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娜
[摘 要]語言,作為一種人們表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它不僅僅傳達我們的文化,同時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角度去中美文化交際中形成差異的原因,并例舉中美在口頭言語交際上的差異,以便幫助人們更好的相互交流并避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
[關鍵詞]中國文化;美國文化;語言;差異;成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10 — 0114 — 02
當今世界最顯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交流?!吨忻牢幕涣鳎?84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提到:“中美兩國文化差異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見的。正因為這種差異,中國和美國才互相吸引并產(chǎn)生影響。”導致文化差異的因素也種類繁多,例如,語言文化、思維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會風俗習慣等等。如果不了解這些方面的差異,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唐粗俗。研究文化差異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賴以產(chǎn)生、發(fā)展和傳承的必由之路,無論是思想、理論、制度以及傳統(tǒng)等等,只有通過語言才得以能夠表達、傳授、研究及獲得?!?〕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文化,是文化的鏡像折射,透過一個語言層面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文化是語言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對語言有著巨大的影響。正如薩皮爾所說:“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使用語言講話的人屬于種族,也就是說,屬于一個身體特征不同而與其他集團分開的集團。再者,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這種做法和信念總體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性質(zhì)”。 〔3〕
二、中美在交際用語差異上的具體表現(xiàn)
1.問候語差異
中國人路上見到熟人除了說“你好”之外,一般都說“吃了嗎?”“到那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在英美文化中,這不是屬于問候語,而是實質(zhì)性的問題。若你跟美國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們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他們見面時通常是“Nice to meet you !”(見到你很高興?。?“Nice day ,isnt it?”
2.禮貌用語差異
美國人通常為那些在中國人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區(qū)區(qū)小事而道謝,從早到晚,只要與人接觸,哪怕是別人幫你做了一丁點的事,必定謝不離口,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是如此?!?〕而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不像美國人那樣謝不離口,在家人及親友之間,就更少說“謝謝”,說多了,反而覺得生疏見外。
還有一點也是常見的,那就是道歉。比如請人讓路,說聲“對不起”,其實是叫你“Get out of my way , so I can come out.”(你走開,我才可以過去。) 〔5〕只是這種“命令”有了“對不起”,讓人更容易接受。在不少場合,“Excuse me”等于漢語中的“借光”或“勞駕”。比較文明的中國人一般都是以“請”開路,達到同樣的效果。中國人在此方面就顯得較“矜持”,只要不是太嚴重的失誤,不需要那么多“對不起”。
3.稱呼語的差異
西方人對親戚的稱呼并不是很嚴格,因為他們的家庭結(jié)構(gòu)較簡單,和父母同輩的女性親戚一概稱為aunt,男性親戚被稱為uncle,有時晚輩甚至直呼他們的名字,在同輩間一般都是直呼其名。而家庭結(jié)構(gòu)相當復雜的中國人,非常注重稱呼語,老幼尊卑很有講究,祖父母、外祖父、父母、叔伯、阿姨、兄弟姐妹等都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范不能亂用。如果沒有如此細分,也許一個小孩站在院子里大叫一聲“表哥”,就會一下子沖出好幾個。所以對稱謂的嚴格要求還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美言語交際差異形成的原因分析
人類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共性的東西,但也不可否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方面,中西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造成交際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美兩國處在不同的生態(tài)、社會及宗教環(huán)境,因而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同的言語習慣?!?〕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維方式不同
美國人的思維模式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以直覺、整體、圓式為特征。〔7〕因此,美國人喜歡開門見式的談話,如果他們真的需要幫忙,他會直接跟你說;中國人說話不采用直接切入式,通常先鋪墊一下,再說出自己的請求等。
2.價值取向不同
每一種文化都有特有的價值體系、判斷標準。在一種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舉,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被認為是離經(jīng)叛道的。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個人價值至上,將自己看成是一個獨立體,崇尚個人奮斗、自我肯定、高度重視個人權力;而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集體價值至上,人們推崇謙虛禮讓,提倡相互支持和對集體的責任,不喜歡爭強好勝。
3.習俗文化不同
有些習慣用語在中國民俗中并不算干涉他人隱私。相反,倒透出一種關心和親切。受此影響,有些中國人在用英語交際時也容易照此辦,但那些所謂的問候語到了美國人耳中就失去打招呼的意味,因為有些信息在他們看來多屬于個人私事?!?〕
四、提高口頭言語交際能力的策略
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有助于我們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陌生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雖然這些知識不能保證我們準確無誤地預見別人的各種觀念和行為,但會給我們的深入思考提供方向性的指導。讓我們在交際過程中,知道該說什么,該做什么樣的事,才算尊重交際對方,又該怎么說怎么做,才能打動對方,取得預期的目的?!?〕認識和理解西方文化的途徑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廣泛閱讀英文報刊、雜志、小說等材料,觀看反映英語國家生活的電影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具體的社交場景。閱讀相關西方文化材料和觀看相關影片,可以幫助我們從中獲取生動形象的文化知識,增強文化素養(yǎng),從而提高交際能力。
2.向西方文化的傳播者學習。通過與他們談話、交往、工作了解他們的文化。同時,我們的朋友、同事和鄰居也可能給我們提供新的西方文化知識。這樣的學習可以使我們親身感受到新的信念和習慣。記得大學里一名美籍外教,在上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就坐在桌子上或把腳翹在凳子上。我們看了都覺得她沒有一點形象。后來漸漸與她熟了之后,發(fā)現(xiàn)了更多“古里古怪”的行為舉止。這是她“粗魯”嗎?其實不然,這只是表現(xiàn)出美國人喜歡隨意的習慣。在向西方人學習時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接人接物,把文化差別看做是學習的資源并尊重對方的文化。
3.參加西方的文化活動。每個人在不同的文化活動中的親身體驗會轉(zhuǎn)變和加深對外族文化的認識。比如慶祝節(jié)日、宗教儀式、社區(qū)生活等,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欣賞其中所蘊涵的文化,有效的拓寬我們的視野并使我們更好的融入到其中。圣誕節(jié)對于西方國家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日,它的來臨,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美國人在圣誕前夕的好長一段時間都會去購物,然后裝扮自己的家,與親人歡聚一堂,帶著虔誠的態(tài)度向上帝許愿。這一點與中國的新年相似,都是人們帶著美好的祝愿期待來年。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參加不同的活動,來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從而提高交際效果。
4.掌握英語語言。這無疑是學習其文化最有效的方法。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緊密,某個文化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反映在其語言之中。外語能力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有力保證,語言的正確使用是成功傳遞信息或表達情感的前提條件。結(jié)合語言學習,培養(yǎng)文化差異意識,促使我們與外國人進行更有效的交流。但對于外語的學習,母語干擾,幾乎貫穿始終?!?0〕外語的使用可以增加個人的交際策略,拓寬思考的角度。所以對于英語的使用者來說,不僅要意識到自己要表達什么,而且還要知道如何得體地表達和交流,這樣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五、結(jié)束語
交際是雙向的過程,要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交際雙方都應該進入對方的文化背景中,從對方的文化實際出發(fā),進行交際。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者不僅要熟本國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還要注重學習,掌握交際對象國文化以及這兩種文化之間的言語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有成功的交際。本文粗略的講述了中美在日常交際中用語習慣的不同,并提供了幾點加強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有效交際的方法,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并幫助英語學習者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 考 文 獻〕
〔1〕楊海慶.中西文化差異及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2005:18.
〔2〕連淑能.語言·社會·文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132.
〔3〕吳龍森.專家學者談如何學英語〔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263.
〔4〕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1.
〔5〕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3.
〔6〕廈門大學教務處.廈門大學教學研究論文集〔N〕.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602.
〔7〕連淑能.語言·社會·文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6.
〔8〕林大津,謝朝群.跨文化交際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17.
〔9〕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89.
〔10〕吳龍森.專家學者談如何學英語〔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250.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