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晚清詞壇祖燈,端木埰之詞學成就卓著,以致詩為詞掩。本文通過對其詩作進行梳理分析,認為其雖師從于宋詩派領袖祁寯藻及曾國藩,卻能不囿于師教以及晚清唐宋詩之爭,而主張習詩由唐人近體而入,在兼重性情與學問的同時,原本忠孝,達道維世,從而展現(xiàn)了一位封建正統(tǒng)文人的濟世情懷。
關(guān)鍵詞:端木埰 詩學思想 唐人近體 性情學問 忠孝維世
端木(1816—1892),字子疇,江蘇江寧(今南京)人,歲科屢次稱冠,后經(jīng)晚清名臣祁藻舉薦,得以優(yōu)貢入職內(nèi)閣,官終侍讀。子疇少有詩名,“十歲拈筆已名家”(《論白門近日詩人戲仿元遺山》)。后又師從江浦韓印、宋詩派領袖祁藻和曾國藩等人,加之親歷太平天國之亂,詩風亦近宋人,好議論,多系時事民生?,F(xiàn)存詩作共323首,然而卻無專門之論詩著作。其詩學思想散見于詩歌、序跋以及其他相關(guān)著作中,主要可歸為如下幾點:
一、主張學詩由唐人近體而入
清人胡本淵因感于孫洙之《唐詩三百首》于唐人近體錄入較少,遂專選唐名家近體,匯編為《唐詩近體》四卷。是選卷首有端木所作之跋,其中有句曰:“初學讀詩,必以有唐一代為法門,近體又其入門之先者也?!雹俸?,字愚溪,上元(今南京江寧縣)人,嘉慶元年進士,曾官國子監(jiān)學正,為詩多近體。其及門弟子金綬為端木之師,而子疇亦私淑之。值得一道的是,在師從金綬、私淑胡本淵之前,端木曾從韓印習詩,時年13。韓氏為詩近宋人,亦好近體,如其詩集《尚簡堂詩稿》中共計五首詩作與端木相關(guān),所作時間、背景皆異,卻均為近體,足見其對近體之偏愛。盡管子疇后來又師從金綬、祁藻、曾國藩等人,但期間卻從未間斷與韓氏之交往。如其32歲初入都時,韓氏作有《題端木子疇乘槎圖,即送其都中之行》一詩,曰:“昔與談滄海,當君總角時。幾年看少壯,破浪有余思。意氣先生讓,文章老輩知。登瀛欣有路,送爾到天池?!庇纱丝芍?,子疇至少于13至32歲間,仍與韓氏有所往來。正是韓氏在詩學上的長期教導與影響,使得子疇之詩亦多近體??墒?,無獨有偶,韓印之師顧槐三少時亦問學于胡氏,并受其影響,習詩亦從唐人近體而入。
因此,不論是“胡本淵→金綬→端木”,還是“胡本淵→顧槐三→韓印→端木”,抑或是“胡本淵→端木”,所有的師承脈絡都表明子疇深受胡氏詩學影響。然而,子疇雖私淑胡氏,卻未親聆其教。所以在早年的詩學創(chuàng)作中,端木更多的是得到了胡氏弟子金綬以及再傳弟子韓印的指點,其中尤以韓氏之影響最為深刻。中年以后,子疇因太平天國之亂,曾坐館、寄居于業(yè)師、宋詩派領袖祁藻之家,親受祁教長至十多載,期間又從宗宋之曾國藩游,故其詩風更近宋人,喜用排律或近體組詩。然而,即便自作風貌如此,子疇卻從未以宋詩派自我標榜。相反,他依舊認為初學詩者,當由唐人近體而入,最終上溯漢魏古體??梢娖洳⑽脆笥趲熃?,亦未存唐宋門戶之見,而是采取一種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
二、性情與學問并重
端木論詩尤重性情,認為“無情而尚文,突兀如枯腸。格調(diào)即高古,性情非溫良”(《讀阮鐵仙集題詞》),因而自作之詩?!半S事抒寫,灑然天真”②。如《書寄許仲常緘后》一詩:
一紙緘成感不禁,三年別夢繞江潯。干戈擾攘音書澀,齒發(fā)蕭條歲月侵。
亂世有才空拊髀,故交無恙最關(guān)心。何時快洗天河甲,重續(xù)城南舊雨吟。
此詩作于咸豐六年(1856)北上入都前夕,是時子疇與好友許延吉(字仲常)因戰(zhàn)亂而三年未見。詩歌前兩聯(lián)感時念亂,抒發(fā)了詩人因戰(zhàn)亂而虛擲歲月的惆悵無奈以及對友人的深切思念。頸聯(lián)前半句緊承上聯(lián),表達了個人懷才不遇的孤憤,而后半句則筆鋒一轉(zhuǎn),再次表達了對友人的牽掛。尾聯(lián)進一步抒發(fā)了詩人渴望戰(zhàn)亂平息,能與友人早日相聚之情??v觀全詩,詩人于字里行間三致念友之情,期間兩次穿插流露個人襟懷未展之苦悶。不論是何種情思,其表達方式皆較為直白,確為性情之作。
至于端木為何詩主性情,除卻其不諧時俗、正直坦率之性格外,亦與其師韓印、祁藻二人之詩學影響密不可分。如韓氏曾評價其師顧槐三之詩“彈指華嚴見性真,秋翁健筆古無倫”(《論白門近日詩人戲仿元遺山》)。后又稱友人趙水西之詩“一卷清吟趙舍人,開編字字見天真”(《題豹堂趙舍人水西詠雪齋詩稿》)。不論是“性真”,還是“天真”,實質(zhì)皆關(guān)性情。與韓氏相比,祁藻在教導后輩或評價他人之詩時則明確以性情為標準,如《讀韋詩》“時時念民物,往往見性情”,《示六侄世敦》“亦復見性情,滌瑕存其美”,《讀詒晉齋詩集》“選理精研練,精裁出性情”等。由于端木與韓、祁二師交往最久,因而詩學觀念自然與之相近。然而如果作詩一味直白地抒發(fā)性情,就會流于空疏,落入性靈派之窠臼。因此,為避免此種情況發(fā)生,子疇在強調(diào)性情的同時,亦兼重學問根柢的積累。如其在入館祁家之初,曾告誡祁氏諸孫:“積學腹乃實,求益心當虛”(《新正十八日入塾次昌黎符讀書城南韻示彭年》),而其自身更是“嗜學,垂老不釋卷”③??傊?,正是因為兼重性情與學問,子疇之詩才兼具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的雙重氣質(zhì)。
三、原本忠孝、有益世教
由于晚清國勢傾頹,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戰(zhàn)亂此起彼伏,篤信“大倫首君親,忠孝萬事本”(《仲春望日祀岳忠武王述志》)之端木,在憂念時事之余,作詩亦好原本忠孝,以期有益世教。如其曾大量地悼念前代忠臣名將,呼喚力挽狂瀾之英雄,代表性詩句有《乙卯十月二十三日三謁岳王祠墓感賦》“岳王三十九,忠勛震千古”,《答李心齋見寄》“川西老將軍,忠勇久著績”,《讀東坡詩》“謨猷通世務,忠讜冠朝紳”等。與此同時,他還積極探訪、搜集太平天國戰(zhàn)亂中忠貞殉節(jié)之鄉(xiāng)人軼事,并作詩悼念。這類悼亡詩前皆有小序,簡括了逝者的生平事跡。如《方子興夫人殉難征詩》詩序曰:“夫人某氏,幼慕女傳節(jié)烈事,癸丑城陷,從容雉經(jīng),死于桃花下,其殉難處群賊不敢至?!痹偃纭顿浥酥僖炔俊吩娦蛟唬骸胺骄燃?,吾友也,殉癸丑之難,身后無稱及者,仲寅比部,忠毅公次子,其受業(yè)弟子也,聞藏其遺文,將訪求刻之?!眱H由所列之詩序就已足見子疇對此忠烈之行的推重。
在強調(diào)忠君的同時,端木之詩亦多闡發(fā)孝道,如《書所見》:“一童垂五齡,雛發(fā)未覆頂。揣腴奉向母,意欲母先餉。孩提有天性,一臠勝列鼎。無所為而為,至誠莫可并。茍知其當然,已居次一等。慚余奉高堂,未若彼中肯?!贝嗽妼懹谠缒炅b旅途中,詩人路過村店,下馬飲茶休憩,卻偶見一五齡童于用餐時讓母先餉。詩人不禁為孩童出自天性之純孝所感染,并由此而躬自內(nèi)省,自嘆侍母遠不及此童中肯,因而內(nèi)心滿懷羞愧。與此詩相類者,再如《書感》:“韭蔬奉高堂,魚腥啖兒女。我見大傷心,沖冠郁悲怒……慈烏猶反哺,虎狼知有父。已往不可諫,未來尚望補。”是詩寫于避亂浙西時期,詩人見一鄰人忤逆老母,內(nèi)心頗為憤慨,因而憤筆寫下此作,強烈抨擊了此種不孝之行。
當然,端木不僅自作之詩多涉忠孝,在評價他作時亦常以有無闡發(fā)忠孝之情作為詩歌好壞的評判標尺。如《張師筠燮承詩集題詞》一詩有句曰:“煌煌三百篇,大義先倫。李杜與韓白,此旨猶未漓。后來失真意,琢煉矜文詞。縱復格調(diào)高,其如忠孝衰。昨讀寫心集,深入人心脾。抒寫發(fā)性靈,孺慕常依依。采薇與陟屺,風格復見茲。愿持告采風,以為世教維?!边@里,他將詩歌中關(guān)乎“忠孝”之旨的闡發(fā)上溯至《詩經(jīng)》,認為由《詩經(jīng)》至李、杜之詩皆關(guān)乎忠孝。然而至此之后,詩人為詩便多專注于文辭之麗,而忽視了詩歌的倫理教化作用。如今讀到業(yè)師張芾之詩,見其詩作不僅出自性靈,且多闡發(fā)倫理之情,間或亦有怨刺批判之作,無不有益世教。盡管子疇之評價未免偏頗,且不乏溢美之詞,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清晰地感知其力圖借詩闡發(fā)忠孝、達道維世之詩學觀。
總之,子疇之詩不論何種題材,多關(guān)忠孝倫理,旨在有益世教。因此,在詞學創(chuàng)作上曾親受其教的王鵬運稱其“堂堂忠孝大節(jié),叢殘文字里,誰證孤抱?”(《齊天樂·讀〈金陵詩文征〉所錄疇丈遺著感賦》)而其同鄉(xiāng)、姻親鄧嘉緝亦贊其學“探源騷雅,立意不為空言,于家國治忽之理,心術(shù)純疵之功,形諸疏書論議者,委屈詳盡,原本忠孝,期于達道而維世,而詩歌亦足以發(fā)之,使讀者尚論其世”④。然而,不容否認的是,由于子疇為詩多重社會教化功能,故其少數(shù)詩篇彌漫著一種濃重的道學氣,甚至其人亦給人“嚴嚴道貌”⑤之感。但是,瑕不掩瑜,身處亂離衰敗之世,端木仍正直自守,篤行忠孝,兼懷濟世之情,實屬難能可貴。
①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441頁。
②③④ 端木:《有不為齋集》,宣統(tǒng)元年刻本。
⑤ 繆荃孫:《續(xù)碑傳集》卷20,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版。
參考文獻:
[1] 端木.有不為齋集[M].宣統(tǒng)元年刻本.
[2] 秦國經(jīng).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繆荃孫.續(xù)碑傳集[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4] 嚴迪昌.清詩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 清史編撰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 張磊.道咸詩人祁藻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
作 者:張文艷,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