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彥言
【摘要】本文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闡述了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條件,強調早期熏陶、關注與熱愛、經驗積累、知識積累等因素對音樂審美心理形成過程的重要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音樂;審美;心理;形成;動因
本文所謂的音樂審美心理,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對音樂之美所呈現(xiàn)的聽覺感受和心靈覺知。音樂審美心理是要靠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去種植和培養(yǎng)的??梢哉f,音樂審美心理的建立和形成,既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又是一個人為修煉的過程。
一、產生的條件
離開了音樂審美心理的生長條件,這個心理就沒處安身立命。那么,這些生長條件都有些什么內容呢?
(一)早期熏陶
我們可以從眾多音樂大家成長的經歷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一個人早期所處的音樂環(huán)境,對這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的形成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早期生活在一個沒有音樂的世界之中,長大以后,他對音樂很可能沒有任何感覺,音樂審美也就無從談起。我這樣講,可能有人會問,有許多音樂家并未出生于音樂世家,這又作何解釋呢?我們只要稍微考察一下他們的成長經歷,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音樂家雖然沒有家庭音樂背景,但是在他們人生早期,一定從其他渠道接觸到了音樂。比如歌唱家廖昌永,從小生活在農村,雖然沒有見過鋼琴小提琴,但是農村的高音喇叭經常要播放音樂,他說他三歲的時候就能唱各種歌曲,而且聽一兩遍他就會唱了。這就是一種自覺接受式的音樂熏陶。
(二)關注熱愛
人在關注和熱愛音樂的同時,音樂審美心理就開始在這個人的心里萌芽了。沒有關注和熱愛,就沒有攝入,沒有攝入,就無所謂親疏好惡,沒有好惡,審美心理就沒有立足的根基。
(三)經驗積累
所謂經驗,就是指人們欣賞音樂作品時所產生出的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是人類的內在心理生活與審美對象(其表面形態(tài)和深刻含義)之間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結果。”①音樂審美心理是在不斷傾聽、不斷欣賞、不斷體驗、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審視、不斷積累的實踐中慢慢形成的。
(四)知識積累
音樂審美心理具有比較高的專業(yè)性,它需要長期的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因為音樂特別是純音樂非常抽象,沒有專業(yè)知識背景我們很難欣賞。
二、形成的原因
(一)欲望需要
人是社會的人,是關系中的人。社會關系對個體總是有許多限制和要求的,它不允許個體過度地主張自我。作為自然的個體,他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私欲。私欲的過度膨脹,就會冒犯他人和社會利益,所以,他人和社會要對私欲加以限制。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弗洛伊德就曾說過:“公正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受到限制?!比藗儠⒛切┥鐣唤蛹{的欲望壓抑在心底。心理學認為,欲望即能量。壓抑欲望,就是在壓抑能量。這種壓抑的過度累積疊加,超過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出現(xiàn)極端狀況。
音樂不是可以表達和宣泄我們的七情六欲嗎?音樂不正是社會提倡,大家推崇的高雅之事嗎?于是,聰明的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就借用了這個迂回的方式來釋放和宣泄內心的壓抑。人們用音樂來寄情抒懷,就變得順理成章了。(當然,內心宣泄的渠道不止音樂一樣,受主題所限,本文只說音樂。)
罵人打人不允許,唱歌聽音樂總行得通吧。生氣的時候,只需拿起手中的小提琴,拉一曲科馬洛夫斯基的《a小調協(xié)奏曲》,只要不影響別人休息,誰會反對優(yōu)雅的琴聲呢?拉琴的時候,我們或扇或摻,痛快淋漓,是不是很解氣很過癮呢?拉完一曲,心中的怒氣就被音樂給消耗掉了,人自然也就通泰了。憤怒的時候,去聽一曲《命運》,聽著聽著,自我那渺小的憤怒,不知不覺就在貝多芬那碩大的憤怒中間化為了烏有。痛不欲生的時候,去聽一曲《黃河協(xié)奏曲》,自己那點痛,與國難的大痛相比,簡直是渣渣,不值一提。心理常規(guī)告訴我們,面對大悲,小悲會自然融解。
像這些可以幫助人們宣泄壓力、減輕痛楚,像這些能夠幫助人們矯正心態(tài)、平復心緒,像這些能夠為人們提供能量、振奮斗志的音樂,就其現(xiàn)實功能而言,它不僅成就了音樂審美心理,更解決了人們的現(xiàn)實困境。
(二)向往美好
當我們對那些能夠體驗美好、能夠振奮精神的音樂有了喜愛和親近的選擇的時候,就說明我們對各色各樣的音樂已經有了美丑和優(yōu)劣之分,前面講過,只要一開始給音樂劃分三六九等,我們的音樂審美心理也就應運而生了。音樂審美心理一旦形成,人們的內心就會對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音樂產生某種心理需要和心理期待,只要接觸到被自己稱之為美的音樂,人們的內心就會感到非常滿足非常愉悅。這就是音樂審美給人的心理帶來的無窮樂趣。
(三)寄情抒懷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音樂都是寄情抒懷的,即使是無病呻吟的音樂,那也是在寄無病呻吟的情,也是在抒無病呻吟的懷。所謂好音樂,那是喜愛它的人自己認定的。即使是大家認為的壞音樂,肯定也有人認為它是好音樂,至少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認為它是好音樂,因為他在寄自己那時的情,抒自己那時的懷。由此可見,無論什么音樂,寄情抒懷始終是音樂審美心理產生的動因之一。
總而言之,音樂審美心理要靠個人自覺自悟來修煉,沒有那個人是通過他覺他悟達成的,所有的事工都是在自己的內心完成的,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就像吃飯、睡覺沒有人代替得了,只能各自完成一樣。
但愿所有熱愛音樂的人能夠在各自修煉的路上與之不期而遇。我始終相信,這樣的修煉,只會給我們內心帶來光明和美好。
注釋:
①《審美心理描述》,滕守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頁。
參考文獻
[1]鄒志剛.音樂欣賞中的審美心理定勢[J].藝術百家,2013,29(A02):
315-316.
[2]趙宏宇.論心理能力在音樂審美認知中的作用[D].吉林藝術學院,2011年.
[3]李鎮(zhèn).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背景[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4(12X):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