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序 邵竹林 楊曉琪
如果以某一種疾病來衡量人與死神間的距離,那距離最近的無疑是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即使應用目前最先進、最完善的治療手段,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還是高達1500萬人左右,居各種死因首位。
在心臟病中,無論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還是心臟瓣膜病,任何一種都足以讓患者籠罩于死神的陰影之下。發(fā)病時,患者猶如一腳踏入絕境,如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助,后果不堪設想。
作為浙二醫(yī)院的院長,更作為與死神短兵相接了30年的心血管病學專家,王建安教授身兼醫(yī)療、管理、科研和教學等數職,但在他眼中,最看重的還是作為醫(yī)生的本職身份。在浙醫(yī)二院,有一個著名的“王建安之問”——他曾多次問他的同行和學生:如何做一名好醫(yī)生?
如何做一名好醫(yī)生?這是個人人都有自己答案的問題,不論是千千萬萬的醫(yī)生本人,還是億億萬萬的患者。對別人提出這個問題的王建安,他從沒有在公共場合用冠冕堂皇的語言給出過答案,而用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行動。
最直接的答案:用醫(yī)術給病人以重生
王建安教授所率團隊在國內領先開展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包括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肌梗死、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左心耳封堵術、磁導航射頻消融術、經皮左心室室壁瘤成形術、持續(xù)性房顫導管消融聯(lián)合左心耳封堵術等。
2014年國慶節(jié)前,浙醫(yī)二院心內科病區(qū)的陳大伯和兒子一起,整理好了生活用品,樂呵呵地告訴遇到的每一位醫(yī)護人員:“要到兒子家過國慶節(jié)和重陽節(jié)了?!钡谝粋€月前,陳大伯的兒子們私下商量的不是接他去過節(jié),而是如何準備后事。原來,80歲的陳大伯在3年前,嚴重感到身體大不如前,稍作運動就胸悶、氣急。
到當地醫(yī)院就診后,陳大伯被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反流”。醫(yī)生開了些藥給陳大伯,剛開始藥物治療有效果,但越到后來效果越差,甚至連晚上睡覺都不能平躺下去了,腿也浮腫厲害。嚴重的時候,陳大伯心衰發(fā)作,幾次暈厥送往醫(yī)院急救,與死神打了好幾次照面。
主動脈瓣反流一般是由于風濕性、老年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對于嚴重的主動脈瓣反流,內科藥物治療效果差,唯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開胸手術進行心臟瓣膜置換。但30%的病人因高齡、左心室功能差、存在嚴重的合并癥等原因不能接受外科治療。像陳大伯這樣80歲高齡的老人,同時存在嚴重的冠心病,安裝過心臟支架、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多個高危因素,手術風險極高,了解情況的外科醫(yī)生們都紛紛搖頭:“很可能上了手術臺就下不來了。”
最終,王建安教授接待了陳大伯一家,安排住院后召集心臟瓣膜團隊(包括心內科、心臟外科、心臟超聲、麻醉科、放射科、體外循環(huán)等部門)反復研究陳大伯的病情。心臟瓣膜團隊討論分析認為,陳大伯最佳的治療方式是開胸換瓣治療,但因為他同時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多器官疾病,根據歐洲手術風險評估系統(tǒng)評分提示手術死亡率高達74%,不建議外科手術治療,建議微創(chuàng)換瓣治療即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
最后,王建安團隊制定出緊急預案,在陳大伯股動脈處開一個圓珠筆芯大小的口,將心導管準確送達手術部位,置入內含主動脈瓣膜的支架,最終成功地將主動脈瓣瓣膜放到了陳大伯體內。術后第二天,陳大伯的胸悶氣急就明顯緩解了,還可以下地走幾步了,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這就是國內首例成功完成的經股動脈途徑微創(chuàng)換瓣手術治療主動脈瓣重度關閉不全。王建安教授說起這個手術時很欣慰:“微創(chuàng)換瓣手術的優(yōu)點在于不需要外科開胸手術和體外循環(huán)、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尤其為高齡、伴有多系統(tǒng)疾病、外科開刀風險高甚至不能手術的患者帶來一種新的選擇方式和希望?!?據國外最新研究顯示,通過微創(chuàng)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的患者,平均ICU護理時間和住院總天數比普通手術縮短約34%。
隨著人口老齡化,心臟瓣膜病的發(fā)病率直線上升,王建安教授率隊完成的微創(chuàng)瓣膜手術不但為重度主動脈瓣反流的病人帶來了重生的希望,也推動了中國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發(fā)展。王建安教授多次受邀在美國、韓國、臺灣等國際性心血管病學術會議上進行學術交流,為提升中國在介入治療瓣膜性心臟病領域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引領國內心臟瓣膜介入治療的發(fā)展。
除了里程碑式的微創(chuàng)瓣膜手術以外,王建安教授還率隊在國內領先、省內率先開展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包括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肌梗死、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左心耳封堵術、磁導航射頻消融術、經皮左心室室壁瘤成形術等。這些新技術被王建安有效地應用到了被病痛所累的患者身上,拯救了千千萬萬條珍貴的生命。
例如左心耳封堵術,這項作為全球預防房顫卒中的治療新趨勢技術,其原理通過封堵傘封閉左心耳,從而阻擋血流進入左心耳,從源頭上防止左心耳內血栓形成,有效減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同時患者無需再長期抗凝,避免了出血發(fā)生,成為房顫合并高血栓風險及抗凝高出血風險病人的一大福音。
2014年8月,浙醫(yī)二院完成我省首例經皮心室重建手術,成功預防了心梗后遺癥——室壁瘤對患者的生命威脅……
前不久,王建安教授團隊又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持續(xù)性房顫導管消融聯(lián)合左心耳封堵術治療,開創(chuàng)了國內房顫聯(lián)合治療領域的先河,填補了國內在持續(xù)性房顫導管消融聯(lián)合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療方面的空白……
從醫(yī)30年,王建安幾乎每年要開展上千臺心血管介入手術,每一臺手術后都意味著一位患者的重生。他們疾病的苦痛和重生的喜悅,成為了王建安在醫(yī)學之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最溫情的答案:用態(tài)度給病人以希望
如今,在王女士的心目中,王建安已不僅僅是她的醫(yī)生和救命恩人,更是她的親人與朋友。她的兒子和妹妹都因為心血管問題,先后成為王建安的病人。“這幾年來,不論我們誰來看病,王教授總是非常耐心,并且一定會問候另外幾位家人的身體狀況,嘮嘮家長里短,就像老朋友?!?/p>
時隔10年多,那驚心動魄的一幕仍像昨天一樣清晰。
2002年隆冬,凌晨2點,60多歲的王女士突發(fā)心肌梗死被送到急診室時,已出現休克癥狀。值班醫(yī)生一邊搶救一邊給王建安教授打電話匯報情況,這時的王建安剛準備睡下,他二話沒說就趕往急診室。王教授在10分鐘內作出病況判斷,并在30分鐘內為王女士施行了心臟介入治療。
他以十分熟練的手法,把一根細細的頭端柔軟的指引“鋼絲”從患者的股動脈處插入,一直送達心臟病變部位。通過造影,可以見到通往心臟的動脈有一段發(fā)生了嚴重堵塞,約有12厘米長的血管因失血而不見蹤影,這些血管輻射的大片心肌處于血供養(yǎng)料“饑餓”期,如果超過30分鐘,將會發(fā)生不可逆轉的壞死,危及患者生命。王建安教授再次把一根細如發(fā)絲的金屬管通過塑管送入動脈狹窄處,通過該導絲將氣囊送至病變部位,在壓力的作用下小心翼翼地撐開,心臟動脈血液旋即流動,患者劇烈的心痛也立即消失,縱橫交錯的血管不斷延伸,布滿心肌,心跳恢復了正常的音符。
王女士回憶說,當自己情況穩(wěn)定被送入病房時,天已經蒙蒙亮,而更讓她感動的是,僅僅相隔了兩個小時,為她徹夜手術的王建安竟然在查房時,再次出現在她面前。
但所有這些對王建安而言是理所當然的。“白求恩獎章”是我國衛(wèi)生行業(yè)的最高獎項,2012年,王建安成為了該獎設立以后浙江省的唯一獲獎者,面對殊榮,王建安的獲獎感言非常簡單:“我很喜歡做醫(yī)生,當我成為一名醫(yī)學院學生時,我奶奶就反復囑咐我一定要對患者好……”
在王建安的病人中,與王女士有著同樣感受的患者數不勝數。為了方便患者就診,身為浙江省特級專家的他從不去名醫(yī)門診,他寧愿在普通專家門診多看一些病人。
“病人來看個病不容易,我能為他們做的就多做點,不能因為號滿了就將人拒之門外?!闭蛉绱?,他開設的普通專家門診從來都是人滿為患,而他每次都要餓著肚子到下午一兩點才結束上午的門診。
作為團隊的核心人物,為了能夠保證隨叫隨到,王建安曾經在醫(yī)院附近長時間租了個舊房,并盡量利用周末的時間為病人做手術……
王建安教授的博士生陳涵說:“他腦子經常圍繞著患者思考,也因此違心地怠慢了自己的家人。”
在王建安教授的辦公室最醒目處,有一張畫有一顆心臟的黑白版畫,那是已經拿到醫(yī)學院錄取通知書的女兒親筆畫的,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每每看到這幅畫,王建安就會感到滿心的愧疚與驕傲。
王建安教授與愛人都是醫(yī)生,自打女兒記事開始,他們總是那么忙碌,常常電話響起,他們就要擱下飯碗就走,很晚才能回來。自從女兒上幼兒園起,常常會有這樣令人心酸的一幕:暮色四合,路燈亮起,小小的她,孤零零地站在幼兒園門口,眼巴巴地望著家里的方向,一聲不響地等啊等……她曾經非常痛恨醫(yī)院,非常痛恨醫(yī)生,甚至不喜歡家里的電話,她覺得是它們搶走了爸爸媽媽。然而,每次成功搶救病人后疲憊而激動的爸爸總會耐心地給她描述與死神搏斗的情形;每逢節(jié)日總有數不清的問候卡片在書桌上堆成小山,那都來自爸爸救治過的病人們;從憎恨,到懵懂,到理解,到選擇,父親對醫(yī)生職業(yè)的執(zhí)著和熱愛伴隨著她的成長每一個腳步,也成為她血液的一部分。
“無知、冷漠和道德缺失,是醫(yī)生的三大禁忌?!蓖踅ò渤T工們說:“當病人把生命交到你手中的時候,這是莫大的信任。一個醫(yī)生,一定要有細心、耐心、愛心和責任心?!?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5/08/qkimagesjkrsjkrs201501jkrs20150105-3-l.jpg"/>
最深刻的答案:用管理給患者以信任
以前,CT室門口經常停著七八輛躺著病人的推車,往往一邊按皮囊施救一邊等待檢查,病人的病情隨時會發(fā)生變化,生命安全受到影響。王建安發(fā)現這一情況后,立即組織人員重新設計流程,設置了“CT室等待區(qū)”,配有專職人員以及搶救設施,最大程度地減小病人等候CT檢查時的風險,保障病人安全。
2011年4月,正在浙二骨科病區(qū)接受治療的骨折患者陳女士,突然感到胸悶、抽搐,突發(fā)昏迷。醫(yī)護人員立即推來搶救車、除顫儀,拿來急救藥物,整個搶救忙而不亂、有條不紊。
幾分鐘后,陳女士睜開了眼睛。陳女士不知道,她能免于猝死正是得益于王建安的一個舉措:為使患者在發(fā)生猝死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他堅持為全院每個病區(qū)、每個樓層統(tǒng)一配置用于搶救心臟驟停的除顫儀和搶救車。
而此前除顫儀只有心臟中心、重癥監(jiān)護室、手術室等少數科室才有,一旦出現搶救病人的情況,護士只能緊急調劑除顫儀,而病人就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為此,醫(yī)院花了300多萬元,在全院范圍內配備了近百臺搶救車。
“雖然有些病區(qū),病人可能一年也用不上一次除顫儀,但生命無價,突發(fā)時用一次就值!”王建安說,“所謂好的醫(yī)院,老百姓關心的不是它有幾千幾百張床位,而是從中得到一種可信賴、安全的就醫(yī)體驗。所以,我們學會從患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2014年7月5日,杭州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公交車縱火事件”。浙醫(yī)二院收治了全部成人重傷患者19名,其中,一人為95%深度燒傷,超過燒傷面積60%的有7人,顏面部和氣道重度燒傷及氣管切開的有16人。
事發(fā)當晚,院內急救快速反應,包括地下室、洗手間在內的院內所有區(qū)域的廣播里響起“急診1樓,333!”——這表示有3位以上的群體復合傷員被送入了急診搶救室的呼叫聲。于是,負責氣道通暢的麻醉科、耳鼻喉科醫(yī)生,負責生命支持的重癥監(jiān)護、心血管科醫(yī)生……只要沒在為病人做治療的,馬上從四面八方奔向急診搶救室。
“333”呼叫為大批重癥燒傷患者的成功救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當晚就有百余名醫(yī)務人員趕赴現場,參與搶救。經過由燒傷科、重癥醫(yī)學科、心血管內科、耳鼻咽喉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普外科、麻醉手術部、心理衛(wèi)生科等25個??茖<医M成的多學科醫(yī)護團隊及行政部門不分晝夜的奮戰(zhàn),最終,浙醫(yī)二院創(chuàng)造了奇跡:燒傷患者零死亡,迄今為止已有13位患者康復出院。
看似容易的“333”,背后卻是浙醫(yī)二院一次次培訓、演練所換來的成果。浙醫(yī)二院的一位主任醫(yī)生很自豪地對記者說:“能夠實現快速準確的醫(yī)療救治,既得益于我們醫(yī)院成熟的搶救機制和全體醫(yī)護人員的艱辛付出,更得益于王院長一直再強調的‘流程和細節(jié)管理?!?/p>
“管理出生命”,由此得到了完美演繹。
走在浙醫(yī)二院,記者會發(fā)現“患者與服務對象至上”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處處能感受得到。每個斜坡處都貼著“注意安全”的醒目標志;住院區(qū)和門診樓,每隔幾步就有免洗消毒液,瓶身上的使用期限清清楚楚;身著紅馬夾的志愿者隨處可見,臉上的笑容親切溫和;到住院區(qū)探病的家屬,人手一卡,刷卡進出,以免病人受到打擾;門診、住院樓的一樓大門,人來人往,始終敞開著,冬天冷、夏天熱,據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是王院長建議在門前做一塊玻璃屏風,擋住了穿堂風;電梯里張貼著“禁止醫(yī)務人員公共場所討論病人病情”的溫馨提醒……
采訪札記: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如何做一個好醫(yī)生這樣的命題,不是一句口號、一聲承諾和一日為醫(yī)就能給出答案的。這樣的命題,要有王建安這樣三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和付出才能回蕩出肯定的聲音。
2014年11月6日,在浙醫(yī)二院腦科中心成立十周年活動現場,4年前從10樓墜落而被“最美媽媽”吳菊萍接住的妞妞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當年“最美媽媽”這伸手一接讓妞妞保住了性命,當她在浙醫(yī)兒院治療后病情好轉被轉入浙醫(yī)二院腦科中心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時,兩只眼睛基本上沒有視力,左手左腳無法動彈?!爸灰腥f分之一的希望,我們就會盡百分之一百的努力。”當時,王建安立即成立“妞妞救治小組”,并親自擔任組長。經過骨科、神經外科、康復科等多科室的聯(lián)合診治,妞妞漸漸恢復到視力正常、能坐、手能動,最終唱著歌、開開心心地走著出院。
妞妞爸爸說,妞妞的康復情況大大超過了他們的期望值。世界頂尖的神經肌肉專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奧本海姆博士曾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我沒見過從10樓高空墜落存活的例子。我們越洋見證了一個奇跡的發(fā)生?!?/p>
這一聲“奇跡”,就是“王建安之問”的最好答案。但“奇跡”并非真的奇跡,而是王建安所率領的浙醫(yī)二院學科團隊的醫(yī)術、態(tài)度和管理水平創(chuàng)造出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但王建安認為,浙醫(yī)二院離自己心目中的醫(yī)學圣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期待有一天,患者們能這樣描述浙醫(yī)二院——是希望和重生的燈塔。即使這條道路充滿艱辛和挑戰(zhàn),我們依然不懈努力,堅持每日提供優(yōu)質、細致的醫(yī)療服務,相信終有一天能到達成功的彼岸,猶如燈塔般照耀每一位患者,成為他們值得信賴和安心的目的地醫(yī)院?!?/p>
這是王建安的夢想。他知道,實現夢想需要無限豐滿的激情和無盡堅定的信念,他這樣要求著員工們,更是這樣要求著自己。
王建安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院長、
醫(y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
全國“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首席科學家、最新版全國八年制《內科學》教材共同主編、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常務委員、
浙江省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
浙江大學心血管病學學位點負責人、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里根醫(yī)學中心客座教授、
浙江省特級專家、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副總編輯、
《心電與循環(huán)雜志》(原名《心電學雜志》)主編、《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主編、
作為第一負責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
在心臟瓣膜病的介入治療、冠心病介入治療優(yōu)化、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臟病和心衰的基礎研究和轉化型研究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