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蘭 劉 杰 楊 瑛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中醫(yī)醫(yī)院 廣西 寧明 532500)
近年來,中風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該病具有較高致殘率及致死率,是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1]。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中風的治療有效率不斷提高,但是失語、偏癱、情感障礙等中風后遺癥給個人、家庭等帶來沉重的負擔[1]。氣虛血瘀是中風的主要病機,氣虛則無法運血,氣血不通導致脈絡瘀阻,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為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提高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我院對64例中風患者給予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氣虛血瘀型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CT 或MRI檢查確診為中風,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診斷標準[2]。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病例為32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分布為42-81歲,平均年齡為(63.5±4.2)歲。11例有高血壓病史,12例有冠心病史,9例有糖尿病史。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分布為41-80歲,平均年齡為(63.2±4.4)歲。10例有高血壓病史,有糖尿病史及冠心病史患者各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神經內科治療,采用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內壓,運用尼莫地平對患者血壓進行控制,使腦細胞活化。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劑量為30mL/次,1 次/d。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基礎方加減治療。方藥:當歸、地龍、赤芍、川芎各20g,黃芪60g,桃仁、紅花各10g。隨癥加減:體質偏寒患者加熟附子溫經散寒;痰多患者加制天竺黃、半夏化痰;脾胃虛弱患者加黨參、白術;大便秘結患者加郁李仁、火麻仁潤腸通便。針灸:半身不遂患者上肢取肩髃、手三里、曲池、內關、合谷;下肢去委中、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承山、血汗、三陰交、太沖、太溪。言語蹇塞患者頭面部取風府、百會、地倉、太陽、攢竹、下關、人中、啞門、濂泉。每組分頭面部、上肢及下肢取8-10個穴位,各組穴位交替使用,在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左右,每天針灸一次。兩組治療均以4周為一個療程,一療程后對療效進行評價。
1.3 療效判定標準:判定中醫(yī)癥候的標準主要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治愈:積分減少超過95%;顯效:積分減少94%-70%;有效:積分減少69%-30%;無效:積分減少低于30%??傆行Ю龜?shù)=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有效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17.0對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和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進行組間比較的檢驗,P<0.05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一療程后,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治療分別為93.75%及75.0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作為中風及中風后遺癥的主要病因,氣虛血瘀的主要機理為氣虛無法運血,氣不能行故而血不能榮,造成人體脈絡瘀阻;另外,瘀阻過久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耗傷氣血,導致病患出現(xiàn)氣虛血瘀,且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臨床大量實踐證實,只有補氣活血的治療才能有效制止惡性循環(huán)。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黃芪,可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祛瘀通絡;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且不傷血的功效;赤芍、桃仁、紅花、川芎等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地龍可通經活絡。該方配伍特點為大量補氣藥及少量活血藥相配,活血不傷癥,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效[4]。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進行治療,針灸采用頭針及體針結合使用,根據(jù)西醫(yī)解剖學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及中央后回相對應的體表部位進行選穴。作為供應上肢的神經叢,在上肢癱瘓時,可根據(jù)臂叢神經走向進行選穴。下肢癱瘓時,可根據(jù)臀上神經的走向及分布進行選穴,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進行配穴的選擇,達到治療半身不遂的目的。
中藥治療與針灸協(xié)同各有側重,中藥以物質的形態(tài)進入體內,干預體內環(huán)境,進行間接或直接的調節(jié)[5-7]。針灸以刺激的形式,通過調動人體一切積極因素使疾病達到良性轉歸。針藥結合治療可汲取兩種治療方式的優(yōu)勢,效果穩(wěn)定。另外,兩種治療方式的結合不是簡單相加,而是互相補充,采用針刺增強藥物的作用,同時藥物治療又可延長針刺的作用效果,發(fā)揮各治療方式的最佳效果[8-10]。本組研究中,采用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了針藥聯(lián)合治療中風之氣虛血瘀型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中風之氣虛血瘀型效果顯著,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效,針灸可增強神經調節(jié)功能,兩者配合,相輔相成,顯著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1] 何平祥,吳瑞蓮,馬紅平.針灸配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及中風后遺癥62例的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400-401
[2] 張景川.補陽還五湯合并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1(21):103-104
[3] 古麗娜·麥麥提明.補陽還五湯結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恢復期48例[J].新疆中醫(yī)藥,2012,30(02):28-30
[4] 周松晶.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中風后遺癥60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6(6):652-654
[5] 馮曉東,閆秀麗,宋小蕾.口服中藥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中風患者下肢痙攣[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6):265-265
[6] 陳四有,高曉芬.通經接氣刺法配合推拿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2,33(7):891-892
[7] 鄧凱文,賀福元,常小榮.針刺關元等穴配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恢復期偏汗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1(11):62-64
[8] 薛偉新,謝明劍,邱楚雄.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塞34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2):142-144
[9] 王玲,王亞玲.按期分經電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偏癱后遺癥68例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5):38-38
[10] 蔡新倫.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48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1,1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