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江生態(tài)“源”罪

        2015-04-29 00:00:00李春梅
        中國周刊 2015年6期

        綠色江河、綠色和平/支持機構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

        然咆哮的江河之水實源則于一股股涓涓的冰川融水。

        江河缺水,人們修筑千里水渠,南水北調;

        如果源頭缺水,則喪失的,將是一江文明,一國命脈。

        崗加曲巴冰川是長江源頭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現代山谷冰川,冰川前沿由于受到凍融、風蝕以及自身運動的影響,分離成許多看似相互獨立的巨大“冰塊”,造型千姿百態(tài),氣勢磅礴,形成了壯觀的“冰塔林”。有了冰川,高原上的江河湖溪才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崗加曲巴冰川融化的雪水匯集成尕爾曲河,是長江重要的源頭??茖W家在對三江源的考察中,記錄下了崗加曲巴冰川珍貴的影像資料。圖為在相同的坐標位置拍攝的崗加曲巴冰川1986年和2010年的對照圖。其中上圖為1986年時拍攝的照片,下圖為2010年時拍攝的照片。對比兩張圖,可以很明顯看到冰川退縮的情況。根據測量結果,崗加曲巴冰川冰舌最大退縮距離超過4000米,最小退縮距離超過1600米,平均退縮距離約3000米。
        姜古迪如冰川位于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的西南部,由南北兩大冰川構成,呈馬蹄形分布,北支冰川寬1.3公里,長10.1公里,冰塔林最高達20多米;南支冰川寬1.6公里,長12.4公里。數百年以前,兩支冰川的末端曾連在一起,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逐年退縮,兩條冰川相互分離。1986年,科學家曾記錄了姜古迪如冰川的照片。2010年,在相同位置,根據觀測和計算,科學家得出姜古迪如冰川25年間共退縮了151米。上圖是在同一位置拍攝的冰舌退縮的照片,上圖攝于1986年,下圖攝于2010年。25年前冰川的冰舌前沿呈細錐狀;2010年時冰舌前沿部分的細長段已經完全消失,冰塔林和孤冰峰已經基本見不到。冰川融化是個不可逆的過程,冰川面積持續(xù)減少,其消融量隨之減少,供給補充江河的水量也會相應減少,將對整個江河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左頁圖:冰川一旦融化到一定程度,三江源頭水系的分布格局將產生變化,甚至源區(qū)水源會出現枯竭。右頁上圖:覆蓋冰層變薄,雪線升高,冰雪儲量減少,使高原湖泊的補給水量減少,水體不斷萎縮。右頁下圖:雪線后退的后果之一是人類活動的足跡往越來越高海拔的地方延伸,一些以前人跡罕至的地方成為了人們新的定居點。
        冰湖潰決洪水(泥石流)是三江源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災害。冰湖突然潰決,湖中蓄積的巨大水體瞬時傾泄而下,裹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泥石流。潰決事件基本都發(fā)生于5 ~ 9月間,尤其多發(fā)于7~8月,直接的誘因是雪崩冰崩或兩者的共同作用。潰決前一般都會經歷強降水過程及氣溫的驟然快速上升。冰湖潰決破壞力強,災害波及范圍廣,往往對下游地區(qū)人們生命財產和基礎設施帶來極大破壞。
        多年凍土的發(fā)育是三江源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的基礎。在多年凍土地帶,冰川融雪及降水受到下部不透水的凍土層阻隔,留存在土層上部表層成為植被可利用水分的主要來源。凍土退化,土地的儲水能力減弱,水量下降,有機質含量降低,植被類型從沼澤化草甸演變?yōu)椴莼莸椋罱K退化成為沙化草地;植物群落從濕生逐漸向旱生轉變,草層高度變矮,植被蓋度下降。草場退化,載蓄能力降低。

        瀾滄江是亞洲唯一一江連六國的國際河流,是“亞洲的多瑙河”,豐沛的水源孕育了燦爛的東南亞文明。它的源頭被稱為“中亞細亞高原上地勢最高和人類足跡最難到達的地區(qū)”。在這個神秘的地區(qū)同樣發(fā)育了另外兩條大河——長江和黃河。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的源頭,靠近天堂的凈土,有氣勢磅礴的雪山冰川,有蜿蜒曲折的江河源,有廣闊無垠的濕地草原,有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它是中國生物物種形成、演化的重要中心之一,也是備受全球矚目的研究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敏感區(qū)和脆弱帶。

        但是,氣候變化、資源開發(fā)、經濟發(fā)展、文化沖擊、政策驅動,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之下,三江源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這三條江河流域內所有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安全。

        保護三江源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刻不容緩。

        全球升溫環(huán)境下的三江源

        “冰川永在,江河萬古。”我們一直都這樣相信。但是冰川融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沼澤干涸、江河斷流、水土流失,讓我們幡然醒悟:看上去永恒的事物,有一天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為了探尋三江源頭的生態(tài)秘密,我們隨著一個已經在三江源地區(qū)做了十年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民間公益組織,深入青藏高原荒原的深處。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就這樣突兀地出現在記者的視野里。5月初,采訪車在蜿蜒崎嶇的高山峽谷間行駛,逐漸接近雜多縣境。一場雨急急地落下,氣溫驟然降到了5攝氏度左右。在這里,皚皚雪山佇立在遠方,路邊的山坡披著一層灰暗的土色,草色枯黃,春天的腳步依舊非常遙遠。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雜多一樣,得天獨厚,同時誕生了兩條大江。瀾滄江發(fā)源于此,并橫貫雜多全縣;長江源的當曲源頭也坐落于此。

        雜多縣城薩呼騰鎮(zhèn)被扎曲河一分為二。扎曲河是千里瀾滄江的上游段,從玉樹來雜多的一路上,扎曲河時斷時續(xù)出現在道路的右側,因為下雨的關系,河水的顏色呈現一種怪異的紅色,是兩岸的砂石混著泥漿的顏色。

        在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江源中,瀾滄江源最錯綜復雜、難以琢磨。它發(fā)源于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xiāng)的吉富山,在廣袤的草地上,大大小小無數支流匯聚,支流數量之多,連長江、黃河都望塵莫及。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全球溫度上升了近1攝氏度。氣象數據表明,近50年來瀾滄江源區(qū)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5攝氏度,而長江源區(qū)平均升溫0.61攝氏度,黃河源區(qū)平均升溫則達到0.88攝氏度。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降水減少,蒸發(fā)增大,使原本就很脆弱的包括瀾滄江在內的三江源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更低,恢復能力更弱。

        吉富雪山的冰川雪水融化,融匯成千里瀾滄江。河流、湖泊、沼澤與冰川雪山一起,共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三江源高原濕地,總面積7.33萬平方公里,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里。

        最近的數據顯示,近30年來三江源冰川退縮的速度是過去300年的10倍。著名的格拉丹東雪山以前雪線是4600多米,現在達到5300多米。從1970年至2004年,姜古迪如冰川冰舌退縮的距離超過1200米,崗加曲巴冰川冰舌末端退縮超過了3000米。黃河源區(qū)的冰川退縮比例最大達到77%,這個數字帶來的后果是1986年至2000年間黃河源區(qū)河流水域面積減少9%。2013年,青海省氣象局發(fā)布的《三江源地區(qū)適應氣候變化決策咨詢報告》預測,若降水量不變,至2100年三江源地區(qū)高度低于4000米的冰川都將消失。

        優(yōu)良牧草減少,雜毒草大量滋生,草皮剝落,土壤裸露,呈現禿斑鑲嵌而形成黑土灘。黑土灘是高原草地荒漠化的一種特有類型,危害極大,退化后具不可逆性。

        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長江、黃河、瀾滄江的年平均徑流量分別減少了24%、27%和13%。1972至1997年間,黃河共斷流69次,1997年其斷流時間長達226天。中國被列為世界13個最貧水國家之一,嚴重缺水城市超過100個,長江、黃河、瀾滄江供養(yǎng)著中國超過半數的人口和亞洲廣闊的地域,若不能合理保護利用三江源區(qū)的水資源,不僅會危害到中華民族的生存,也威脅著全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幾千萬年的“進化”,三江源只形成了不到20厘米厚的地表土,有了這些稀薄到脆弱的土壤,才有了草原,有了水,有了萬物。雪線上升、冰川融化,帶來太陽光無法折射、直射光導致局部地區(qū)升溫、凍土消失加快。多年來,受風蝕、水蝕、凍融的危害,三江源地區(qū)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2100公頃,水土流失面積占到三江源地區(qū)總面積的34%。

        黃河源地區(qū)水土流失面積14489.5平方公里,年均輸沙量8814萬噸;長江源地區(qū)水土流失面積10182.4平方公里,年均輸沙量1613萬噸;瀾滄江源地區(qū)水土流失面積8754.5平方公里,年均輸沙量1392萬噸。

        三江源區(qū)高寒草地生態(tài)系統持續(xù)退化,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tài)嚴重失衡,氣候反常,自然災害加劇,冰雹、霜凍、干旱、洪澇、沙塵暴、雪災等災害次數有增無減。

        畜養(yǎng)家畜的數量增加,導致每個羊單位的可利用草場從1953年的35.3畝降至1994年的16.8畝,牧壓增加,草場生產力下降。與60年代相比,草場平均產草量降低了50%以上,而有毒有害類雜草增加了20%~30%。據統計,三江源地區(qū)約有三分之一的草場處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tài)。過度放牧超過載畜量的上限,使草場不能恢復正常生長,這是草場退化的另一個原因。

        “挖草季”的瘋狂

        毫無意外地,采訪車在臨近雜多縣時,在一個檢查口被攔了下來。不僅是雜多一縣,采訪車路經玉樹州的其他縣時,無一幸免,均受到嚴格檢查。出示了相關證件和采訪介紹信后,我們才得以放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挖草季”。 蟲草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生長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在雪線附近矮小的灌木叢、低矮的草甸或者稀疏雜草叢中。三江源地區(qū)是中國冬蟲夏草的主產地之一,冬蟲夏草產量占中國總產量的60%,玉樹、果洛、海南、黃南等三江源區(qū)的州縣是蟲草的主要產區(qū)。2013年,青海省冬蟲夏草采集量約150噸(濕草),占全國市場的70%。近年蟲草價格飛漲,使昔日藏族牧民拿來喂馬的不起眼之物,成為人人眼熱的“軟黃金”。

        蟲草采挖季節(jié)正是青藏高原冰消雪融,萬物復蘇的階段,草甸、草原重要的生長季。蟲草濫挖的后果,不僅使得蟲草資源枯竭,產量、質量下降,更沖擊著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

        從2004年開始,青海省和玉樹州分別出臺政策限制蟲草開采。除嚴令禁止外地人員進入玉樹州采集蟲草外,還通過征收草皮稅和發(fā)放采集證的方式加以限制。并在各個蟲草產地的主要出入口,設立冬蟲夏草采集管理站加以管理。

        但是每年的冬蟲夏草采挖季節(jié),除了當地農牧民,還有來自青海省其他州縣和甘肅、寧夏等省區(qū)的十余萬“淘金隊伍”涌入三江源地區(qū)采挖冬蟲夏草。

        我們獲悉,早在今年4月,政府各部門早就召開會議,要求各級部門對蟲草采集加強管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在雜多、玉樹等地,當地政府對蟲草資源通常有兩種管理方式:一種是依據草場承包到戶的原則,草場邊界之內的資源為私人擁有,可以對外租賃和出售采挖權;另一種是將蟲草視為公共資源,以村和社為單位,進行管理,通過征收草皮稅來出售采挖權,再將草皮稅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政府和村民之間進行分配。

        雜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自古是一個以畜牧業(yè)為主的地方,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平均海拔4300米。全縣不到6萬的人口中,98%以上為藏族,他們是虔誠的藏傳佛教徒,對神山圣湖充滿著敬畏。

        在三江源區(qū),由于氣候和海拔的因素,造成風蝕、水蝕和凍融共同作用侵蝕土壤。
        圖1:三江源地區(qū)的土壤厚度薄、質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低、易受侵蝕造成水土流失。圖2: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不斷加劇,面積逐年增加,沙塵暴天氣增多。圖3:草場退化和沙化導致三江源原生生態(tài)景觀破碎化,植被呈現從原生高寒草地向退化高寒草地、荒漠化地區(qū)的逆向演替趨勢。圖4:三江源地區(qū)近年遭受水蝕、風蝕地區(qū)的面積在減少,但是凍融侵蝕的面積在增加。

        但冬蟲夏草改變了千百年來傳統的生活,對利益的追逐使他們放棄了原來的游牧傳統。牧民離開牧區(qū),在城鎮(zhèn)中定居,在雜多縣,城鎮(zhèn)化率已經達到35.48%。蟲草季,“全民武裝”上山挖蟲草,學校提前放“蟲草假”,當地的大人、孩子會組成一支龐大的“挖草大軍”,在高山雪線附近,采挖蟲草。現在冬蟲夏草是青海省60%~80%牧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年夏季50天蟲草采挖的收入占到牧民全年收入的一半,運氣好的話,短短50天的收入足夠買房買車,一夜暴富的神話經常上演。蟲草成為當地的一個經濟支柱。但是缺乏產業(yè)引導,產業(yè)單一化,一旦蟲草價格下降,那么牧民們將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zhàn)。

        三江源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變差,物種生境和棲息地劇烈改變,使生物多樣性下降,物種種數和種群數量銳減。據統計,三江源地區(qū)遭到破壞的生物物種占其總數的15~20%。這其中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蟲草的挖掘只是一部分,三江源地區(qū)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了三江源遭受破壞的原罪,對生物資源掠奪性地開發(fā),是三江源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開端。

        雜多縣除蟲草外,寒冷的氣候還孕育了貝母、紅景天、大黃、藏茵陳等珍貴藥用植物,過度無序的采挖,目前這些資源已瀕臨枯竭。

        在荒無人煙的高原上,非法盜獵者長期據守,捕殺珍稀的野生動物,牟取暴利。上世紀80年代初瘋狂捕麝,使麝類數量在短短幾年內驟減10萬余只;80年代后期對白唇鹿和馬鹿的獵殺,使三江源內鹿類資源到90年代初下降了90%;90年代初捕獵目標轉為云豹等珍稀大型貓科動物;90年代后期藏羚羊被獵殺,幾近滅絕。藏野驢、藏原羚、藏野牦牛、白唇鹿、水獺、旱獺、巖羊和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如今在草原上難已覓蹤影。

        人們必須趴在草甸上,才能在稀疏的草甸或灌木草叢中,找到珍貴的冬蟲夏草。

        三江源區(qū)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物種基因庫和遺傳基因庫。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提供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生物資源,保持三江源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下“黃金”對三江源的傷害

        2011年,雜多縣然者涌—莫海拉亨地區(qū)鉛鋅礦被列入國家47片整裝勘查區(qū)之一,同時列入名單的還有其他兩個同樣位于三江源地區(qū)的曲麻萊縣大場地區(qū)金礦和沱沱河地區(qū)鉛鋅礦。

        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占全國保有儲量潛在價值的19.2%?!笆晃濉逼陂g,青海省共安排各類地質勘查項目1230項(次),投入地勘資金34.1億元,較“十五”期間5.38億元增加了5.3倍。2014年青海省地質勘查投入的經費中,社會商業(yè)投資已超過中央財政資金9.56億元和青海省地勘基金5億元投入量,達到了15億元。青海省國土資源廳預計,“十二五”期間,投入青海地質找礦的各類資金將超過100億元。

        礦產資源豐富的三江源地區(qū)吸引著無數的礦產企業(yè)涉足這片凈土。官方的統計數據表明,三江源區(qū)共有上百家礦山企業(yè),進行沙金、鎢銻、鹽、礦泉水等的開采實際數字則遠遠不止這些。

        礦產資源勘探開發(fā)利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勢必給脆弱的環(huán)境造成破壞?!吨腥A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qū)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qū)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等活動。多年來,三江源開礦、采石、挖沙等違法活動屢禁不止,觸目驚心。

        挖掘冬蟲夏草時使用專用的镢頭、小鏟等工具。由于冬蟲夏草資源越來越稀少,上山挖蟲草的牧民需要翻山越嶺到更遠或海拔更高的地方去尋找冬蟲夏草。
        由于無度的挖掘,冬蟲夏草的數量越來越少,個頭越來越小,價格卻越來越貴。為了保持冬蟲夏草的完整性,賣個好價錢,挖冬蟲夏草時會挖開蟲草周圍的植被,在草甸上形成一個小坑。
        冬蟲夏草、貝母、紅景天等藥材的挖掘,破壞了三江源的生物多樣性,也大大加速了高原水土流失的速度。

        很多企業(yè)借著“地質勘探”或“重建”的名義實施違法開采行為。

        雪豹、藏羚羊、巖羊等生活在三江源地區(qū)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是盜獵者目標,半個世紀的“屠殺”的,草原上的“春天”已經越來越靜悄悄。

        青海省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出現礦產開發(fā)熱潮,沙金、鉛鋅、鹽、煤礦、石油開采高潮不斷。曲麻萊縣在當時每年約有6萬名采金者涌入,1988年時猛增到11.38萬人。開采者們到處亂挖,使河道兩岸草地上千瘡百孔,沙石遍地,無序和無度的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給脆弱的環(huán)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據統計,青海省礦山破壞草場面積達到4500平方公里。2002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在全省全面禁采沙金。2014年7~8月間,在可可西里共查獲兩起非法淘金的事件,但這只是當地淘金狂潮的冰山一角。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企業(yè)無視法律政策,以“填埋復坑,恢復生態(tài)”為借口進入礦場,明為復坑,暗為盜采。2013年8月,雜多縣2000多牧民聚集在一處礦場前,抗議非法開采這種破壞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

        玉樹在2010年遭受地震后,以保障玉樹災后重建沙石資源供應的名義,政府允許在通天河上采石。霎時間,通天河上大大小小數百個的沙石料場林立,少數沙石場持有所謂的“合法采沙證”,多數則是沒有任何手續(xù)的沙石場。非法采礦淘金者伺機進入,白天挖沙,晚上淘金,位于長江源頭的通天河支離破碎,河床裸露,河道內形成大量沙坑,下游水位下降、泥沙沉積越來越嚴重。采沙區(qū)域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采沙后被掏空的河道兩壁泥土向河中坍塌、淤積,造成河道淤塞。采沙后的廢石料等垃圾直接傾倒入通天河中,造成水體污染。采石場在以重建之名破壞了自然生態(tài)。

        盜獵分子使用刀具、捕獸夾等獵殺動物的工具,很多都為自制,但鋒利無比,極具殺傷力。

        1999年,黃河源瑪多水電站投入使用后,黃河源頭于1999~2000年、2000~2001年和2003~2004年三次跨年度斷流。在三江源搖搖欲墜的生態(tài)平衡中,各種因子都是環(huán)境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除礦產開發(fā)外,交通大開發(fā)、水電資源大開發(fā)同樣威脅著三江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凍土層和植被,導致水量減少、土地沙化、水源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植被和生態(tài)系統的破壞,水源涵養(yǎng)能力急劇減退,導致黃河、長江、瀾滄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旱澇災害頻繁、經濟發(fā)展受到嚴重制約,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及東南亞諸國的生態(tài)安全。

        草原的過度放牧和過度“保護”

        離雜多縣城薩呼騰鎮(zhèn)不遠,有一個叫塔那灘的生態(tài)移民村。為了治理退化草地,作為生態(tài)保護措施之一,三江源一期工程規(guī)劃實施退牧還草9658.29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2.34%。從2004年開始,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陸續(xù)啟動。數年間,三江源地區(qū)有1萬多戶、近6萬人從草原上遷移下來。瀾滄江源的牧民搬到了縣城薩呼騰鎮(zhèn);長江源頭的人,搬到治多縣加吉博洛鎮(zhèn);黃河源頭的人,搬到曲麻萊縣約改灘鎮(zhèn)及格爾木市,移民村一般位于各個縣政府所在地的邊緣。

        三江源地區(qū)有草地面積20.3萬平方公里,占源區(qū)總面積的65.4%。1988~2005年三江源地區(qū)草地平均超載1.5倍。草場的超載放牧導致草地生產力下降,同上世紀50年代相比,草地植被覆蓋度下降15%~25%,單位面積產草量下降了30%~50%,而有毒有害類雜草增加了20%~30%,部分牧民遷往高海拔的山地放牧,使人為影響或破壞環(huán)境的范圍進一步加大。草甸草地退化為裸巖、裸地,甚至沙漠化。據統計,過去的40年來,黃河源區(qū)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到37.5%,長江源區(qū)沙漠化土地面積為12.6%。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同時表明,三江源地區(qū)的草地退化格局在上世紀70年代前后已經形成,并一直延續(xù)至今。上世紀80年代后,家畜數量逐年減少,草地載畜壓力明顯下降,但并不足以在短期內扭轉草地退化的格局,草地退化的狀況還將持續(xù)一個較長時期。三江源地區(qū)目前90%的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部分草地淪為次生裸地——黑土灘,面積不斷擴大,已經占到三江源區(qū)草場面積的23.21%,一度達到4244萬畝。沙漠化土地面積每年以5.2萬公頃的速度在擴大。

        在藏民眼中,埋在地下的金子是不可隨意觸動的寶物。但在三江源地區(qū)的一些掘金礦場,則看不到一絲敬畏之情。不分晝夜的轟鳴打破了高原亙古的寧靜,混合著積雪的泥濘場地是被用大型機械挖開的大地“瘡疤”,植被被掀開,河流被掩埋填塞。30年前,在這片土地上挖掘財富,一夜致富被認為是神話般的傳奇故事,被津津稱道。隨著全球生態(tài)的不斷惡化,人們對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產生了深切的憂慮。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們對財富的追逐,使得三江源內的淘金潮屢禁不止。1989年5月,42名淘金工人命喪三江源的淘金現場。近年新一波淘金潮興起,與以前不同的是,由于地表附近的沙金已經在過去30年中被人挖掘殆盡,現在的挖金者必須動用更大型的機械,也就意味著對生態(tài)造成更大的破壞。
        上圖:就地抽取河水在金床上沖刷,分離沙金后的“廢沙”形成一道沙丘,沒有挖金者會費時費力去將這些廢沙回填。除了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問題外,開礦過程的排放物還會污染土壤和水體。三江源地區(qū)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極其脆弱,一經破壞,就很難修復。下圖:挖機、運沙車、洗沙淘金設備,在綠色的高原上壓出粗暴縱橫的車轍痕跡,脆弱的原生植被被破壞,黑土裸露,造成水土流失等破壞。
        不斷抽水洗金,使水量不斷減少,砂石裸露。

        如今三江源廣袤的草原上矗立著如“長城”般的圍欄,三江源生態(tài)項目中有大量的資金用于圍欄禁牧封育,圍欄建設在三江源一期75億的投入中占到25%,建設投入為19.3億元;而在二期已投入的80億元的工程款中也占到了15%,預算為12.3億元。

        今年已是退牧還草生態(tài)移民實行的第11年,在生態(tài)移民村采訪中,很多牧民都表示在禁牧區(qū)內,草場并未得到有效恢復,被鐵絲網圍起來的草場內,草越長越高,越長越密,但全都瘦弱枯黃,下部還出現了霉爛發(fā)黑的狀況。

        牦牛、綿羊、山羊、馬是傳統牧區(qū)的“四畜”,不同的牲畜吃不同種類的牧草,蹄子踩踏不同的牧草層,糞便滋養(yǎng)草原的不同區(qū)域。游牧民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在不同的草地間轉移,放牧的范圍包括整個地區(qū)的草場。幾千年的歲月,草原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牛羊是草場最優(yōu)秀的管理者。

        生態(tài)學家也指出,大面積的圍欄建設不僅不能促進草場恢復,而且阻隔了動物遷徙活動的線路,造成生態(tài)生境碎片化,不利于保存三江源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圍欄限制了動物的活動,一旦遭遇危險,它們倉促逃生中,極易被圍欄掛住,造成傷亡。

        在采訪中,塔那灘生態(tài)移民村的牧民也反映“在他們移民后,由于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缺乏監(jiān)管,他們的草場被沒有移民的牧民無償使用,反而增加了這些牧民擁有的牲畜數量”。經我們調查,生態(tài)移民的移出并未達到減少草地放牧壓力的目的。

        草場保護的目的不是建立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單獨生態(tài)單元,而是為了保持健康、富有生產力和多樣性的生態(tài)系統,這個生態(tài)系統里既包括生機勃勃的動植物種群,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牧民和他們的家畜?!斑^度放牧”是圍欄禁牧封育的前提,曾在上世紀70年代對三江源的生態(tài)系統造成巨大的破壞。圍欄禁牧封育的“過度保護”不利于牧草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會抑制植物的再生和幼苗的形成,不利于草地的繁殖更新,給了草原第二次傷害。

        “高原極地,一派風光,水塔天成,源遠流長,三江同根,于斯濫觴。浩淼東去,潤澤八方,羽族炫翎,蹄類競走,蓊郁蒼茫?!比词巧矗拿髦?,源頭潺潺的流水終究匯成浩淼的大江,她不僅有著“中華水塔”的稱號,更是影響全球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生態(tài)要地。

        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發(fā)展和當地人的生存等多重考驗,使三江源經受著疼痛。我們不僅要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與人為破壞帶來的影響,保持自然和野生動物之間的和諧平衡,還要處理好政策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政府、牧民、民間組織機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三江源、保護三江源。愿疼痛過后,三江源的明天更加迷人。

        国产亚洲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欧美伊人网| 国产人成在线免费视频| 男男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a级三级三级三级在线视频|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久久久天堂国产精品女人|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专区|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jk制服黑色丝袜喷水视频国产| 日本一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2022| 亚洲另类国产综合第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白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漂亮人妻在线|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性色av|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弄天天模| 人妻无码在线免费| 国产尤物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青青草| 亚洲av日韩av卡二|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 国产黄色一级大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