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東
(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醫(yī)院感染是住院患者治療期間在醫(yī)院內發(fā)生的感染,及醫(yī)務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發(fā)生的感染[1]。在醫(yī)院內,消化內科是感染因素較多的科室,減少和控制消化內科院內感染率是醫(yī)院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院消化內科院內患者感染情況,我們對2012年至2013年消化內科院內的120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包括感染部位、病理原因和病原菌耐藥等,并提出了有關防治措施。
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2012年至2013年在我院消化內科院內的120名患者。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齡16-82 歲,平均年齡(51.2±10.6)歲,大于60歲75例,占62.5%。住院時間小于30d47例、30-59d67例、大于60d6例。主要原發(fā)病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肝硬化、消化道腫瘤等。
1.2 方法:對在2012年至2013年我院消化內科院內120名患者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內容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感染部位、病理原因、病原菌耐藥等。
1.3 標準:嚴格執(zhí)行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感染者基本情況分析:消化內科發(fā)生院內感染數為120例,感染率為9.1%。小于60歲患者的感染率為3.2%、60-70 歲患者的感染率為9.0%、大于70歲患者的感染率為9.3%。從數據來看,老年患者是易感人群,有較高的感染率。住院時間小于30d47例,患者感染率為18.5%;住院時間30-59d67例,患者感染率為28.7%;住院時間大于60d6例,患者感染率為35.2%。
2.2 原發(fā)疾病與感染情況分析:120例患者中,慢性胃炎11例約為9.2%;十二指腸或胃潰瘍14例約為11.7%;慢性結腸炎6例約為5.0%;消化道出血16例約為13.3%;胰腺炎9例約為7.5%;肝硬化有22例約為18.3%;消化道腫瘤28例約為23.3%;其他14例約為11.7%。
2.3 患者感染部位情況分析:呼吸道感染所導致患者住院的比重較大為64.2%,其次是腸胃所感染。詳細信息見表1。
表1 患者感染部位情況分析表
2.4 病理情況分析:我們從120例患者中分離出78株病原菌。革蘭氏陰性菌所占比例為76.9%,其中以銅綠假單胞菌、肺炎鏈球菌、鮑氏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為主。革蘭氏陽性菌所占比例為9.0%。真菌所占比例為14.1%,以白色念珠菌為主。詳細信息見表2。
表2 患者病理情況分析表
2.5 耐藥性情況分析:由于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引起菌群失調和菌株耐藥性增加。在研究中,發(fā)現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噻肟和頭孢哌酮的耐藥性為100%。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為78.2%。其中我們對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進行了深入分析。詳細信息見表3。
表3 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情況分析表
消化內科是感染因素較多的科室,我們對2012年至2013年我院消化內科的120名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男性患者較多,為60.8%。從數據分析來看,大于70歲患者的感染率為9.3%,住院時間大于60d6例,患者感染率為35.2%。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減退和基礎疾病增多,導致其成為醫(yī)院的易感人群[4]。其次住院時間越長,接觸病原菌的機會越多,導致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住院時間長短和年齡對患者院內產生感染的概率有很大影響。
從原發(fā)病來看,由于腫瘤組織的浸潤、各種放療和化療引起患者免疫力降低,使得消化道腫瘤患者最易產生感染。由于失血及禁食原因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感染率也較高。十二指腸或胃潰瘍、慢性胃炎及慢性結腸炎等,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機體的體抗力,產生消化內科的感染。通過對感染部位的研究,發(fā)現呼吸道感染所導致院內患者感染的比例較大。這與長時間臥床及患者的年齡有關。此外如果患者患有消化道疾病,誤吸上消化道返流物及口、咽部的分泌物從而引起患者肺部感染[5]。
人體自身的微生物態(tài)失衡和機體免疫力降低,導致致病菌在菌群中占優(yōu)勢。醫(yī)療手段的不科學性及抗生素濫用是導致人體微生物態(tài)失衡的重要原因。從120例患者分離出78 株病原菌來看,其中革蘭氏陰性菌占76.9%,前2位分別是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鏈球菌。此外,研究發(fā)現真菌感染的患者主要是老年人,這可能與老年患者機體和抗生素的使用有關,其次由于真菌感染的患者病情比較復雜,藥物的選擇范圍很小,不良反應大,真菌感染治療效果差。
現階段,院內感染率得到了醫(yī)院的重視,并且院內患者的感染率是衡量醫(yī)療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為了控制并減少消化內科院內感染率,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措施:(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醫(yī)生應根據患者感染情況,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不頻繁更換藥物,并且及時停止藥物。(2)加強對醫(yī)護人員的培訓。醫(yī)護人員在工作中要嚴格遵循有關規(guī)定,加強手部消毒,減少交叉感染。(3)對病房加強管理,加強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環(huán)境清潔,空氣流通。(4)改善患者的伙食條件,加強營養(yǎng)物的攝入,提高免疫力。(5)改善醫(yī)護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加強護理,盡量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院內感染率較高且病原菌具有較強的耐藥性,從而引起了人們和院方的廣泛關注。醫(yī)院應根據消化內科感染發(fā)生的特點,對感染的發(fā)生進行有效控制。當感染發(fā)生時,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患者治療和護理,將感染率控制到最低程度。
[1] 周昌貴.消化內科患者感染的臨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4.8(6):93
[2] 張寧.消化內科150例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8):1349-1350
[3] 孫兆雙.消化內科住院患者醫(yī)院感染臨床調查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28(5):240
[4] 程科萍,王少康,孔慶芳等.老年病房醫(yī)院感染分析與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440-3442
[5] 鄧志剛,古麗努爾·沙衣克.消化內科患者感染的臨床分析[J].臨床研究.2013.11(5):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