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外國語學校 方芹
數(shù)學課堂上的“靜與思”
☉江蘇省連云港市外國語學校 方芹
聽了很多公開課,“熱鬧”幾乎是共性,學生發(fā)言踴躍,氣氛熱烈.但筆者總覺得這樣的課熱鬧有余而安靜不足,倒不是說熱鬧不好,而是覺得熱鬧之中似乎少了一個讓學生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思考是課堂的靈魂,課堂因思考而精彩,學生因思考而深刻,學生因思考而成長.
噓……請安靜!讓學生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考,然后與同學、老師對話,正是在這有價值的交流中,學生開動腦筋,增強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筆者認為,這才是數(shù)學學習的真實狀態(tài).那么,在數(shù)學教學中,什么時候需要“靜”呢?筆者認為,以下四種場合還是“安靜點”好.
1.感知課本內容時需要安靜
課堂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匆匆閱讀完課本,教師馬上就讓學生說出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剛看完一道數(shù)學題目馬上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或讓學生寫出解法.試想,沒有經過深入的感悟、思考,學生對教學內容能做出正確的理解嗎?這樣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或解題能力嗎?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不可能在初讀后就馬上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反而會養(yǎng)成學生過于浮躁的心態(tài),急于求成,急于表現(xiàn)自己.課堂需要安靜,面對學習內容,只有靜靜地閱讀,靜靜地思考,才能走進學習內容,感知學習內容.
因此,我們的課堂在追求熱鬧的同時,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能有自我感悟的時間,有自由遐想的空間;要讓他們在寧靜中學會思考,學會與“自己”交流,學會審視自己,學會完善自己,不斷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回答問題前需要安靜
課堂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提出問題后,馬上就讓學生回答,而學生的發(fā)言中幾乎少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領.當老師拋出問題后,別忙著“點將”,應該給學生留點思考時間.學生還沒講完,思維出現(xiàn)暫時的空白點時,教師不要過于“熱情”,唯恐學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確,馬上補充或糾正答案.學生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醞釀,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解題思路,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才會產生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xiàn)和迸發(fā).
3.傾聽他人發(fā)言時需要安靜
課堂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當一個學生發(fā)言時,其他學生的注意力不全放在發(fā)言的同學身上,而是私底下繼續(xù)自己的話題.在小組合作中,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絲毫沒有用心去傾聽同組同學的發(fā)言——這樣的“熱鬧”常被誤認為是課堂氣氛的活躍.
“激發(fā)學生主動發(fā)言、熱烈討論不難,難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美德.”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見解,勇于參與小組學習,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靜靜地傾聽別人的看法,在靜靜的傾聽中學會理解和欣賞他人的不同見解,學會在相互交流與傾聽中拓寬自己的視野.教師絕不能忽視“聽”的能力訓練,可以通過課堂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注意力,從而使他們更專注地學習.
4.小組合作時需要安靜
新課程實施以來,合作交流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活動的機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經過仔細觀察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合作學習似乎都只是走走形式.課堂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提出問題后,馬上就讓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探究.小組間便頓時“熱鬧”起來,有的主講,有的應和,也有的趁機閑聊,不亦樂乎.
合作交流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獨立探究為基礎,不能侵占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也需要有個人獨立思考的空間,只有每個人有了自己的思考,合作才能多一些智慧和資源;只有經過沉靜的深思熟慮,討論才能深入,才能觸及本質.如果學生沒有經過寧靜的思考、體會和感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那么合作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只是空熱鬧、假活躍.
小組討論的亮點不在于內容有多深刻,而在于聽其他同學發(fā)言時,學生聽得認真專注,全身貫注.寧靜地思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品質.完美的課堂是“熱鬧”與“安靜”的和諧統(tǒng)一.在課堂教學中,“熱鬧”的學習氛圍要提倡,“安靜”的學習氛圍也要珍視.
活躍的課堂氣氛需要教師的精心安排,安靜的課堂也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也許你會說,安靜還不容易?非也,讓課堂做到該“靜”則“靜”,“靜”得恰到好處,還真是一門學問,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有助于達到“靜”的境界.
1.精心設計問題
正是一個個問題,串起了數(shù)學課堂,正是問題使得學生凝神沉思、理性聰慧,正是問題使得學生在知識的殿堂里勇往直前.所以,數(shù)學教學必須重視“問題”的研究,必須鉆研“問題”的藝術.部分教師過分追求課堂的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斷,表面看起來教學過程很順暢,但由于提問太碎,太過隨意而無法觸及學生的思維深處.一個好的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引領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讓學生進入“思”的境界,課堂便會安靜下來,學生便能進行“自我的收獲”.
案例1在教學導數(shù)在研究函數(shù)中的應用這一復習課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如何利用導數(shù)研究函數(shù)的單調性、極值與最值問題?
試求函數(shù)f(x)=x3-3x+1的單調區(qū)間、極值,以及在區(qū)間[-2,2]上的最小值.
試求函數(shù)f(x)=x3-3ax+1的單調區(qū)間.
探究:(1)若f(x)在區(qū)間(1,+∞)上是增函數(shù),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2)若f(x)在區(qū)間(1,2)上有極小值,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3)當關于x的方程f(x)=0有三個解時,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4)求f(x)在區(qū)間[-1,1]上的最小值.
(5)若對任意的x∈[-1,1]都有f(x)≥0成立,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該問題串入口淺,步步遞進,核心內容掌握起來清楚明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的好處是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學生的終生學習都有積極意義.
2.靜靜思考
學生思考問題應該有一個過程.一般來說,思考的時間越長,答案會更周全、更科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思考問題周全、解題過程周密等良好的思考習慣,提高思維品質.而這樣做的前提是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有意識地制造“冷場”,給那些思維稍慢的學生充足的時間.這樣做也體現(xiàn)了公平,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教育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一新課程理念.反應快的學生想出答案后并不是無事可做,可讓他們組織一下自己的解題思路,或再考慮一下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還可以增加系數(shù),添加字母,所以,適當?shù)摹暗却蹦茏尭嗟膶W生深入學習.
案例2(蘇教版必修1教材第36頁習題13)已知一個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x2,它的值域為[1,4],這樣的函數(shù)有多少個?試寫出其中兩個函數(shù).
如果改變其值域,可得到如下變式:
變式1:已知函數(shù)y=x2,它的值域為{1,4},這樣的函數(shù)有多少個?這就是蘇教版必修1教材第52頁的習題10.
變式2:已知函數(shù)y=x2,它的值域為{1,4,9},這樣的函數(shù)有多少個?
變式3:已知函數(shù)y=x2,它的值域為{1,4,9,…,n2},這樣的函數(shù)有多少個?
在定義域中增加字母參數(shù),值域不變,可得到如下變式:
變式4:已知函數(shù)y=x2,定義域為[-1,a],值域為[0,4],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變式5:已知函數(shù)y=x2,定義域為[-2,a],值域為[0,4],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在定義域中增加字母參數(shù),值域不變,可得到如下變式:
變式6:已知函數(shù)y=x2,定義域為[-1,a],求函數(sh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變式7:已知函數(shù)y=x2,定義域為[a-1,a],求函數(sh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圍繞函數(shù)的表示方法,我們還可以設計更為開放的問題:
變式8:請寫出函數(shù)f(x)的幾個不同解析式,使得f(1)=1,f(2)=4.
通過這些問題串起相互關聯(lián)的數(shù)學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能力,發(fā)展認知.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盡量將問題的難易程度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問題的設計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得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設計從解決的難度來說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使得不同的學生盡量愿意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通過問題串這個腳手架便于組織教學,并和學生形成互動,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網狀知識聯(lián)結.實踐證明,問題串的使用讓教學組織有章可循,內容推進自然而不造作,完整而不破碎.
3.動手用筆
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用筆不失為一個“讓數(shù)學課堂靜下來”的好辦法.動手用筆不是讓學生寫作業(yè)、記筆記,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安靜下來思考,把思考的過程與結果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的參與面便擴大了,隨聲附和的學生沒有了機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寫的內容發(fā)言,這樣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深刻、更全面,使得他們的發(fā)言更周密、更精彩.
適當安排一些“寫”的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思維,通過理順思路,使答案更加清晰準確.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習,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解題能力.
案例3(蘇教版必修2“直線與方程”)過點M(2,4)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分別交x軸、y軸的正半軸于點A、B,若四邊形OAMB的面積被直線AB平分,求直線AB的方程.
由S△AOB=S△AMB?ab=AB·d?ab=b+2a.②
所以直線AB的方程為2x+y-4=0或x+2y-5=0.
所以直線AB的方程為k(4k+2)x+k(2k-4)y-(2k-4)(4k+2)=0.
點M到直線AB的距離為:
則BM的方程
所以AB的方程為x+2y-5=0.
這位同學的解法有無疏漏?
前面的解法只考慮了過點M的兩條直線的斜率存在時的情況,漏掉了斜率不存在的情況.當過點M的兩條直線中有一條斜率不存在時,易得直線AB的方程2x+y-4=0.所以直線AB的方程為2x+y-4=0或x+ 2y-5=0.
很好!請同學們想想還有別的解法嗎?
由S△AOB=S△AMB?點O到直線AB的距離等于點M到直線AB的距離?直線AB過OM的中?b+2a=ab.②
所以直線AB的方程為2x+y-4=0或x+2y-5=0.
正確計算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時必須具備和掌握的一項基本功,如果計算能力不過關,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效果和成績,不僅對現(xiàn)在的學習不利,而且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學習發(fā)展.所以我們不能光講方法,直接給答案代替學生的計算,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要留點時間給學生真正地解答出一些題目.
“靜”是一種高度,“靜”是一種境界,讓數(shù)學教學逐漸走向理性,走向真實;“靜”是一種能力,讓數(shù)學教學逐漸走向脫俗,走向卓越.靜如山之靜默,靜如水之潺溪,靜是“春雨驚出清谷天”,靜是“于無聲處聽驚雷”.靜的數(shù)學課堂深深扎根于科學和藝術的廣袤大地,是最樸實而又高效的.“寧靜方能致遠”,數(shù)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數(shù)學教學的“靜”界,讓數(shù)學教學更純潔,更美好!
“靜能生慧”,在“安靜”中方能追求“個性化”的思考.把學生從傳統(tǒng)課堂的“認知體”提升到“生命體”的高度,引導他們在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中放飛智慧、激活思維、彰顯特長,構建個體的成功、成長.“安靜”無疑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催化劑”.
這樣的數(shù)學課,真好!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