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學那會兒,還處于計劃經濟年代,學校按人頭發(fā)助學金。根據(jù)家庭情況,分為4個等級。我們班享受一等助學金的只有一人,每月23塊5毛錢。
這個同學和我住同一個宿舍,來自湖北農村,自幼喪父。每個月領到助學金后,他都會第一時間給家里寄5塊錢。他告訴我,他有個弟弟正在老家縣城讀高中,靠他來供養(yǎng)。我們學校離火車站不遠,課余時間,他經常會去車站幫人扛行李。碰到好心人,會給上他塊兒八的。那時候,還不興勤工儉學,他做這一切,都是偷偷進行的。這個同學很讓人敬佩:盡管他在班里穿得最破,但每學期期末考試,他的成績始終都名列前茅。
畢業(yè)后20多年未曾謀面,他目前在政府—個重要部門當處長。3年前,他兒子考上了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學。送兒子報到時,他帶著他的那個很“潮”的兒子來看我。
不久前,老同學又突然造訪,進門后一臉落寞:“這次是專為兒子的事來的。丟人啊!他竟多門功課考試掛了科,有的補考也沒及格。學校發(fā)了函,希望家長和學校能再共同努力,‘挽救’他一下。”
接著又聊到了他弟弟的孩子,更來氣。弟弟在他的資助下,后來也上了重點大學。畢業(yè)后自己創(chuàng)業(yè),成了當?shù)刂钠髽I(yè)家??傻艿艿膬鹤訌男【筒缓煤媚顣?,好不容易才考了個“三本”,念了不到一年就被學校勸退了。因為天天不去上課,躲在宿舍里打游戲。
他不明白,現(xiàn)今孩子們的學習條件比他當年好多了,可怎么會這樣?
這些年,民生保障有了長足的進步,即使家境貧寒的學子,也能找到就學的門徑。
不過,一切全由家庭或社會包辦,未必是好事。要想培養(yǎng)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除繼續(xù)加強保障外,還要引導學子們樹立自強自立的意識。我還有個朋友的孩子正在上大二,暑期朋友給孩子找了份“送水工”的活??粗诹胰障驴钢氨粫竦煤邝聍竦男』镒?,我相信,這個假期他收獲的絕不僅僅是學費!
求學,本身就是個清苦的歷程。教育家蔡元培認為,大學之要義,除了研究學問,還要砥礪德行。也就是說,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品德,學做一個大寫的人,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果德行走樣,即使碩士、博士畢業(yè)又有何用?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知名的學者被一所大學邀請去做講座。路過食堂時,不小心把—個學生手里的碗碰到了地上。學者發(fā)那竟然是一只土碗。學者早年當過知青,知道除了在偏遠的鄉(xiāng)村,城里已經沒有人用這種碗了。再看那學生,果然是一身寒酸的穿著,學者動了惻隱之心,說:“實不相瞞,你這只碗是件價值不菲的古董。我出10萬元,你賣給我?!闭l知那學生卻說:“您看走眼了,這只碗就是我們家吃飯的碗。您出多少錢我都不賣,因為看到這只碗,我就會提醒自己是山里的孩子,更應加倍努力……”學者被深深地感動了。在此后的三年里,他每學期都會匿名給這個學生捐助全部的學費。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三年后的一天,那個學生找到了他。此時,站在他眼前的這個青年,從頭到腳都是名牌。青年拿出那只做工粗劣的土碗說:“當初你準備花10萬元買下這只碗。現(xiàn)在5萬元我就賣給你了。如果你真想要的話,價格還可以商量?!?/p>
學者問:“你真想通了?”那青年回答道:“是,我早就想通了,有錢什么都好辦。三年前您愿出10萬元的價格沒有買走我這只碗的消息傳出去以后,我收到了不少捐款……”故事的結尾令人啼笑皆非。學者說:“其實這就是一只家常的土碗。既然你來了,我還是愿意出1萬元買個教訓?!睕]承想那青年竟高興地收下錢,走了。
這樣—個骨頭被泡軟了的青年,你能指望他將來報效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