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悅 傅惟光
[摘 要]齊齊哈爾大民屯顧甸村,為明代鄂勒歡古城,尼堪外蘭所筑。努爾啥赤征討尼堪外蘭于鄂勒歡城,尼堪外旋伏誅蘭逃走,對鄂勒歡古城的探究,有助于齊齊哈爾地方元明史研究。
[關鍵詞]大梅楞屯 鄂勒歡城 明代古城 元明戰(zhàn)場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10 — 0095 — 02
一、明代的齊齊哈爾
齊齊哈爾所處的嫩江、烏裕爾河流域,早在東漢時期的北夷橐離、夫余立國,已有北方民族政權,接受冊封,為玄菟郡所轄。
明代的齊齊哈爾嫩江流域屬大寧都司和奴爾干都司管轄。奴爾干都司(今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的特林),分統(tǒng)各地衛(wèi)所。明代齊齊哈爾境先屬大寧都司,其后統(tǒng)屬奴爾干都司。于其地置兀良哈三衛(wèi),即泰寧、福余、朵顏三衛(wèi)。
泰寧衛(wèi),置指揮使司,在今吉林白城東南30里的四家子古城舊址。
朵顏衛(wèi),置指揮同知,設在歸流河上游一帶,今內蒙古烏蘭浩特附近。其轄區(qū)大體為洮兒河、歸流河上游險要山區(qū)。
福余衛(wèi)轄區(qū)以今嫩江流域為中心,東到烏裕爾河流域,西到淖爾河流域,今齊齊哈爾市轄區(qū)大部分區(qū)域,在福余衛(wèi)境內。
衛(wèi),是相當于縣一級的地方政權機構。除設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為衛(wèi)的正副官和重要官員外,還設有屬官鎮(zhèn)撫司鎮(zhèn)撫二員(從五品),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知事、吏目等員。
衛(wèi)以下設所,為基層政權機構。衛(wèi)、所官員均由本地部落酋長擔任。
齊齊哈爾曾發(fā)現(xiàn)了朵顏衛(wèi)銅質官印,《黑龍江志稿·藝文志》收錄了“朵顏衛(wèi)銅印歌”以記其事。
元末明初,今齊齊哈爾轄區(qū)的主體民族是蒙古人。除女真族、漢族外,其他民族均已于蒙古族融合。明初元太祖弟拙赤·合撒兒十四世孫奎蒙克率部走避嫩江。往依福余,號所部為嫩江科爾沁部。明朝中葉,齊齊哈爾轄區(qū)的民族主體為蒙古韃靼。
《朵顏衛(wèi)銅印歌》,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流戍齊齊哈爾的前吏部侍郎劉鳳誥,在《黑龍江志稿》中保留的代表詩作。在這首長詩的小序中有明示:“嘉慶五年,布特哈獲明印一,文曰:‘朵顏衛(wèi)左千戶所百戶印,背識‘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禮部造及‘顏字二號字要??济骱槲涠荒?,元宗室、遼王阿里失禮率朵顏諸酋內附,詔立三衛(wèi)以居。其明年鑄印給之,事于史合。今廢印得諸布特哈,可以知此方地面也?!焙喡越榻B了朵顏衛(wèi)銅印出土時間和形制及制造時間、歷史背景。朵顏衛(wèi)銅印,是齊齊哈爾地面明朝設立的一個基層組織機構千戶所百戶印。清代齊齊哈爾就有明代文物出土。
二、齊齊哈爾境內的明代鄂勒歡古城址
關于鄂勒歡城,清嘉慶年間西清所著《黑龍江外記》已有記載。其中卷二.49:“齊齊哈爾境內廢城約略可考者:西南三十里梅楞屯之鄂勒歡城;西五十里綱安屯克伊特城;七十里哈彌雅臺屯果多城;東三百里之鄂吉岱城也。鄂勒歡城方二里,尼堪外蘭筑,太祖癸未年(1643年)撫降之。克伊特城甲辰年(1664年)撫降之。果多城,方二里,癸丑(1673年)撫降之。鄂吉岱城方一里,甲辰年(1664年)撫降之。此外(略)……,有城無名,土人并以古城稱?!?/p>
民國年間,魏毓蘭著《龍城舊聞》載有:“尼堪外蘭故墟,梅楞屯有古城,曰:鄂勒歡,為尼堪外蘭所筑。清太祖用兵自尼堪外蘭始,漢人文人之禍,亦自尼堪外蘭始。考清語尼堪即漢字之切音,外蘭二字譯為文字之官,今通稱筆貼式為外郎,音與外蘭近。清太祖起兵在奉天之興京,尼堪外蘭與之逼處,雖屢敗屢退,沿松花江、嫩江屯堡、土城多其所筑,惜姓名不傳”。
齊齊哈爾西南三十里的梅楞屯,即今之大民屯。據(jù)《齊齊哈爾地名志》:“大民屯形成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清同治三年后,曾譯寫為大梅勒屯、謀勒屯、大們屯、大梅屯、大梅勒屯,1932年始稱為大民屯。”大梅勒屯即為梅楞屯。傳說有蒙古官居此,梅勒為滿語官名,全稱為梅勒章京副將。大民屯的名稱來源于滿語官名。大民屯所屬范圍南7公里,有顧甸村。原顧甸火車站西側約200米遠有一座土城,方圍近1千米,殘高近3米,南向開門。顧甸村在大民屯(鄉(xiāng))范圍內,應為梅楞屯之鄂勒歡城之所在。顧甸村北距大民屯7公里,大民屯距齊齊哈爾9公里,與西南三十里梅楞屯有鄂勒歡城之記載相符。我們認定大民屯顧甸村古城,就是尼堪外蘭所筑之鄂勒歡城。鄂勒歡應為滿語,滿語數(shù)字12-19尾音為“歡”。
三、鄂勒歡城的來歷
據(jù)史料記載,明末努爾哈赤統(tǒng)一東北女真各部時,曾在齊齊哈爾大民屯古城進行過一場激戰(zhàn),攻破鄂勒歡城?!逗邶埥庥洝份d:“明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年),秋七月,清太祖率師往征鄂勒歡城,克之。先是癸未年太祖尼堪外蘭于圖倫城,尼堪外蘭攜子及兄弟數(shù)人逃于鄂勒歡地。筑城周二里許居之。至是,太祖復率師往征,克其城,尼堪外蘭遁入明邊境,旋伏誅”。
努爾哈赤用兵起自尼堪外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春,努爾哈赤父塔克吐、祖父覺昌安在明軍征討建州右衛(wèi)指揮使王杲子阿臺之戰(zhàn)中任向導,于戰(zhàn)斗中被誤殺。明廷命努爾哈赤繼任建州左衛(wèi)(今吉林省和龍東南圖們江岸)都指揮使,并賞以敕書13道,馬30匹表示撫慰。五月,努爾哈赤以為祖父、父親報仇為名,以遺甲13副起兵攻打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尼堪外蘭逃至齊齊哈爾城南30里的鄂勒歡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率后金軍親征尼堪外蘭于鄂勒歡城,經(jīng)激戰(zhàn)攻破城池,盡剿尼堪外蘭護軍及家人。尼堪外蘭率少數(shù)家丁逃至明軍駐地。不久,努爾哈赤派人從明邊吏處要回尼堪外蘭處死。此后,明廷每年為此事向后金獻白銀800兩,蟒緞15匹。
努爾哈赤于明末,以13副遺甲起兵征討尼堪外蘭?!洱埑桥f聞· 卷一》“尼堪外蘭故墟,梅楞屯有古城,曰:鄂勒歡,為尼堪外蘭所筑。清太祖用兵自尼堪外蘭始,漢族文人之禍,亦自尼堪外蘭始??记逭Z尼堪即漢字之切音,外蘭二字譯為文字之官,今通稱筆貼式為外郎,音與外蘭近。清太祖起兵在奉天之興京,尼堪外蘭與之逼處,雖屢敗屢退,沿松花江、嫩江,屯堡、土城多其所筑,惜姓名不傳?!庇钟忻防阃偷挠涊d:“梅楞屯,齊齊哈爾城西南三十里,有梅楞屯。原為蒙古官名,蓋卜奎東北部郭爾羅斯蒙旗地,故梅楞屯為蒙古語。不知創(chuàng)自何人,今無蒙古官,惟屯官陶定成為漢軍。梁姓與滿洲各家雜居屯內,四周古木蕭森,榆柳茂蔭,亦無懷葛天之遺也。”所言梅楞屯之尼堪外蘭故墟鄂勒歡古城,即今大民屯顧甸村之古城。
鄂勒歡城的建造時間,應該更早。據(jù)《黑龍江志稿》的記載,元代就有此城。成吉思汗追剿哈丹叛黨,曾激戰(zhàn)于嫩江,烏裕爾河,齊齊哈爾一帶。“進至明安倫城即齊齊哈爾西南三十里之謀勒屯,故土城尚在?!贝顺窃獣r稱為明安倫城,與鄂勒歡為同一座城的不同稱謂。
四、元明時期與鄂勒歡相關的古城
成吉思汗追剿哈丹叛亂,激戰(zhàn)于松花江嫩江一帶,于嫩江東岸(稱嫩江為納浯沐漣),轉戰(zhàn)而北。爭戰(zhàn)路線南起松花江、嫩江匯合的三江口,北至烏裕爾河、墨爾根(今嫩江縣)。涉及的地名包括今黑水、呼蘭、黑龍諸府、大賚、海倫、齊齊哈爾城南四十里之特墨科赫站(今昂昂溪頭站),追至呼蘭葉爾河,今齊齊哈爾城東北烏裕爾河。齊齊哈爾周邊為元代的古戰(zhàn)場,應有許多元代的戰(zhàn)爭遺跡和古城遺址。有些古城,因戰(zhàn)事曾為歷代沿用,到了元、明古城仍有征戰(zhàn),所以古城猶存。自20世紀以來歷經(jīng)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嫩江流域多有古城被發(fā)現(xiàn)。鄂勒歡城只是眾多古城之一。
1980年、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在富拉爾基轄區(qū)內的崗阿屯、罕伯岱屯附近,發(fā)現(xiàn)兩座古城,定名為崗阿古城和罕伯岱古城。
《黑龍江外記》記載,齊齊哈爾西南“五十里綱安屯”和“七十里哈彌雅臺”屯,有古城。在歷史的變遷中,名稱改變了,但發(fā)音沒有變,只是譯寫漢字的變化。綱安屯,即是今天的崗阿屯。哈彌雅臺,即是今天的罕伯岱屯。這兩座古城,就是《黑龍江外記》記載的“克伊特”古城和“果多”城。
罕伯岱屯城即為果多城,位于富拉爾基杜爾門沁,后罕伯岱村庫勒河左岸,東距嫩江約4千米,罕伯岱村西北1千米。土城呈正方形,城墻殘高1.5-2米,周長426米。南墻中部有甕門痕跡,四角有角樓,東、北、西三面,各有一個馬面(敵臺)。古城海拔高度為152.7米。城內采集到定白瓷和仿定白瓷片、布紋瓦、石臼等?!肮唷保诎柼┱Z系中,猶言魚躍也。
崗阿古城,即為綱安古城。古城北距崗阿屯2千米,南臨洪河屯,海拔153.5米,殘高1米左右,周長約736米,東側瀕臨嫩江,因耕作幾乎夷為平地,偶有高阜突出平地,即為城墻殘跡。在西側尚可辨認出有角樓2座,馬面1個。城址內采集到白瓷片、布紋瓦、遼金時期的灰褐陶片。
無論從文獻記載,還是實地踏查,齊齊哈爾境內確實多古城,均為土城。上限不晚于東漢,下接遼、金、元、明,尤其是遼代開創(chuàng)了在草原上建造城市的歷史。
元明時期,嫩江流域曾是古戰(zhàn)場,遺留許多城池。明末努爾哈赤征討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屢敗屢退,不斷筑城踞守,丟下一路逃離的城池。罕伯岱古城、崗阿古城、鄂勒歡古城遺跡尚存,記載了明末清初,歷史的變革。
沿嫩江所建古城,鄂勒歡距齊齊哈爾30里,崗阿距齊齊哈爾50里,罕伯岱距齊齊哈爾70里,三座古城間距均為20里。符合屢敗屢退,或是分兵照應,最后敗于鄂勒歡城。
五、認真發(fā)現(xiàn)和研究黑龍江的明代史跡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對我國的北方進行了有效的管理。明代在黑龍江奴兒干地方,即元朝東征元帥府的故地,設置了奴兒干都司,并建造永寧寺一處,立碑兩座。
奴兒干都司及其衛(wèi)所是明代的政權機構,目前根據(jù)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考訂出一百八十多個衛(wèi)所。事實證明,明代的東北疆域,西起斡難河,經(jīng)石勒喀河,沿外興安嶺東達烏裕河(烏第河),而至北海(鄂霍次克海),整個黑龍江流域南北地區(qū)和海東的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方,均在轄屬之內。后來女真族,又在建立“后金國”之前,取代了明代對該地區(qū)的統(tǒng)治。奴兒干,在滿語中是“圖畫”的意思,表示這里山川如畫。
奴兒干都司在嫩江流域,設立了諸多衛(wèi)所,實行有效管理。這里有原始森林和肥沃的土地,古代的室韋族及其后裔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
明代在嫩江流域設立的衛(wèi)所有:阿倫衛(wèi)、阿真同真衛(wèi)、木里吉衛(wèi)、納木河衛(wèi)、阮里河衛(wèi)、塔兒河衛(wèi)、木塔里山衛(wèi)、朵顏衛(wèi)、密陳衛(wèi)、卜刺罕衛(wèi)、蘇溫河衛(wèi)等諸衛(wèi)所。
朵顏衛(wèi)設于今綽兒河流域的朵顏山附近。洮南附近的泰寧衛(wèi)、設在齊齊哈爾附近的福余衛(wèi),是歷史上通常所說的“兀良哈三衛(wèi)”。
明萬歷年間,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相繼任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春,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父塔克吐,在明軍征討建州右衛(wèi)指揮使王杲子阿臺之戰(zhàn)中擔任向導,戰(zhàn)斗中被明軍誤殺。奴爾哈赤繼任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后,以為祖父、父親報仇為名。以13副遺甲起兵攻打圖倫城主尼堪外蘭。
元明時期,齊齊哈爾所處嫩江流域均有戰(zhàn)事。近聞在富拉爾基洪河屯附近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明代的盔甲,盡在情理之中,出土明代文物無需愕然,齊齊哈爾明代亦有歷史,不只有清史。大民屯顧甸村古城,為元之明安倫城、明末之鄂勒歡城古城。黑龍江和齊齊哈爾不乏元、明遺跡,元明歷史更待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