 ,還設有東水門、南水門;建有窩鋪20間。
與此同時,南靖縣縣丞余道帶領木工、水匠師傅到枋頭板(今蘆溪鎮(zhèn)漳汀村)建設巡檢司,招募當地鄉(xiāng)夫舂筑周圍110丈的土城,督造巡司公館、前廳、儀門、鼓樓、后堂各1座。
對于縣名,王陽明在最初向朝廷奏請置縣時的《添置清平縣治疏》,所起的縣名并不是“平和”,而是“清平”;到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鑒于“縣名須因土俗”之律,在上書《再議平和縣治疏》中,載明“詢知南靖縣河頭等鄉(xiāng),俱屬平河社,以此議名平和縣”,才將縣名起為“平和”??梢?,平和縣名是因縣治所在地河頭大洋陂屬平河社,取“平河”的諧音而得。這點,在后來奏設崇義縣、和平縣時,也均依土俗之律議名。
鑒于縣城、巡檢司基本建成,加上新縣的儒學、醫(yī)、陰陽等衙門的印信全部鑄成,王陽明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十五日,上書朝廷《再議平和縣治疏》,既稟報建縣籌備情況,又就縣治疆域、官員配置、財糧裁撥等具體事宜進行請示,懇請朝廷“俯順下情,乞敕該部(戶部)議處裁撥,庶幾量地制邑”。同時采納漳州府知府鐘湘建議,原議的漳浦縣二都二圖、三都十圖,因距新縣城較遠,民眾不樂意,就不分割納入平和縣的版圖。
王陽明上疏后,不久就得到正德皇帝的認可,新縣縣名為平和縣,并著手選派官員到任。新縣所轄清寧、新安二里十二圖。據《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三月……己酉(十六日)……添設福建平和縣并改小溪巡檢司為漳汀巡檢司”;“正德十四年六月……辛已(十九日)……增設福建漳州平和縣主治于南靖縣之河頭大洋陂……”至此,平和縣正式開縣,首任知縣羅干(字定本,江西永豐人,舉人。明代理學家、狀元羅倫的次子)走馬到任。從此,中國的版圖中就有了平和這一縣名,開創(chuàng)了平和縣近500年的輝煌歷史,開啟了一個“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揚和風”的全新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