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略特是西方現(xiàn)代派詩歌的先驅人物,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往往包含大量的典故,看起來零碎而難懂,尤其《荒原》,更是達到了極致。而這些典故無論從表層還是深層來看,都是通過隱喻作用支撐的。隱喻不僅給詩歌以很好的暗示效果,更將整首詩作銜接了起來。本文擬從《荒原》的隱喻入手,分析各個典故及其銜接,進而更好地領略整首詩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艾略特 《荒原》 典故 隱喻
隱喻是從對一事物所熟悉的感知、情感中抽離出來,轉而投射到與之有本質區(qū)別的另一物之上的臨時性行為。艾略特的詩學理論——“非個性化詩學”和“客觀對應物”理論就是一種隱喻手段。在他看來,藝術的感情是非個人的,詩人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因此必須消滅個性,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找到“客觀對應物”,來表現(xiàn)主觀情感。尋找“客觀對應物”的“非個性化”過程就是艾略特創(chuàng)作詩歌的隱喻過程。這種隱喻在艾略特的《荒原》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荒原》發(fā)表于1922年,當時,一戰(zhàn)結束,西方社會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傳統(tǒng)的價值觀逐漸衰敗,新的價值觀還未建立,人們對社會充滿了絕望,就在這時,《荒原》出現(xiàn)了?!痘脑饭参鍌€章節(jié):《死者的葬禮》《對弈》《火誡》《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話》。詩人運用大量典故,既有傳說、神話,又有但丁、莎士比亞等古典文學,還有佛教、《圣經(jīng)》等宗教元素,甚至還包含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等相關信息。這些典故不僅是詩人情感的“客觀對應物”,還通過各種隱喻承擔著全詩結構。
一、《荒原》的隱喻研究
《荒原》第一節(jié)《死者的葬禮》開頭指出:“四月殘忍,卻長出了丁香;冬天大地雖然被雪覆蓋著,死氣沉沉,卻給了球根以少許生命?!边@開頭幾句便暗示了全詩的整體基調:死亡與重生。后面開始揭露上層社會的腐朽生活:“夏天來得出人意外,在下陣雨的時候來到了斯丹卜基西……大半個晚上我看書,冬天我到南方。”詩中提到的都是歐洲貴族經(jīng)常游玩的地方,這里的敘述者是“瑪麗”,通過她支離破碎的回憶暗示出她內(nèi)心的混亂。尤其那句很突兀的話:“我不是俄國人,我是立陶宛來的,是地道的德國人?!卑凳境鰯⑹稣弋敃r在現(xiàn)實與回憶中錯亂的心境,潛意識中在尋求一種歸屬感,隱含著雖然戰(zhàn)爭未給上層社會的生活帶來沖擊,但對他們的精神、心理卻造成了難以撫平的傷痕。
“什么樹根在抓緊,什么樹枝在從這堆亂石塊里長出?人子啊,你說不出,也猜不到,因為你只知道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著太陽的鞭打……我要給你看恐懼在一把塵土里?!苯衣冻霈F(xiàn)代人在失去信仰之后的悲觀情緒:一切都是沒有生機的。枯死的樹,加上只有蟋蟀聲音的死寂的夜,沒有流水,只有恐懼?!帮L吹著很輕快,吹送我回家走……你!虛偽的讀者!——我的同類——我的兄弟!”先是從輕快的風送我回家到荒涼空虛的大海,一次從平靜祥和到凄慘荒原的轉折。再是患感冒的女相士,預測“淹死”。水是情欲的象征,暗含著現(xiàn)代社會沉溺于肉體享樂的現(xiàn)狀。后來又有“那被絞死的人,怕水里的死亡”,絞死的人是耶穌,《金枝》里耶穌是主繁殖的神,被人迫害。失去了神的庇佑,黃霧下的倫敦城,籠罩在死亡之中。人們鼠目寸光,“眼睛都盯住自己的腳前”,自私自利,在情欲的驅使下,什么都能做出來。
第二節(jié)《對弈》,先是對上層社會奢侈生活的描寫:“發(fā)亮的寶座”“珠寶”等,物質雖然豐富卻在“合成香料”的淹沒下,仍然讓人感覺“局促不安,迷惘”,說明資本主義社會雖然表面繁榮,實則讓人窒息。隨后筆鋒一轉,香氣上升,被新鮮空氣吹旺了的燭焰,將煙擲上房頂。表明新生力量在積蓄,在等待著爆發(fā)的時刻。后面有一段對話:
“今晚上我精神很壞,是的,壞。陪著我?!?/p>
“跟我說話。為什么總不說話。說啊?!?/p>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
“我從來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
……
“你是活的還是死的?你的腦子里竟沒有什么?”
對話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問話和回答互不相干,問話的人似乎并不在乎回答者回答的內(nèi)容,回答者也似乎僅僅在回答自己心中的疑問。艾略特通過短短的幾句對話,便將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描繪得淋漓盡致。
倫敦小酒館里兩個下層婦女的對話,“鑲牙”和“打胎”,暗示了西方社會人們性與愛的缺失。說明戰(zhàn)爭給普通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災難,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人們開始墮落,對話看似荒誕,卻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后半部分多次出現(xiàn)的“請快些,時間到了”,“明兒見”,是詩人對新社會的呼喚,暗示這些黑暗頹廢的現(xiàn)象即將破滅,新力量、新事物應該馬上到來了。
第三節(jié)《火誡》,先是寫在泰晤士河兩岸尋歡作樂后散去的人們,泰晤士河帶來了骯臟的垃圾,帶走了仙女和她的朋友們,一切歸于沉寂,突然冷風里傳來“白骨碰白骨的聲音,慝笑從耳旁傳開去”。暗示人欲橫流的生活不會長久,背后必然昭示著死亡。緊接著就是“國王我那兄弟的沉舟”“我父親的死亡”,這里的死亡與“火誡”相呼應。佛教中,火誡是重生之火,火能燃燒掉生命,卻能凈化精神,消除欲望。隨后的尢吉尼地先生、打字員、小公司職員等,他們的精神早已麻木不仁,追求的僅僅是瞬間的享樂,有欲無愛。最后:
啊呀看哪
于是我到迦太基來了
燒啊燒啊燒啊燒啊
主啊 你把我救拔出來
主啊 你救拔
燒啊
詩人祈求佛教圣火將人間的一切罪惡都焚盡,盡掃欲望。暗示死亡后的重生是一片光明,是真正的解脫。
第四節(jié)《水里的死亡》是一種警告。詩中詳細描寫了貪得無厭的腓尼基人弗萊巴斯死后的情景:“海下一潮流/在悄聲剔凈他的尸骨……”警告現(xiàn)代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貪得無厭的下場必然同腓尼基商人一樣,自取滅亡。隨后的“在他浮上又沉下時/他經(jīng)歷了他老年和青年的階段/進入漩渦”,“回顧一下弗萊巴斯,他曾經(jīng)是和你一樣漂亮、高大的”有兩重意思:其一,規(guī)勸人們生命短暫,莫要追求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費人生;其二,“淹死”也是一種重生的手段,水里的死亡同佛教的火誡一樣,可以洗盡鉛華,使精神重生。
第五節(jié)《雷霆的話》,“沉寂”“悲痛”“叫喊”“呼號”是進入荒原的感受;而教堂已化作“無實體”的城,暗示基督教也無法提供救贖。戰(zhàn)后的歐洲只有巖石,沒有水,甚至“汗是干的腳埋在沙土里”,“死了的山滿口都是齲齒吐不出一滴水”,連雷都是枯干的。暗示歐洲社會被埋在無盡的沙漠里,沒有生命的希望。而后“刷地來了一炷閃電。然后是一陣濕風,帶來了雨”,在“喜馬望山上”烏云籠罩,預示著將給荒原帶來救命的水源和生命的希望。隨后雷霆說話了,“Da,Datta(舍己為人)”“Dayadhvam(同情)”“Damyata(克制)”,這是基督教的精神,只有遵循這些精神法則才能擺脫荒原,獲得重生。最后一小節(jié):
我坐在岸上
垂釣,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
我是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
……
這些片段我用來支撐我的殘垣斷壁
那么我就照辦吧。希羅尼母又發(fā)瘋了。
舍己為人。同情??酥啤?/p>
平安。平安
平安。
收拾好田地,等待著新生活的到來。信念重新建立,精神力量無法摧毀,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重生。這也是詩人的信念,重建宗教信仰才是拯救歐洲的唯一出路。
二、隱喻對《荒原》結構的銜接作用
在艾略特筆下,失去了宗教信仰的歐洲社會變成了荒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而對立,無節(jié)制的情欲讓火來燃燒,貪得無厭的社會渴望水的洗滌,雷霆化身上帝說出人類應遵循的法則。但整首詩的結構仍是松散的,需通過各種隱喻之間的轉換才能構成完整的整體。
詩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與文化,是使整首詩完整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圍繞死亡與重生的主題展開,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艾略特引進圣杯傳說和漁王的故事原型為全詩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構架。首先,荒原這個意象就充滿了宗教和文化內(nèi)涵?;脑且驗闈O王失去生育能力才變得荒蕪、凋敗,只有找回圣杯才能恢復生機。其次,火、水等意象與佛教、基督教都有深切的聯(lián)系?;鹣笳髦紵?,卻也暗示著重生;水象征著情欲,卻也孕育著生命。還有詩中的典故、對話等無不圍繞主題展開。死亡無處不在,荒原無處不在,但都透露著點點生機。
因此雖然從表層上看,《荒原》只是一堆典故、神話、傳說的堆砌,似乎是詩人在賣弄自己的博學,看似每句話都毫不相關,情節(jié)零碎,無法組織。但是通過隱喻分析,從深層次上看,《荒原》全詩主題明確,貫穿始終,結構框架完整。通過隱喻,詩人穿越古今,跨越國界,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隨意轉換,并且可以始終保持基調的一致,從而對主題的闡釋更加全面細致。
注:文中《荒原》譯文,皆選自趙蘿蕤譯的1995年版《中國翻譯名家自選集·趙蘿蕤卷 荒原》一書。
參考文獻:
[1] [美]T·S艾略特等著,趙蘿蕤譯.中國翻譯名家自選集·趙蘿蕤卷 荒原[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5.
[2] 張沛.隱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陳慶勛.艾略特詩歌隱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美]勒內(nèi)·韋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向愚等譯.文學理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作 者:李莎莎,青島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與審美文化。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