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歷史學科學時不多,但內容龐雜,教材中不少內容是高度概括性和結論性的表述,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才能深刻地闡釋此類內容。所以歷史教師必須不斷提升理論水平與學科素養(yǎng),深化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筆者認為通過馬列主義理論來達到這個目標是一種有效的做法。
【關鍵詞】馬列主義""歷史問題""深化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097-02
高中歷史學科,內容龐雜,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但囿于各種因素,教材編寫得極為簡練,其中不少內容是高度概括性和結論性的,要將這些內容給學生講通透不是輕而易舉的。對于教師來說,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知識,即“器”,還要教給學生理解、獲得知識的方法,即“道”,這是高層次的,也是最要緊的。正如晚清學者葉瑛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不離器,猶之影不離形。造學之途有百,而其要期于明道。”教師要取得理想的“傳道”效果,非常有賴于“明道”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提升呢?筆者認為通過經(jīng)典理論來探究此類問題,特別是馬列主義理論來深化對一些歷史問題的認識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在運用于教學實踐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馬克思主義剖析經(jīng)濟全球化的真正動力
必修二(人教版,下同)“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一課中第一個教學難點是全球化的真正動力是什么?根據(jù)課本可以歸納出以下內容: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的擴大、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跨國公司的推動等。在這個看似全面的總結之外,還有兩個疑問:“這些因素哪一個是根本動力?既然早在500年前開辟新航路之后,世界市場就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也已迅猛發(fā)展,像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這樣的跨國公司早已有之,就是說這些客觀因素早已存在,為什么直到20世紀末,全球化才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筆者認為,以上那些因素都是全球化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馬克思的理論回答了全球化的真正動力所在,馬克思指出:“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fā)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庇纱丝梢姟百Y本的擴張與增殖要求”是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二"用馬克思主義闡釋全球化中的利益失衡問題
“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一課的第二個難點是全球化拉大了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即全球化過程中存在利益失衡問題。通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的事業(yè)——從布魯塞爾到北京》一書中的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充分地說明:今天,中國生產(chǎn)了接近世界產(chǎn)量一半的鋼、一多半的水泥,中國的棉布、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電話的產(chǎn)量均居世界第一,發(fā)達國家超市里日用品的70%都是中國制造的——但是,2008年“按美元匯率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結果卻是這樣的: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940美元,中上收入國家為7878美元,高收入國家為39345美元,世界平均為8613美元。今日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yè)國家,是“世界工廠”,3.75億中國勞工(主要是農(nóng)民工)作為支撐世界經(jīng)濟的群像,還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但是,按照美元匯率計算和評價標準,中國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窮國家,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這是為什么?課本所述的“發(fā)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市場和經(jīng)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不難理解,但是有泛泛而談之嫌,這里還要清楚的是:這些優(yōu)勢是如何落實為最終受益的?
從唯物史觀來看,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是現(xiàn)實生活的物質生產(chǎn)和社會再生產(chǎn),物質生產(chǎn)是指具體的勞動,社會再生產(chǎn)是制定社會中的“法則”和“價值標準”,而社會再生產(chǎn)決定物質生產(chǎn),即制定“法則”和“價值標準”的人支配著從事勞動的人。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特點,恰恰在于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因而也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或者說,把以腦力勞動為主或者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各種勞動分離開來,分配給不同的人。”
三"用馬列主義反思世紀之交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積累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投資實體經(jīng)濟,以商品和勞動力為中介獲取剩余價值;第二種利用信用機制,通過維持虛擬資本(股票、債券等)的價值而獲得剩余價值;第三種通過攫取外部的廉價資源和勞動力而獲得剩余價值。第一、第二種方式剝奪的分別是產(chǎn)業(yè)工人和整個市民社會,而第三種方式則是全世界。列寧更一針見血地指出:“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剝奪積累’……‘剝奪積累’的方式需要不斷地在全球范圍內制造危機,而制造危機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戰(zhàn)爭?!比绱酥边_本質的闡釋,徹底驅散了所有的疑云,由此,還可深刻地認識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只要資本主義仍然支配著全球的“社會再生產(chǎn)”領域,它就會強制性地維持一個不平等的世界結構,地區(qū)沖突就不會消失。
四"通過馬克思主義深入理解其他問題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還有一些歷史問題可以從馬列主義的理論中獲得透徹的解答。
第一,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如何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此體系的“雙掛鉤一固定”原則就是“社會再生產(chǎn)”支配“物質生產(chǎn)”的典型表征,在這一原則下,正如美國經(jīng)濟學家克魯格曼所言:“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chǎn)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則負責生產(chǎn)美元。”
第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利用資本來發(fā)展中國,而這沒有改變中國的性質,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反對的是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資本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是生產(chǎn)資料,而資本主義就是“買空賣空、票據(jù)投機以及沒有任何現(xiàn)實基礎的信用制度”。
第三,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特別是社會基層,將革命的領導力量與社會基層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即黨的作風之“密切聯(lián)系群眾”,用唯物史觀來看,就是將“物質生產(chǎn)”和“社會再生產(chǎn)”的兩個領域統(tǒng)一起來,從而決定了歷史的進程,所以才會在革命進程中無堅不摧,建立起改天換地的新中國。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馬列主義理論有著超越時空的恒久力量,馬克思、列寧等先哲不僅敏銳地察覺和捕捉到自己那個時代的運行奧秘,還預見到了百年之后的種種圖景,就如面對當今的全球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美國學者約·卡西迪所指出的:“‘全球化’是20世紀末每個人都在談論的時髦詞語,但150年前馬克思就預見到它的許多后果?!蓖ㄟ^汲取馬列主義理論的智慧,不但深入理解了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些棘手問題,還掌握了從現(xiàn)象分析本質,以世界觀察中國的方法論,對于中學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韓毓海.馬克思的事業(yè)——從布魯塞爾到北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九十年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新論選編[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