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花園九尺九,五娘跟我阿哥走?!笨釔鄢眲〉母赣H至今還能憶起歌冊《陳三五娘》的若干唱詞。歌冊是詔安等地自古流傳至今的潮劇唱詞本,七八十歲的老奶奶或多或少都能唱上幾句。唱詞說的是一個千百年來流傳于潮汕、漳州、泉州三地的愛情故事。
話說南宋末年的一個元宵佳節(jié),來自泉州的陳三送兄嫂赴廣南府上任,路過潮州,機(jī)緣巧合,與五娘邂逅,五娘是當(dāng)?shù)貑T外黃九郎的千金。陳三一見鐘情,從此逗留潮州,穿街過巷尋覓芳蹤。
父親說,仲夏的一天,五娘見到從樓下經(jīng)過的陳三,就從繡樓里拋了荔枝給他,陳三抬頭見是五娘,魂兒已被勾走,騎在馬背上躑躅不走,悵然若失。為得美人芳心,官宦出身的陳三不惜扮作磨鏡師傅進(jìn)入黃家,陳三假裝失手摔壞了黃家傳世寶鏡,自愿賣身為奴三年,為的是能日夕見到佳人,可以傾訴衷腸。
五娘終于愛上陳三,但她早已許配當(dāng)?shù)匚渑e人林大,隨著林大與五娘婚期逼近,陳三和五娘決定漏夜私奔,五娘還帶上貼身丫鬟益春(在每一個古代私奔愛情故事的背后總會站著一個熱心兼忠心的女仆)。
據(jù)考證,故事的主人公陳三,五娘,還有倒霉的林大都真有其人,這場跨越潮漳泉三地的桃色事件名噪一時,借助民間傳說,地方戲曲,以及文人筆墨,后世遂繁衍出種種傳說,小說、劇作,不計其數(shù)。
根據(jù)現(xiàn)在的公路里程,從潮州到泉州大約300多公里,即600余華里。在以車馬舟楫為交通工具,道路交通遠(yuǎn)不如今天便捷發(fā)達(dá)的古代,說兩地相距千里也不為過。這事擱在1000年前就是一場愛情大逃亡,更何況故事的主人公是肩不能挑的讀書人,嬌滴滴的千金大小姐和小丫鬟,但他們卻真的實(shí)現(xiàn)了勝利大逃亡,五娘的命運(yùn)比起希臘被拐的海倫娜真是幸運(yùn)一萬倍。
我的家鄉(xiāng),詔安,是這場愛情逃亡路上的中轉(zhuǎn)站。詔安號稱“漳南第一關(guān)”,鏈接粵東與閩南,自古以來就是自閩入粵,或由粵進(jìn)閩的必經(jīng)之道,因此陳三五娘要回泉州,非經(jīng)過詔安不可。從潮州逃到詔安,兩人不過行走了四分之一不到的路程,從詔安到泉州,這對情侶還要準(zhǔn)備再跑上800里。
陳三五娘兩人連夜出逃,驚惶無比,一路風(fēng)餐露宿,疲憊不堪,到了風(fēng)景秀麗的詔安,才感覺稍稍心安,就在一處清水溪邊歇息,五娘捧起水來洗了把臉,就把這條溪水染紅了,赤水溪由此得名。小時候我讀過詔安的民間故事,至今還記得清代詔安人寫的詩句(大意):“赤水溪頭花草新,不見當(dāng)日漱齒人?!?/p>
在兩人逃亡經(jīng)過的村莊還散落著陳三五娘的傳說,有些傳說也許荒誕不經(jīng),頗有戲謔的味道,卻能看出詔安人的溫情與寬厚。在詔安人的想象中,說五娘美若天仙已是陳詞老調(diào),說染紅一灣溪水卻不算夸大。但詔安人的想象也是合理的,正因?yàn)槲迥锸侨绱颂烊耍惾艜蛎蓝鴲?,為愛不惜跋涉千里。在另一個村莊的傳說中,五娘曾在林中一塊石上小解,石頭至今仍在。世間奇石怪巖林林總總,此石異于其他凡石,竟是因與美人有染而傳其名,讓人捧腹之余不由嘆服詔安人想象之詼諧可愛。
我跟父親說,“根據(jù)傳說,陳三五娘從廣東逃進(jìn)詔安后,經(jīng)過了赤水溪村(赤水溪位于縣城西北,距城中10里地左右)?!备赣H哦了一聲,肯定了我的說法,然后說,“陳三五娘肯定是在此跨過溪流,沿溪東行,再拐上四都官道,前往漳州,再到泉州的。”赤水溪為東溪中段,此處溪水較淺且緩,不遇汛期,可涉水而過。如此看來,詔安的山川竟是處處善待這對逃亡的情侶。
父親說他只記得開頭給我唱的那一句了。我母親生前也愛聽潮劇,也最愛聽《陳三五娘》,她能吟唱更多的句子,至于我故去的奶奶,甚至我那盲眼的祖奶奶都能吟唱大部分,歌冊是伴隨他們老一輩終身的精神食糧呢。我鼓動父親,“你那么愛聽潮劇,可以邊聽邊唱啊,就跟現(xiàn)在的人唱K一樣。”父親搖搖頭,“如果能看得見歌詞,是可以邊聽邊唱?,F(xiàn)在看不見,就聽聽而已。”
我在外工作,平時少回家,每次回家總愛跟父親說古,也愛聽父親講古。清明節(jié)回家,剛好跟父親聊起《陳三五娘》。父親來了興致,講了好多我之前不知道的故事細(xì)節(jié)。比如丫鬟益春的小插曲。據(jù)說從詔安跑到漳浦后,陳三和五娘覺得帶著她很是累贅,就丟下她,繼續(xù)前行。至今閩南話還有“放益春”一詞,說的就是此事。不過,這個傳說源自漳浦官塘,并不見于詔安。
父親接著又講了一個讓我無比驚異的細(xì)節(jié)。原來黃父從潮州追到詔安城里,正趕上城里的六街東岳廟(即岳武穆廟)重修,眼見自己還沒找到愛女,心灰意冷,愁眉苦臉的父親走進(jìn)廟宇。在虔誠的詔安人的精神生活中,城里的廟宇地位顯赫,廟宇大多處于通衢要道,終日香火繚繞,人來人往。時隔千年,無從知道黃父跟廟里何人交談,但詢問總會有吧,寬慰也總會有吧,據(jù)說黃老伯出廟時若有所悟,長嘆一聲“罷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隨她去吧”,隨即拿出全部盤纏,慷慨捐款,轉(zhuǎn)身回了潮州老家。至今東岳廟里一側(cè)還供著黃九郎的神龕,善良的詔安人從此記住了這位愛女心切,風(fēng)塵仆仆的老父親的面容。
難以想象這位父親當(dāng)初撒手轉(zhuǎn)身而回的心情,他當(dāng)初追尋女兒的初衷難道只是因?yàn)檫`反婚約的世俗壓力嗎?是否還為了再見從此不回故里的愛女一面呢?他對女兒未來的幸福真能安心放手么?樂捐助建的背后莫非也有祈禱岳武穆庇佑的意味呢?
盡管無法還原當(dāng)日情形,也無從推斷真相,追尋傳說的真相本身就很有趣味性。為何驚惶無助的小情侶竟會在赤水溪畔駐足安頓,為何惱羞成怒的老父親只追到詔安就停下追逐的步伐?是詔安秀麗柔美的山川,還是詔安淳厚安恬的民風(fēng)呢?總之,詔安的赤水溪頭攝取了五娘的美麗倩影,詔安的東岳廟與黃九郎締結(jié)了善緣。
黃老伯的轉(zhuǎn)念和放棄,也成全了這一曲千古愛情。設(shè)若黃父一意孤行,一路追至陳三老家,這故事的結(jié)局就將寫成另一副模樣了。岳武穆的在天之靈,是否也保佑了為愛長跑的陳三五娘呢?若果如此,詔安就不僅僅是在這個美麗傳說中匆匆而過的無關(guān)緊要的落腳點(diǎn),而是陳三五娘的幸福中轉(zhuǎn)站。在別的故事里,黃父一路追到了漳州南山寺,捐了金狗才回頭,但詔安的老百姓卻沒讓他追得那么遠(yuǎn),那么辛苦,一個東岳廟就讓他早早回心轉(zhuǎn)意,打道回府。
陳三帶五娘回到泉州后,從此兩人過上了伉儷情深、琴瑟和鳴的美好生活。這是《陳三五娘》跟以悲劇結(jié)局聞名于世的《孟姜女》、《梁?!?、《白蛇傳》、《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故事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這個故事最為迷人的地方。從明朝至清朝,這部戲總被官府列為禁戲,然而屢禁不止,說明人們對幸福的追求總是禁不了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當(dāng)然,總有好事者不肯讓兩人安生,總看不得他們幸福,非要引大家一掬同情之淚。這個故事除了喜劇的結(jié)尾,也有悲劇的結(jié)尾。在泉州流傳的一個故事中,元兵入侵泉州,火燒陳宅,陳三五娘雙雙投井殉情。還有的戲文如此編排:陳三的妹妹與五娘夸富斗嘴,五娘被她奚落,心有不甘,為試陳三真情,五娘在井邊留下她的一雙鞋子,讓丫鬟益春(在漳浦被放棄的益春此時又神出現(xiàn),正見傳說之變化多端)詐稱她已自殺,傻傻的陳三一見鞋子就信了,傷心之下咚咚咚就投井了,五娘徹底驚呆了,悲慟之下也跳入井中,估計益春和陳三的妹妹也驚呆了。但這些故事均與詔安無關(guān)。
雖然陳三五娘千年前的身影在詔安匆匆閃過,卻留下如許美麗的傳說,與其他地方的傳說相比,詔安人的傳說毫無半點(diǎn)凄慘或離奇的情節(jié),顯得平淡無奇,卻更為溫情脈脈。我想,在詔安人的愿望里,詔安就是陳三五娘的幸福中轉(zhuǎn)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