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早為世人所詬病。如今隨著海外旅游潮,這毛病帶到海外去,引來不少冷嘲熱諷。先不忙去指責有些人的挑剔是別有用心,平心而論,這個缺點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你看,多少發(fā)達國家的文物就安放在街頭巷尾,而旅游勝地的珊瑚礁就在淺海上,人家不也保存得挺好?在那里,如有游客隨意破壞公共財物,不必等警察,周邊的路人就會制止你。而在我們這里,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損壞公物,也少有人“多管閑事”。這也是“國民”的老毛病了。劉再復《傳統與中國人》認為:“要而言之,私人本位性格或者說己身中心主義,不表現為在法律限度內正面追求個人利益,而是以一己的直接利害為標準處理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有益己身的,則不擇手段取而己之;己身圈子以外的或不及的,就冷漠處之。……不能染指的時候,‘公’便不存在;能染指的時候,‘公’等于私?!魅俗話唛T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民諺,倒是己身中心主義的恰切自白?!钡拇_,“以一己的直接利害為標準”的價值取向使人只有“我”而沒有“我們”,自然要漠視公物,甚至想盡辦法要將“我們的”化為“我的”。
然而再細細一想,“國民”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固然是“私”字作怪,但也是歷代統治者長期的“政績”。詩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睗h高祖劉邦還將國家當成私產,和他家老二比闊,問老爹曰:“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皇上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上行下效幾千年,“父母官”能不把職務當家務、把公產視同私產嗎?小老百姓呢?韓文公曰:“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注:誅,也就是“死啦死啦的有!”)小老百姓只有奉獻的義務,“你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哪敢有“公共精神”?前些年頗常見的強行拆遷,不就是“被公共精神”的例子嗎?長此以往,也就難免讓下民想:名曰“公共”,其實哪有我的份?搶得到手的才是真的。往年“公社化”、“狠斗私字一閃念”等等手段之所以不奏效,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不把人民群眾合理、合法的個人利益當回事,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老是捏不到一起,不能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真有心要徹底治愈“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的痼疾,除了立法要嚴,執(zhí)法要到位,教育要持久耐心之外,還得釜底抽薪,先讓“國民”成為真正的“公民”,不但合理合法的個人利益受到保護,而且凡是公共的事,都搭得上話,村里、市里的公共事業(yè)至少有個知情權、監(jiān)督權,這才能培養(yǎng)出一點“我們”的感覺。這一點,也僅僅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