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德育教學話語體系對于話語描述的忽視消解了教師的話語力量,使其陷于悖論性的話語困境。現代生命哲學重心在于促使德育話語在批判性、反思性和引導性方面轉變,通過哲學屬性話語范疇的描述性挖掘,不斷完善德育教學話語邏輯架構意義生成與路徑創(chuàng)新。
[關鍵詞]德育教學 話語范疇 路徑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徐志剛(1980- ),男,湖北黃岡人,湖北工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湖北 武漢 430068)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2-0062-02
話語指人們書寫或表達所憑借的語言與言語,“纏繞著社會權力”的話語呈現出社會性。德育話語作為教育話語表達方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自身價值而構建的語言形式體系。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材、教學及理論體系,涵蓋了德育相關的語言表達方式、言語書寫邏輯等體系化存在形式。傳統德育教學話語體系對于話語描述的忽視,消解了教師話語的力量,使其陷于悖論性的“話語困境”?,F代生命哲學在實踐、生活、語言等基本路向的轉變,為德育話語批判反思和轉換提供了哲學根基。由此觀之,高校思政教師如何理解生命哲學體系,實現德育話語深入挖掘,推動德育教學模式完善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點。
一、高校德育話語體系建構的生命哲學基礎
(一)生命哲學實踐路向話語轉換
生命哲學實踐路向更迭內蘊著實踐、唯物主義立場。馬克思強調了交往實踐的客觀性、交往性、歷史性等特點,構成了人類發(fā)展和歷史進步的基本內容,建構起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視域。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生命哲學派別則致力闡述“話語轉型”“思維革命”路向。他們認為,啟蒙理性消解了個體空間,工具理性將人異化,交往范式和生活視域構筑行為理論以改善生活世界。后者的理論重構消解了社會矛盾,將主體失落、人的物化歸結為話語環(huán)境的缺失,與此同時,也強化了交往的作用,深化了哲學的批判理論度。反觀我國德育教學,其學科話語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研究之一,盡管在學科體系、范疇上有所開掘,思辨色彩愈濃、體系趨于學院化、范疇演繹能力得以強化,德育教學卻日益陷入被動。由是觀之,要把實踐置于德育教學之中,就必須確保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將理論與實踐對接起來,真正實現德育教學學科走向實踐的現實論域。
(二)基于人本意蘊的生命化體驗
生命哲學轉向生活、研究視角內移成為趨勢。誠如胡塞爾所說:“生活世界就是事先存在的世界,一切目標都將它作為前提?!雹亠@然,生命哲學重點已經拋離了科學世界,走向現實的生活世界,回歸到最初的原始狀態(tài),去尋找新的意義。實際上,生活世界本就是多重、多元化的,是主體體驗到的人化世界,是主體活動的背景。然而,現實生活的瑣碎卻在不經意間遮蔽了生活轉向的本質屬性,顯示出知識實踐對社會結構轉換的忽視。我國的德育教學同樣存在與生活世界脫離的現狀,隨著工具理性不斷增強,“只注重灌輸,而忽視尊重人”②,德育教學話語體系以學科邏輯、學術話語建構學科話語,缺乏面對個體生存狀況的關切,無法及時解釋并說服受眾。這顯然有悖于德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也從一個側面彰顯出德育教學中生命化體驗的獨特價值。
(三)語言交往的生命價值路向
生命哲學的語言路向關照下,語言不再局限于工具性問題域。相反的,語言正逐漸突破哲學本體論基點,成為哲學自反性的起點和基礎,哲學的語言實踐論甚囂塵上。誠如哈貝馬斯在《合理性理論與語言學理論》中討論以語言論為基礎的交往合理性思想,維特根斯坦、胡塞爾等從各自的領域出發(fā)實現對這一問題域的強化。高校德育教學對語言表述要求極高,原因在于說理與語言效度密切相關,其旨歸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大眾化的符號轉換。符號負載著信息,是信息傳送的基石,德育教學通過語言符號回歸學科要求,得以構建起自身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以此表述體系內核,符號在其中具有可通約性。換言之,要有效實現話語功能,必須依靠德育教學話語所指內容的科學限定,使所指內容向能指形式轉換,在所指、能指間進行編碼與譯碼。
二、生命哲學視域下高校德育話語體系的邏輯結構
誠如上述,生命哲學為德育教學的話語轉換提供了理論支撐。由此,高校教師如何整合并打通德育話語的學科、教材、教學體系三者的關系,成為德育話語邏輯建構的重點。
(一)交往實踐:德育話語體系核心范疇
為實現上文所述三個部分的有機統一,必須以交往實踐作為話語創(chuàng)新的基礎。從理論上講,交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基礎,它自身具有對象性實踐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傳統實踐觀話語體系缺乏對主體、實踐、社會交往三者之間的有效認知,將課堂教學話語拔高為話語的強制性灌輸,成為道德說教的重要形式。生命哲學基礎上的德育話語交往實踐,旨在促成主體間性基礎上的對話與交流。通過平等主體的路向,讓學生真正成為言語、實踐與交往主體。換言之,通過對話視界轉換,轉向微觀敘事,還原到交往實踐,極大豐富了話語的內在核心意義。
(二)生活化意蘊:德育話語體系的內涵表述
傳統德育教學話語脫離生活世界,著重描述理念世界,進行價值灌輸,教學話語脫離了生活情境,追求總體性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谏軐W的德育話語應當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建構學科話語。換言之,德育話語邏輯、話語主題和話語素材都應當來自于現實生活。高校德育教學要以學生所關心的、思考著的生活問題來構建話語邏輯,努力尋找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遇合點。一方面,要突破既往德育教學工具理性的主導話語邏輯,讓學生最為熟知的生活邏輯落實到德育學科話語邏輯中,即現實與道德內蘊于生命哲學話語主題中,德育話語體系建構要經由德育話語實現生活話語到學術話語的轉換。另一方面,德育受眾的特質決定了德育話語不是要汲取生活世界的個別方面,而應深入生活去提煉德育教育資源,提升學科話語的內涵層次,得到學生最大效度的認同。
(三)話語邏輯:德育話語體系的主題主線
誠如上述,在以往的德育教學話語中,話語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當語言對現實教育理念的反映功能,而過分強調對象實踐在語言中的反映效果,勢必影響德育教學實踐活動本身的成果性因素。一旦過分強調對象的線性決定作用,而忽視語言在交往過程中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互動關系和內在矛盾的發(fā)展邏輯,也必然使之成為一個脫離了社會實踐基礎的自組織過程。另外,語言價值的意義還體現在以其為基礎架構的話語體系沒有停留在感性經驗層面,而是從抽象性、深刻性上都采取了一定的舉措,不斷削弱了語言的科學理性。還有,在我國德育教學的特殊語境下,德育是德育教學的必然路徑之一。重視語言的價值并逐漸從話語體系中抽離出特殊性,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起道德世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消除掉道德與價值的多元差異性。因為規(guī)律不能從經驗重復獲得,而是要在交際中獲得建構與反思,所以德育教學話語的科學性與準確性也是在話語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得以展示出來。因此,只有從根本上撇清政治話語體系的日常生活局限,從人內心深處出發(fā)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實現語言交際的理性提升,同時在根基上完成德育教學諸項功能。
三、高校德育話語體系建構的實踐路徑
(一)進一步完善德育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
意識形態(tài)主要指一定社會結構中用以引導公眾言行的思想體系。我國德育教學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強化了教師話語的政治性。倘若一味遷就結論性的話語表達,必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功能性缺失。因此,我國教學話語必須實現結論性語言轉換學術語言。為此,既要厘清話語的脈絡與意義,又要提供話語邏輯理路。誠如哈耶克所說:“只要我們使用錯誤理論建構的語言,就會不斷犯錯,并成為永恒?!雹酃颂嵝盐覀?,要重視共性話語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那么,德育教學中是否考慮過我們習以為常的學術話語是不是西方主導意識的載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yōu)榱吮3肿陨淼脑捳Z權不至于喪失,必須真正把握標志性話語,并冷靜分析西方主導話語的意義生成過程。在最大可能性的基礎上,實現東方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不至于成為西方話語霸權的附庸。既不妄自菲薄停留在西方話語的架構中難以自拔,也不妄自尊大用東方話語——尤其是中國古代話語——言說并表述現代的德育教學現實。
(二)不斷強化德育教學的意義生成
我國德育教材語言多是概念、原理理論體系,而教學語言是教材語言得以具體化、形象化的憑借。一方面,教師話語應當明確突破口,從而通過教學課題或教材原理、觀點或問題、實例來實現上述轉換。另一方面,教師話語應當完整有序。語言有完整體系,教師應按照認識規(guī)律加以系統轉化。當然,教師話語邏輯性需要落實,教師話語關鍵性詞匯的意義生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通過對我國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以及教育事業(yè)現狀做出專業(yè)化系統分析了解到,教師語言的意義生成的規(guī)范化協調不僅可以促進德育教學領域的整體科學性和系統性,也可以加強德育教學內部的嚴謹性,更有利于其正常的發(fā)展與進步。不管是教師話語邏輯結構的完善還是對于意義生成的規(guī)范,都要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要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重視和接納。語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師話語的邏輯結構和意義生成上投注心血和精力,對基本理論體系的完善和基礎內涵精神的提升實施合情合理的改革和調整,通過多元化的舉措改善德育教學發(fā)展的社會基礎與文化現實,從清晰流暢、生動形象、適時協調方面優(yōu)化教師語言意義生成空間。
(三)著眼于提高德育實踐的范式轉換
我國德育教學實踐話語多在學校文化場域,通過對國民思想的引導語改造實踐起到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關鍵性作用,繼而引發(f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換言之,在我國的政治文化空間中,學校與教師話語的范式轉換對社會的總體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由此,加強學校德育教學的邏輯結構系統化發(fā)展,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育事業(yè)的規(guī)范性。注重德育教學中教師話語的邏輯性,不僅是保障好德育教學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基礎性條件,更是推動德育教學良好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關于如何把握德育教學的邏輯性并將其較好地運用,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部門調節(jié)。教育主管部門起到教育宏觀調控的作用,可以通過政府方面的措施和政策的實施,加強對德育教學中教師話語邏輯化的培養(yǎng)。二是政策側重。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政策優(yōu)勢,將政策解讀好、利用好,保護與鼓勵德育教學邏輯性的推動。三是教師重視。德育教學話語的邏輯結構總體提升的重要手段應當而且必然是教師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由此可見,增強對德育話語邏輯性的重視,具有相對明顯的社會積極作用。教師要實現話語語境的轉換、話語內容的轉換、言說方式的轉換,就要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變化了的社會實踐相互發(fā)現、相互印證、相互結合,自覺將基本的原理、方法、概念體系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話語體系理論與實踐操作的內在和諧與外在統一。
[注釋]
①②洪漢鼎.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519,520.
③(英)F.A.哈耶克.不幸的觀念——社會主義的謬誤[M].劉戟鋒,張來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