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簡介】
徐志摩是在中國文壇上曾經(jīng)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dǎo)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在那個時代.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徐志摩的詩歌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帶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鬧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選文1 返璞歸真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徐志摩
他們都到海邊去了。我為左眼發(fā)炎不曾去。我獨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張安適的椅內(nèi),袒著胸懷,赤著腳,一頭的散發(fā),不時有風(fēng)來撩拂。清晨的晴爽,不曾消醒我初起的睡態(tài):但夢思卻半被曉風(fēng)吹斷。我闔緊眼簾內(nèi)視,只見一斑斑消殘的顏色,一似晚霞的余赭,留戀地膠附在天邊。廊前的馬櫻、紫荊、藤蘿、青翠的葉與鮮紅的花,都將它們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態(tài)無數(shù):我的臂上與胸前,亦滿綴了綠蔭的斜紋。從樹蔭的間隙平望,正見海灣:海波亦似被晨曦喚醒,黃藍相間的波光,在欣然地舞蹈。灘邊不時見白濤涌起,迸射著雪樣的水花。浴線內(nèi)點點的小舟與浴客,水禽似的浮著;幼童的歡叫,與水波拍岸聲,與潛濤嗚咽聲相間著起伏,競報一灘的生趣與樂意。但我獨坐的廊前,卻只是靜靜的,靜靜的無甚聲響。嫵媚的馬櫻,只是幽幽地微展著,蠅蟲也斂翅不飛。只有遠近樹里的秋蟬,在紡紗似的垂引它們不盡的長吟.
在這不盡的長吟中,我獨坐著冥想。難得是寂寞的環(huán)境,難得是靜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傳的和諧,靜默中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我的心靈,正如海濱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經(jīng)漸次地消翳,只剩有疏松的海沙中偶爾的回響,更有殘缺的貝殼,反映星月的輝芒。此時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當(dāng)時洶涌的情景,是夢或是真,亦不須再辨問,只此眉梢的輕皺,唇邊的微哂,已足解釋無窮奧緒.深深地蘊伏在靈魂的微纖之中。
青年永遠趨向反叛,愛好冒險:永遠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黃金機緣于浩渺的煙波之外:想割斷系岸的纜繩,扯起風(fēng)帆,欣欣地投入無垠的懷抱。他厭惡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縱與豪邁。無顏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荊棘:絕海與兇險,是他愛取自由的途徑。他愛折玫瑰:為她的色香,亦為她冷酷的刺毒。他愛搏狂瀾:為他的莊嚴與偉大,亦為他吞噬一切的天才,最是激發(fā)他探險與好奇的動機。他崇拜沖動:不可測,不可節(jié).不可預(yù)逆;起,動,消歇皆在無形中,狂飚似的倏忽與猛烈與神秘。他崇拜斗爭:從斗爭中求劇烈的生命之意義,從斗爭中求絕對的實在,在血染的戰(zhàn)陣中,呼叫勝利之狂歡或歌敗喪的哀曲。
幻象消滅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呵嗄甑幕脺?,更是悲劇中的悲劇,夜一般的沉黑,死一般的兇惡。純粹的猖狂的熱情之火,不同于阿拉伯的神燈.只能放射一時的異彩,不能永久地朗照;轉(zhuǎn)瞬間,或許便已斂熄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燼與殘灰,在未滅的余溫里自傷與自慰。
流水之光,星之光,露珠之光,電之光,在青年的妙目中閃耀。我們不能不驚訝造化者藝術(shù)之神奇,然可怖的黑影,倦與衰與飽饜的黑影,同時亦緊緊地跟著時日進行,仿佛是煩惱、痛苦、失敗,或庸俗的尾曳,亦在轉(zhuǎn)瞬間,彗星似的掃滅了我們最自傲的神輝——流水涸.明星沒,露珠散滅,電閃不再!
在這艷麗的日輝中.只見愉悅與歡舞與生趣。希望,閃爍的希望,蕩漾在無窮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里,在蟲鳥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夏之榮華,春之成功。春光與希望,是長駐的:自然與人生,是調(diào)諧的,
在遠處有福的山各內(nèi),蓮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亂石間跳躍,牧童們,有的吹著蘆笛,有的平臥在草地上,仰看變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黃的稻田中縹緲地移過。在遠處安樂的村中,有妙齡的村姑,在流澗邊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銜煙斗的農(nóng)夫三四,在預(yù)度秋收的豐盈;老婦人們坐在家門外陽光中取暖,她們的周圍有不少的兒童,手擎著黃白的野花在環(huán)舞與歡呼。
在遠——遠處的人間,有無限的平安與快樂,無限的春光……
在此暫時可以忘卻無數(shù)的落蕊與殘紅:亦可以忘卻花蔭中掉下的枯葉,私語地預(yù)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卻苦惱的僵癟的人間,陽光與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復(fù)他們?nèi)a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卻紛爭的互殺的人間,陽光與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們兇惡的獸性;亦可以忘卻庸俗的卑瑣的人間,行云與朝露的豐姿,不能引逗他們剎那間的凝視:亦可以忘卻自覺的失望的人間,絢爛的春時與媚草,只能反激他們悲傷的意緒。
我亦可以暫時忘卻自身的種種:忘卻我童年期清風(fēng)白水似的天真:忘卻我少年期種種虛榮的希冀:忘卻我漸次的生命的覺悟:忘卻我熱烈的理想的尋求:忘卻我心靈中樂觀與悲觀的斗爭;忘卻我攀登文藝高峰的艱辛;忘卻剎那的啟示與徹悟之神奇:忘卻我生命潮流之驟轉(zhuǎn):忘卻我陷落在危險的旋渦中之幸與不幸:忘卻我追憶不完全的夢境;忘卻我大海底里埋首的秘密;忘卻曾經(jīng)刳割我靈魂的利刃,炮烙我靈魂的烈焰,摧毀我靈魂的狂飚與暴雨;忘卻我的深刻的怨與艾;忘卻我的冀與愿;忘卻我的恩澤與惠感:忘卻我的過去與現(xiàn)在….-
過去的實在,漸漸地膨脹,漸漸地模糊,漸漸地不可辨認:現(xiàn)在的實在,漸漸地收縮,逼成了意識的一線,細極狹極的一線,又裂成了無數(shù)不相連續(xù)的黑點……黑點亦漸次地隱翳,幻術(shù)似的滅了.滅了.一個可怕的黑暗的空虛……
(選自《徐志摩文集》)
含英咀華
本文寫了冥想前的喧鬧以及返璞歸真的自然和諧的幻景。徐志摩在文中寄寓了無限的心靈的慰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有了“遠處的人間,有無限的平安和快樂,無限的春光”,他才忘卻了人間紛爭,忘卻了自己的恩恩怨怨,抖落了身上沉重的征塵。
思考練習(xí)
1.文中對田園風(fēng)光的抒寫有怎樣的作用?
2.本文使讀者真正享受到語言酣暢淋漓的快意。請結(jié)合文章分析其語言特色。
選文2 精神燈塔
泰戈爾(節(jié)選)
徐志摩
泰戈爾先生快走了,在幾天內(nèi)他就要離別北京.在一兩個星期內(nèi)他就要告辭中國。他這一去大約是不會再來的了。也許,他永遠不能再到中國。
他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非但身體不強健,并且是有病的。所以他要到中國來,不但他的家屬,他的親戚朋友,他的醫(yī)生,都不愿意他冒險,就是他歐洲的朋友,比如法國的羅曼·羅蘭,也都有信去勸阻他。他說趁我暮年的肢體不曾僵透,趁我衰老的心靈還能感受,決不可錯過這最后唯一的機會,這博大、從容、禮讓的民族,我幼年時便發(fā)心朝拜.與其將來在黃昏寂靜的境界中萎衰地惆悵,毋寧利用這夕陽未暝的光芒,了卻我晉香人的心愿!
自從四月十二日在上海登岸以來.可憐老人不曾有過一半天完整的休息,旅行的勞頓不必說,單就公開的演講以及較小集會時的談話,至少也有三四十次!他的談話,我們知道,不是教授們的講義,不是教士們的講道,他的心府不是堆積貨品的棧房,他的辭令不是教科書的喇叭。他是靈活的泉水,一顆顆顫動的圓珠從他心里兢兢地泛登水面,都是生命的精液:他是瀑布的吼聲,在白云間、青林中、石罅里,不住地歡響;他是百靈的歌聲,他的歡欣、憤慨、響亮的聲音,彌漫在無際的晴空。但是他是倦了。終夜的狂歌已經(jīng)耗盡了子規(guī)的精力,東方的曙色亦照出他點點的心血染紅了薔薇枝上的白露。
他這次來華,不為游歷,不為政治,更不為私人的利益。他熬著高年,冒著病體,拋棄自身的事業(yè),備嘗行旅的辛苦,究竟為的是什么?他為的只是一點看不見的情感,說遠一點,他的使命是在修補中國與印度兩民族間中斷千余年的橋梁。說近一點,他只想感召我們青年真摯的同情,因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頌青春與清晨的,他永遠指點著前途的光明。悲憫是當(dāng)初釋迦牟尼證果的動機,悲憫也是泰戈爾先生不辭艱苦的動機?,F(xiàn)代的文明只是駭人的浪費,貪淫與殘暴,自私與自大,相猜與相忌,飏風(fēng)似的傾覆了人道的平衡,產(chǎn)生了巨大的毀滅。蕪穢的心田里只是誤解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種子,更沒有收成的希冀。在這個荒慘的境地里,難得有少數(shù)的丈夫,不怕阻難,不自餒怯,肩上扛著鏟除誤解的大鋤,口袋里滿裝著新鮮人道的種子,不問天時是陰是雨是晴,不問是早晨是黃昏是黑夜,他只是努力地工作,清理一方泥土,施殖一方生命,同時口唱著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將次透露的萌芽。泰戈爾先生就是這少數(shù)中的一個。他是來廣布同情的,他是來消除成見的。我們親眼見過他慈祥的陽春似的表情,親耳聽過他從心靈底里迸裂出的大聲。我想只要我們的良心不曾受惡毒的煙煤熏黑,或是被惡濁的偏見污抹,誰不曾感覺他至誠的力量,魔術(shù)似的,為我們生命的前途開辟了一個神奇的境界,點燃了理想的光明?他生平最滿意的成績就在他永遠能得青年的同情,不論在德國,在丹麥,在美國,在日本,青年永遠是他最忠心的朋友。他也曾經(jīng)遭受種種的誤解與攻擊,政府的猜疑與報紙的誣蔑與守舊派的譏評,不論如何的謬妄與劇烈,從不曾擾動他優(yōu)容的大量,他的希望、他的信仰、他的愛心、他的至誠,完全地托付青年?!拔业捻殹⑽业陌l(fā)是白的,但我的心卻永遠是青的,”他常常對我們說,“只要青年是我的知己,我理想的將來就有著落,我樂觀的明燈永遠不致黯淡?!?/p>
像他的這樣偉大的聲音,我們也許一輩子再不會聽著的了。留神目前的機會,預(yù)防將來的惆悵!
(選自《泰戈爾》,有刪改)
含英咀華
文章字里行間表露著作者對泰戈爾的依戀難舍和敬仰崇拜之情。作者以為,泰戈爾和釋迦牟尼一樣懷有“悲憫”的情懷;而這樣的人,舉世罕見,古今少有。
思考練習(xí)
1.從修辭的角度對第三自然段畫線句子進行賞析。
2.從語言的角度,評析本文的特色。
3.讀罷此文,談?wù)勀銓μ└隊柕挠∠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