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豪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的發(fā)展,教育也朝著它所要遵循的規(guī)律繼續(xù)前進著。學生評價是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學生評價存在著各種違背其最初理念的現象,如學生評價的發(fā)展與教育的本真相悖、評價的結果沒有被科學地解釋、評價中存在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的傾向、評價的片面化在實踐中依舊存在等。筆者在此基礎上對其產生的一系列原因進行探討,主要包括學生評價理念在實踐中被扭曲、受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以及教育體制模式固有的弊端,進而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建議和措施,如:遵循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生評價觀;注重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雙重評價,促進學生評價的生態(tài)化;善于傾聽多種聲音,促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人性化的評價思想等,以此來解決學生評價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學生評價 ? ?問題 ? ?原因 ? ?對策
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的發(fā)展,教育也在朝著它所要遵循的規(guī)律繼續(xù)前進著。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下,我國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學生評價的理念和其具體實施被教育者們、家長們以及學生們所曲解。這既違背了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也同樣與學生評價的本質和原有價值相背離,甚至給學生帶來了無盡的傷痛。既然學生評價的發(fā)展偏離了其應有的道路,不利于教育價值的實現,甚至對學生產生了消極作用,那么這樣的學生評價難道說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嗎?這樣的學生評價難道還要在我國教育的發(fā)展中長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而本文就是圍繞學生評價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進而探尋其畸形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學生評價發(fā)展中的問題而采取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從而使學生評價的發(fā)展按照其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來實現其對教育的貢獻,這也是學生評價的應有之義。
一、當前我國學生評價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一)學生評價的發(fā)展與教育的本真相悖
學生評價的發(fā)展,是歷史演變的產物,隨著時代的不同,其應有的含義也不盡相同。這是學生評價發(fā)展的鮮明歷史性特征,也是不同于其他的特色之所在。學生評價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進行正確地自我定位,激勵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道路上前進,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而如今學生評價的發(fā)展,出現了一種超乎尋常的現象,偏離了其所要發(fā)展的道路,這不僅讓我們深深的反思,也同樣讓我們感到十分的無奈和痛心。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瀾教授曾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边@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之所在。簡言之,教育的本真就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但是,就如今的教育發(fā)展現狀和學生評價的發(fā)展事實來看,學生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滿足和促進教育及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了。因此,這是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十分現實和極其棘手的問題。
(二)學生評價的結果沒有被科學地解釋
對學生評價結果的合理解讀和科學闡釋是使學生評價達到應有目的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F如今大多數的學生評價結果都是把考試的分數作為最終的解釋,將考試的分數作為鑒別學生的優(yōu)、良、中、差的唯一標準。學生評價就是這樣簡單地被曲解,甚至進一步可以說學生評價在一步步被教育者們、家長們無情地踐踏和侮辱。對學生評價結果的科學解釋,包括科學解釋學生的考試分數、全面評價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關注評價結果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等各個方面。試想,學生評價的結果沒有得以合理而科學的解釋,那么學生評價怎么能夠起到激勵、引導、鼓勵學生的巨大作用呢?怎么能夠使學生評價的發(fā)展按照其既定的方向前進呢?怎么能夠彰顯教育本身的價值何在呢?又怎么能夠通過學生評價來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呢?很明顯,對學生評價的合理解讀和科學闡釋對于學生本人和教育的價值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三)學生評價存在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的傾向
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強調避免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要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這既是對以往學生評價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彌補,也是推動學生評價發(fā)展的一大轉折之處。那么,究竟什么是評價呢?美國學者格隆朗德(N.E.Gronlund)對評價做了簡單地闡明:“評價=測量(量的描述)或非測量(質的描述)+價值判斷?!焙苊黠@,在這里評價可以分為測量(量的描述)或非測量(質的描述)的事實評價和價值判斷。簡單來說,是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統(tǒng)一體。學生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就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嗎?既然如此,過度重視對學生結果的評價,是學生評價的一大弊端,也同樣是對學生評價進行錯誤地解讀。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結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學生評價從其系統(tǒng)性、整體性來全面把握,不僅僅只是重視結果評價的一個簡單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把握學生評價的實質和精髓。
(四)學生評價的片面化現象在實踐中依舊存在
片面化是指沒有從整體上對一個事物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把握和理解,而是摘取這一事物中的零星瑣碎的片段來錯誤地解釋和說明這一事物。在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評價愈來愈呈現出片面化的傾向。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學生評價目標的簡單化,學生評價目標成了純粹以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來劃分學生的等級。學生評價是整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我國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全面健康地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學生評價方面,也應該依據教育發(fā)展的目標,對學生評價進行目標上的限定。其次是學生評價功能的嚴重缺失。臺灣學者把學生評價的功能闡述為以下五種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使教師了解教學的得失;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從學生評價的目的來看,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既是學生評價的精髓之處,也是學生評價過程中的應有之義。但是,如今的學生評價淡化了激勵、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反而發(fā)展成了過分追求形式意義上的學生競爭的局面。再者,學生評價模式的僵硬化。學生評價的模式應該以時間、條件和地點等的不同而改變,但是現如今的學生評價發(fā)展成為一種模式意義上的狀態(tài),不論什么課程的評價,只按照統(tǒng)一的教育教學評價模式,導致了僵硬化、模式化嚴重的弊端。以上可以看到在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評價的片面化傾向達到了何種嚴峻的地步。
二、揭示學生評價存在不合理現象的原因
在學生評價中存在著各種不合理的現象,這些弊端的萌芽、產生和發(fā)展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探求學生評價存在的不合理現象的原因,不僅對于學生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教育體制的完善也同樣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一)學生評價理念在實踐中被扭曲
一個人的內在思想決定著其外在的行為,其外在的一系列行為反映著內在思想。學生評價的外在表現,同樣也是學生評價理念的外部反映。學生評價理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扭曲現象表現在方方面面,如學者何毅指出:“在功利主義的學生評價觀念下,學校教育方面過分關注的是人的物質層次的發(fā)展,嚴重偏向于實用知識和技術的傳授,忽視人與人的精神性發(fā)展?!边@種學生評價觀念很明顯是一種急功近利型的錯誤的學生評價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必然會使學生評價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這也是學生評價領域中所不能容忍的極端現象。工具性的學生評價理念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蔓延,這是一種采用“一刀切”的學生評價理念,把學生評價看作純屬于量化的考核和評價。把學生評價作為一種工具,用量化的手段來掩蓋或者取代學生整體意義上的價值評價,這顯然是一種簡單機械的學生評價理念。在這種學生評價理念的支配下,學生評價必然走向機械、死板教條的道路。因此,學生評價理念的扭曲和誤解是造成學生評價弊端的思想根源。
(二)受歷史文化和外來思想的影響
歷史性是教育發(fā)展的一大特征,也同樣是學生評價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首先,受歷史文化傳統(tǒng)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的影響,在當時科學技術十分不先進的條件下,采用“唯分數論”的學生評價的傾向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但是,教育評價發(fā)展到現代社會,外在的學生評價工具足以能夠滿足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為什么還會出現“唯分數論”的極端現象呢?究其思想根源,還是擺脫不了傳統(tǒng)歷史思想文化的影響。其次,我國教育的發(fā)展落后于世界教育的先進潮流,因此,外來思想的傳播和滲透,尤其是各種具有優(yōu)越性測量表的引進,加重了學生評價過程中的量化因子。本來學生評價中就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量化傾向,再加之外來思想的傳播,更是推動了這種趨勢的發(fā)展。
(三)教育體制模式固有的弊端所致
學生評價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出現的弊病也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弊病,因此學生評價的弊端可以追溯到教育體制模式上來。就目前的整個教育體制來看,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是不容置疑的,也同樣是教育體制發(fā)展過程中在所難免的。近些年教育界、社會界一直關注頗多的中、高考制度改革的問題,一方面是教育體制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社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人才的選拔和甄別中,除了量化的分數考核之外,就沒有別的考核方式了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存在更加合理的、理想化的學生評價模式,為什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得不到貫徹和進一步地落實呢?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和為之心痛。其次,雖然說素質教育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被一直推崇和提倡,但是應試教育依然存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說,教育體制模式只是教育發(fā)展中的一種形式,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會出現不同的教育體制模式。但是,每個時代的教育體制模式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超越的歷史局限性。教育模式的弊病僅僅是造成學生評價出現畸形的一個因素,因而不能過多地去責備教育體制模式給學生評價帶來的弊病。
三、使學生評價走向科學合理道路的建議和對策
(一)遵循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生評價觀
事物的發(fā)展總是遵循其應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是事物本身的價值體現和歸宿所在。同樣,學生評價的發(fā)展,也應該尊重教育和學生評價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毫無疑問要堅持和追求的。學生評價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進行學生評價的過程中,突破以往學生評價中的弊病,全面把握學生評價的內容、步驟、方法、特征等。正確的學生評價標準對于學生評價的效果將會產生深遠的意義和影響?,F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內普遍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那么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出路在哪里呢?學者胡鋒吉和季旭峰指出:“可持續(xù)的學生評價并不是一種新型的學生評價制度,而是指在評價中體現出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征?!痹趯W生評價的過程中,要始終牢記評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學生的評價是漸進的、連續(xù)的、不間斷的。因此,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生評價原則,在未來發(fā)展中將會受到青睞。
(二)注重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雙重評價,促進學生評價的生態(tài)化
一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評價是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全面把握學生評價的整個過程,應該包括學生評價的起始階段、學生評價的過程階段、學生評價的終結階段和學生評價的后續(xù)影響階段。在學生評價的過程中,過程評價持續(xù)的時間長、跨度大、分量重,在學生評價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既是不容忽視的,也同樣是需要格外重視的。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熟悉評價的開端,了解評價的內容、程序、方法等,享受整個的評價過程,這是對學生評價進行完整意義上的闡釋。按照科學合理的評價精神對學生進行有條不紊地評價,激發(fā)學生對評價的極大興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的全面發(fā)展,進而朝著學生評價生態(tài)化的方向邁進。
(三)善于傾聽多種聲音,促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具有多樣性,具體可分為:教師、家長、同學、自己等。人,是一個具有復雜思想的動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標準對于同一事物的評價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是不可否認的。著名學者劉志軍和張紅霞老師曾指出:“一個眼中充斥著學生各種缺點和不足的評價者,與一個著力于發(fā)現學生亮點和優(yōu)長的評價者,在評價活動中常常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遵循著不同的評價思路?!边@足以說明: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善于傾聽來自不同層面的聲音,讓不同的聲音匯聚到一個地方,然后進行鑒別、診斷,進而達到科學的學生評價。在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同時,要促進不同評價主體之間的關系融洽,使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盡量達到和諧一致的狀態(tài),這既突出了學生評價的科學性,又彰顯了學生評價的民主性。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人性化的評價思想
21世紀,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世紀,是一個具有高度人性化的世紀,追求個性與自由成為人類的精神寄托和向往。在教育領域內,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新被教育家們所關注,并在此基礎上對以人為本思想進行挖掘和開發(fā)。這充分強調了人的高貴性,賦予了人類極高的地位。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首先要盡可能全方面地去了解學生,這是對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評價的前提條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條件之一。如果對所要評價的學生不了解的話,何談學生評價呢?即使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了評價,那么其最終的評價結果又有什么意義呢?
四、總結
學生評價是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fā)展不僅對于教育的發(fā)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而且還對其自身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因此,積極探討學生評價這一問題,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還具有更加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的生命基礎”之內涵[J].山西教育(教學版),2004(03).
[2]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臺灣師范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評量研究[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31.
[4]何毅.反思當前學生評價的價值取向及其影響[J].現代教育論叢,2011(08).
[5]胡鋒吉,季旭峰.論可持續(xù)的學生評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12).
[6]劉志軍,張紅霞.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現狀、問題與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