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佳鑫 蔣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獎勵隨處可見。良好的獎勵方式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有所良好表現(xiàn),還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且健康的成長。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的運用獎勵這種方式,往往就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輕視等不良心理。那么,幼兒園教師在對幼兒的獎勵中應注意哪些呢?筆者通過觀察和分析提出以下建議,以期幫助教師正確運用獎勵,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教師的獎勵對象集中在個體獎勵,即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個別表現(xiàn)好的幼兒進行獎勵。而對于群體獎勵來說,占得比重是比較輕的。針對個體的獎勵只是教師對表現(xiàn)好的幼兒進行獎勵,這樣的獎勵方式會忽略大部分幼兒的需要,打消沒有受到獎勵的幼兒的積極性。群體獎勵就是對集體進行的獎勵,不單單是針對于某個人的獎勵。這種獎勵方式可以使多數(shù)幼兒受到獎勵,有效地避免了沒有受到獎勵的幼兒產(chǎn)生消極的心理,也可以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從觀察中發(fā)現(xiàn),某幼兒園要求教師每天擁抱每一個孩子,這種肢體的行為使得幼兒能深切的體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和喜愛,同時也是肯定幼兒的一種重要方式。而教師對幼兒的肯定是很重要的,每天擁抱每一個孩子這種做法就是教師對每一位孩子的肯定。同時,集體獎勵的方式也兼顧了獎勵的均衡性。所以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獎勵時應該適當增加集體獎勵的方式,保證獎勵的整體性和均衡性。
盡管獎勵應該面向全體,但是由于幼兒的年齡階段以及不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獎勵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特點,針對不同的幼兒應該采用不同的獎勵形式。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在獎勵上應該有所差異,例如,小班的幼由于剛進入幼兒園,他們對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不適應、缺乏安全感,他們渴望接近,需要老師的身體接觸 (擁抱、撫摸),從而得到安全感。大班的幼兒對于獎勵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了,這個時候教師需要更多的豐富獎勵的形式,以吸引幼兒的興趣。當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不同時,教師也應采取不同的獎勵形式。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例子:
大班的一個男孩特別調(diào)皮,老師一般很少獎勵他。有一天,這個幼兒畫了一幅畫讓老師看,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獎勵了這個幼兒一朵小紅花。一天下來,這個幼兒表現(xiàn)一直很好,活動也很積極。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一般在班里總有極個別不受老師關注的學生。但是一旦老師適當?shù)莫剟钏麄?,他們的表現(xiàn)就會特別積極。相反,經(jīng)常受到獎勵的學生可能對此就不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因此,教師在獎勵幼兒時應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幼兒運用不同的獎勵方式效果會更好。
獎勵的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幼兒園教師的獎勵形式卻只是局限于那幾種,例如:畫小紅花、獎勵小貼畫等。幾十年來,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是采用同樣的獎勵形式。一成不變的獎勵形式會使幼兒失去對獎勵的興趣,從而致使獎勵失去了意義。其實獎勵也是一門藝術,我們不能機械式的使用獎勵,在原有的獎勵形式的基礎上,可以創(chuàng)新一下,改變一下,讓獎勵變得有吸引力。幼兒總是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在獎勵時變換一下形式。新穎的獎勵形式可以讓幼兒對獎勵一直保持一種新鮮感,不但避免了幼兒對反復的獎勵形式不再感興趣,同時也提高了獎勵的有效性。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會在游戲活動中采取跟幼兒互動的獎勵形式,如:與幼兒擊掌、與幼兒撞屁股、與幼兒碰碰頭。這些獎勵形式是與傳統(tǒng)獎勵不同的,它不單單是讓幼兒被動的接受獎勵,而是以師幼互動,這種形式可以更好的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
獎勵的時機分為即時獎勵和延時獎勵,針對不同的獎勵情況應選擇不同的獎勵時機。如果應該即時獎勵的用了延時獎勵,應該延時獎勵的卻用了即時獎勵,那么獎勵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用即時獎勵比較多。那是因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當幼兒有良好的表現(xiàn)時,教師必須利用即時獎勵來馬上肯定幼兒的行為,從而使幼兒有效的保持這種行為,并且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而在游戲活動中,則用延時獎勵比較多。因為在幼兒進行活動時,教師一般不會去干預或打斷幼兒。而是在活動結(jié)束后,總結(jié)活動時對幼兒進行獎勵。這樣做可以避免在幼兒興趣正濃厚時將其打斷,同時也保證了游戲活動的連貫性。正因如此,教師一定要正確的把握獎勵的時機,避免不恰當?shù)臅r機影響獎勵的效果。
很多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獎勵似乎不那么有用了。是什么原因致使獎勵失去作用了呢?俗話說“過猶不及”。凡事都有一個度,就好比同一種刺激,如果出現(xiàn)的多了,人們就會對這種刺激習慣,當這個刺激再出現(xiàn)時,人們就不會再有之前的反應。獎勵也是如此,控制不好度的話,幼兒也會習慣,從而對獎勵就沒有太大的反應了。在對幼兒進行獎勵時,教師不能盲目的獎勵,應該有所指向,明確的獎勵,獎勵是一種激勵手段而不是目的。雖說獎勵可以使幼兒提高積極性,增強自信心,但是教師也應該在獎勵的度上有所把握。獎勵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針對性,不要讓幼兒對獎勵失去新鮮感,更不要讓幼兒習慣被獎勵。同時,變換獎勵的形式、把握獎勵的時機也可以控制獎勵“疲軟”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獎勵要適量、適度、適時,才能使其得到預期的效果,提高獎勵的有效性。
獎勵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它總是以它獨特的魅力,促進受教育者自身能力能夠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并且逐漸的完善。教育工作者認為獎勵在教育過程中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措施,但是對于應該怎樣有效的運用獎勵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就是在幼兒園的教育階段,對于身心各方面尚未發(fā)展成熟的幼兒來說,該怎樣利用獎勵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促使幼兒某種良好的行為產(chǎn)生以及重復,更是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