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社群?學術界尚沒有明確定義,你也無需尋求學術上的解釋。如果你用手機,而且又用手機上過網,那么你幾乎不可能沒用過微信;如果你用過微信,你又幾乎不可能沒看過朋友圈;如果你看過朋友圈,你不可能沒受到過朋友圈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的影響,也不太可能不點個贊、發(fā)個評論;如果你們正好興趣愛好相投,又想在一起討論切磋,又不可能不建個群,而且各自會拉入各自認為有相應調性的朋友……
群內可以持續(xù)互動,于是群內日益活躍,有穩(wěn)定的群體結構和較一致的群體意識,成員也會形成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的各種交往形式。
如此一來,這些有強烈的社交色彩的群,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調性、情懷、情感、文化、價值觀,形成了一個既開放又封閉的圈子,這就是現(xiàn)今火熱的社群。
基于社群所產生的生產力,則被稱為社群經濟。用自媒體“羅輯思維”創(chuàng)始人羅振宇的話說:“一旦一群人聚集起來,就會產生‘占便宜的能力’?!?/p>
你的對手是時代
說起“占便宜的能力”,最直觀、最深入人心的例子是雷軍的小米手機。雷軍是互聯(lián)網界擁有眾多死忠粉的大佬,而他的小米是先做產品再做社群電商。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小米在推出MIUI手機操作系統(tǒng)時,只選擇開展一百個用戶。這一百個用戶是從刷機論壇里精選出來的,個個通曉手機。他們變成了新產品的產品開發(fā)編外人員及“意見領袖”。由于他們懂得產品,能給出反饋意見,MIUI的開發(fā)瞬間接了地氣。有了這一百個“意見領袖”,粉絲人數(shù)成幾何級數(shù)爆發(fā)性增長,便成了簡單的時間問題。事實是,小米微博、微信、論壇的三駕馬車讓其實際擁有了極大的媒體調動資源,而每一次粉絲的瘋搶都可以調動更多媒體跟進。
雷軍的小米如此,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亦如此。在傳統(tǒng)媒體勢微的當下,羅振宇利用自己多年來積攢下的粉絲人脈,四個月內兩次招募付費會員,入賬會員費近千萬……
羅振宇將互聯(lián)網社群稱為未來商業(yè)的核心驅動力,這一點得到業(yè)內人士普遍認可,有人甚至斷言:“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商,其實你的對手是時代”。
從雷軍的小米,到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黃太吉的煎餅、雕爺?shù)呐k睢M管今天討論他們的成功為時尚早,曾經紅火一時的“羅輯思維”甚至已經散伙,但這些新的案例卻在預示著一個新的商業(yè)時代。在這個時代,“圈子=銀子”;“圈子對了,事就成了”;“重要的不在于你懂得什么,而在于你認識誰”……互聯(lián)網的圈子是線,商機則猶如一顆顆珍珠,被各種“圈子”圈成一串串項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雖然人人皆媒體,但能建立起社群的群主,必然是那些有魅力的人格魅力體。靈魂人物+鐵桿粉絲+粉絲的疊加作用,才能在剎那間爆發(fā)“亮瞎”傳統(tǒng)固守者雙眼的強大沖擊力。而在網上,人格魅力通常是通過“內容”建立起來的,你的思想、你的見識、你的價值觀、你的解決方案,要不出現(xiàn)在你的微信、微博、天涯、知乎的文章里,要不出現(xiàn)在優(yōu)酷、愛奇藝的視頻里,再或出現(xiàn)在荔枝FM或者喜馬拉雅聽書里。所以,不管是個人還是公眾號,都必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己的態(tài)度和主張,這個態(tài)度和主張就是生產力,粉絲因為認同才會聚集在一起。
為自己代言,為公共服務
南京人柯江在微信朋友圈中求助,他的女兒柯蕾被確診患有罕見病腦干部位脊索瘤,需要數(shù)百萬元的治療費用。消息迅速在微信、微博、網絡、電視中傳播發(fā)酵,不到一個月就募集善款646多萬元。因為柯江及家人對待捐款的態(tài)度,以及捐款使用不透明等原因,導致了爭議很大的“捐款事件”,但社群時代強大的動員和號召能力在這次捐款過程中同樣令人震驚。
社群時代,類似這樣“為自己代言”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因為關注,社會大眾的“燃眉之急”往往能得以迅速緩解,而公益組織也由此得以直接和社會大眾溝通,并快速累積興起,一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也由此跨出一大步。
跨出這樣一大步的不僅僅是公益事業(yè),還有公共事務,比如轟動一時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 的微博倡議。在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公民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所獲得信息的豐裕度和即時度也都有了較大提高。簡言之,公民對于社會事物的知情能力大大提高。在新的Web2.0媒體之中,公民更是可以直接介入信息的生產,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為自己代言。
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創(chuàng)造了公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展開討論的公共領域。隨著知情能力和評論能力的提高,公眾對社會生活和社會決策過程的介入程度越來越高,而這種介入程度的提高反過來又促使公民在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法國學者戴揚所說:“就具體問題表述立場就等于構建公共領域?!?/p>
一言以蔽之,群體對話與群體行動正在揭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新的一幕。
一種失序的濫用
2014年l0月13日,貓撲、天涯、豆瓣論壇出現(xiàn)“用身體旅行:95后萌妹向全國征集各地臨時男友陪游啦!”的帖子。當事人為了增加這條信息的可信度,還通過微博直播自己近段時間隨“臨時男友”旅游各地的痕跡,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
隨著討論浪潮的一浪高過一浪,媒體開始關注這條帖子,10月23日凌晨,《新快報》發(fā)布“萌妹子身體換旅行生活方式or道德缺失?”的新聞,一時間引來各大門戶網站的瘋狂轉載,隨后該條新聞廣泛傳播到各官方微博、微信上,在各種自媒體上引發(fā)受眾的廣泛熱烈討論。之后的半個多月,事件一步一步發(fā)酵,在虛假新聞、商業(yè)炒作的質疑與靜觀事情向前發(fā)展的角斗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言論風浪,直到2014年11月2日,央視財經正式發(fā)布辟謠消息:“95后女孩‘身體換旅行’引爆網絡實為商業(yè)炒作!”該事件的熱議才得以降溫。
類似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隨著網絡媒體門檻的降低,公民的媒體表達權意識增強,人人都是擁有自我麥克風的個人角色,但是人人不一定能做好把關人的社會角色。虛假信息、低價信息、黃色信息、惡搞他人信息、炒作自我信息散布在網絡社群中,其中由公民自發(fā)的黃色炒作低俗信息量呈加劇的趨勢,而有些媒體為了在第一時間增加新聞點擊量,吸引受眾眼球,非理性地對這類信息進行瘋狂及時轉載,甚至正面支持和評論這類信息。網絡社群表現(xiàn)出一種失序的濫用,而在這種失序的濫用中,被污辱與被損害的,不再僅僅是個人、媒體,而是整個社會。
公民的自我炒作和媒體的瘋狂轉載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出:公民和媒體的話語表達缺少自我規(guī)范的意識。媒體的話語失范導致媒體公信力的嚴重下滑,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性發(fā)展。
網絡社群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在網絡社群上,分屬不同群體的個人自由地表達著話語權。在虛擬的網絡社群中,由于匿名的開放性和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引發(fā)失范信息的廣泛傳播現(xiàn)象,包括社會失序信息和道德失序信息的傳播。因此,媒體、公民不僅要利用網絡充分地表達自身的話語權,而且要規(guī)范自己的話語行為。落腳到媒體上,面對網絡上熱議的新聞源,媒體應該在堅持社會倫理道德底線的前提下,運用新聞媒體人的媒介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生產和傳播有價值新聞,從而維護網絡安全,凈化網絡環(huán)境,引導受眾價值觀,增強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
社群的自我救贖
在社交網絡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個人化的網絡社群生存方式已經成為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要通過微博、微信、QQ等社群網站,便可以輕松地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建立關系,改變自己的同時,也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
網絡與社群網站的崛起,仿佛哈里波特的魔法棒一般,將人類行為交易的成本快速歸零,已經全面改寫人類分享與行動的模式,而這種改變是一把雙刃劍,可殺敵,亦可殺己。
社群現(xiàn)象的井噴,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可預期的負面影響,而這一切的根源,正來源于社群的去中心化,針對一個事件可能會形成多個以不同基點建立的社群,但這些社群都代表了社會部分成員的基本價值取向,當這些不同基點無序碰撞,失控在所難免。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此前,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掐斷信息源頭的圍堵方式進行管理,但是如今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讓管理大眾化,上網的人似乎都能發(fā)布“通緝令”,道德審判正在逐漸排斥司法審判,司法的公正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因此,社群如何通過相關力量合理適當?shù)剞D化矛盾,以及如何建設社群引導輿論,同時規(guī)制傳媒的監(jiān)督角色,將社群世界同步于社會現(xiàn)實法律,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幫助社群建設正確的價值觀。
自我觀建設。個體必須在社群生活中,通過和他人不斷地互動,不斷地反省和探求,認知到自我和社群成員間的構成關系,從經驗中理解自己的身份,發(fā)現(xiàn)對自我的認同,從而構建良性自我觀,劃定網絡自我界限,從根本上減少網絡惡性群體性事件。
國家觀建設。政府部門有引導個人選擇的責任,同時個人也有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義務。若讓個人在社群中自由發(fā)展和作為,會導致諸多問題,例如網絡人肉搜索、網絡暴力事件等。只顧自己的意愿而不顧他人利益,結果只能是損害社會利益。同時,個人通過社群這一開放的平臺可以積極地參與政治,在實現(xiàn)社群利益的同時,也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權利觀建設。社群中的每一個個體應當享有法律權利,但雖然享有權利,也應當在適當?shù)慕缦迌刃惺?。社群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成員有相同的價值基點,也有一致的認同和感情。社群從產生到成熟,都會最大程度滿足成員的精神需求和價值追求。而其中的成員,也需要引導所在的社群順向發(fā)展,通過社群力量形成社會影響,特別是一些大V、博主的社會影響。
公益觀建設。社群成員基于對其共同價值追求的期待而匯集,因此,社群本身具有“內在善”,內在善衍生共同價值追求和目標,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社群,以合作方式來促進共同善。社群內形成相互的責任與義務,并透過表達對彼此的關心、分享共同的價值及相互了解,提供社群成員道德的起點,建立個人對社群的認同感及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