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出現“月亮”,最好不過;如果沒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沒有“群星璀璨”,出現“幾顆星星”也不錯;千千萬萬不能給閱卷老師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時寫作時就要有意識地“包裝”一些語句,弄幾顆明亮的“星星”,點綴自己的作文。當然,要想語言好,根本還是在思維。這里筆者介紹幾種思維方式:
一、“象”思維
即“立象盡意”,通過聯想、想象把要說的意思通過形象表述出來,比喻、擬人就能充分地以“象”盡意。以比喻言說之。你要說的特點是什么,就要聯想到有相似特點的另一事物??忌紫纫獙φf的東西(本體)想得很到位,然后到宇宙中去搜尋有此特點的事物(喻體)。如果本體沒想清楚,比喻之物無著落;或是本體想清楚了,但不知該以何新穎貼切之物來進行比喻,這時,考生就應該尋求捷徑:古今中外、課內課外。
名家示例: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里未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錢鐘書)
方法示例:本體+喻體+相似點(變式則在喻體或者相似點處加修飾語,加推理,或套用排比。)
寫作實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語文的一些特點,其中加修飾詞,并套用排比。如: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語文是色彩繽紛的花園,讓人流連忘返;語文是意境深遠的油畫,讓人驚嘆不已;語文是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讓人聽之動容。
二、“比”思維
即由此及彼,兩相聯系對照、映襯,比喻、對比、排比、比擬、襯托等,都是“比”思維可運用的好方法??梢哉f“象”是對象,“比”是連接的過程,兩者要恰當運用,就要從形象與聯想(想象)入手。以對比言說之。把兩種事物、特性等對比起來,看出反差,凸顯關系。
名家示例:白日以這小小地球的喧擾,淹沒了整個宇宙的沉默。(泰戈爾)
方法示例:本物+比物+反差點(變式則在本物或者比物處加修飾語,或套用比喻,或錘煉長短句。)
寫作實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不同心態(tài)下的生活狀態(tài),并套用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生活是鏡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美酒,會喝的說它甜,不會喝的說它苦。生活是一首詩,有抑揚頓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憂傷,也有激昂歡快。
三、“分”思維
即把事物分成三個及三個以上角度,或強化觀點,或鋪陳情感,或者刻畫事物。以排比言說之。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收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
名家示例: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
方法示例:分解+分解+分解(變式則在分解處加修飾語,或套用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
寫作實例: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時套用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如:我愛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我愛那“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的泰山極頂;我愛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九曲黃河;我愛那“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我愛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我愛那“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
四、“活”思維
即讓萬物相往來,萬物可言語,萬物皆有情。要使宇宙“復活”,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皆可運用。以比擬言說之。比擬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將人比作物、將物比作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或抒發(fā)愛憎分明的感情。如此則萬物相通往來,鮮活生動。
名家示例: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兒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魯迅)
方法示例:物+活(變式則在“活”處錘煉動詞,或套用比喻、襯托、變語序等方法。)
寫作實例:1.錘煉一個動詞,把“烏鴉在黃昏里飛”寫得更生動。如:烏鴉馱著黃昏。
2.變換語序,把“在黃昏里拉二胡”寫得更有意味。如:二胡,拉長了黃昏。
總之,錘煉思想,深刻認識,想象聯想,萬物方能融通,文字與思想才能共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