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空兔子
我叫北美洲
——從深空影像的絢麗形態(tài)看深空攝影的魅力
□ 深空兔子
筆者夏天用了兩個月拍攝北美洲和鵜鶘馬賽克影像
當夏季銀河初上,天鵝座露出龐大的身軀,夏季大十字中的北美洲星云也開始展現(xiàn)在攝影愛好者的相機中。北美洲星云(又稱NGC 7000)位于天鵝座,靠近天津四的一個發(fā)射星云,因此找到這個星云的位置不難。這個發(fā)射星云形似北美洲大陸,特別是東南海岸,因而得名。北美洲星云是Hα發(fā)射星云,相機拍攝出來的畫面趨于紅色的,是深空攝影愛好者比較容易拍攝的目標之一,而且有6度的視直徑和6等的視星等,因此是個入門級的拍攝目標。北美洲星云很適合單反、制冷CCD的LRGB模式和窄帶模式拍攝,因此不同的處理方式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效果,下面讓我們看看這個壯麗的天體如何讓人陶醉吧。
圖1 北美洲星云位于天鵝座的位置
圖2 2004年8月4日筆者第一次拍北美洲星云
圖3 改機后拍攝的北美洲星云
圖4 L通道的北美洲星云
圖5 使用Ha濾鏡拍攝的北美洲星云
早在2004年剛接觸天文攝影時,拉上同好去懷柔的云蒙山大門口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張深空天體。當時使用佳能300D+70-200/2.8用赤道儀跟蹤拍攝,時間雖然不長,但北美洲的身影清晰可見,為此高興了好幾天。單反為了符合人眼的習慣,廠商通常對紅外部分進行了截止,但天文攝影為了獲得更多紅外部分的細節(jié),所以不得不將單反改機。
第一次成功拍攝深空天體,使我迷上了天文攝影,從而一發(fā)不可收拾......后來逐步升級使用黑白制冷CCD拍攝,圖4是L通道,也就是純亮度的通道拍攝的北美星云。L通道是最容易拍的一個通道,在量子效率很高的CCD面前,幾秒的曝光就能顯現(xiàn)出北美洲星云身影了,所以找到它不是很困難。
隨著拍攝的逐步深入,選擇使用窄帶濾鏡拍攝是必然的,下面我們再看看用窄帶濾鏡拍攝的效果。
圖6 筆者使用的設備
圖7 H-alpha光譜譜線
圖8 S-II光譜譜線
圖9 O-III光譜譜線
窄帶攝影是將天體發(fā)出的光線在H-alpha、O-III、S-II等濾鏡的過濾下獲取很窄波段的影像,這樣可以反映出天體的成分,很有研究價值。圖5是使用Hα濾鏡,由于Hα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在亮度和反差上都可以細細品味黑白的獨特風味。由于窄帶濾鏡將大多數(shù)光線阻擋在外了,所以比較典型的窄帶影像的星點比L通道要小,影像也很“純”,天體的模樣更加突出。
所謂窄帶是相對于整個肉眼可見光譜而言的,它只有幾個納米的寬度,只允許特定光線進入,因此光線比較“純”,還可以分析出天體的物質成分。通常有7nm、5nm、3nm的窄帶攝影濾鏡,當然越窄的濾鏡所需曝光就越長。
圖10 HOO版的北美洲星云
那么我們再加上其他窄帶通道呢?這張(圖10)添加了O-III濾鏡拍攝的影像并處理成HOO版本,即H-alpha為紅色通道,O-III為綠色和藍色通道,也別有一番風味。因為北美洲O-III成分比較少,因此和單反拍攝相比,顏色差不多,但是可以看到星點的干擾小了許多,北美洲的影像很容易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要說最壯麗的還要屬哈勃色了(圖11),我們都看過哈勃拍攝的照片,感覺很精美。其實我們通過窄帶濾鏡,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天文上常用的窄帶濾鏡有許多,比如H-alpha,O-III,S-II,還有N2、H-beta等等。如果要達到和哈勃類似的效果,我們應該選擇H-alpha,O-III,S-II濾鏡。人眼看到的彩色圖像,可以分解成R、G、B這三種,那么通過按照 S、H、O,來對應R、G、B,用S-II波段替代紅色、用H-alpha波段替代綠色,用O-III波段替代藍色,再加上適當?shù)暮笃谔幚砑记删涂梢垣@得一張和哈勃望遠鏡拍出的類似效果。 所以,這種SHO的窄帶攝影方式,在我們天文攝影中,也叫做哈勃色拍攝,其色彩艷麗、氣勢雄壯,很高大上的感覺。按說哈勃色應該是土豪金+寶石藍,但標準都是由人來制定,每個人的審美和處理能力都不一樣,因此也不必糾結窄帶到底應該處理成什么樣子,國際上很多大師也是都有各自的風格,最近學習了J-P Metsavainio大師的處理方法,就跟油畫一樣也很絢麗。(圖12)
圖11 哈勃色的北美洲星云
圖12 油畫效果的北美洲星云
圖13 “墨西哥灣”
如果拍攝素材好,我們還可以這么玩,把局部單拿出來,圖13中形成北美洲的墨西哥灣那部分是由地球和北美洲星云之間的塵埃物質阻擋而形成的,在藍綠色背景的襯托下,那部分飄渺的塵埃云依然很壯觀。
不僅如此,北美洲星云還有個小伙伴,就是它旁邊的鵜鶘星云,同樣也是和北美洲星云一樣被大家所喜歡的拍攝素材。
在花費了幾個夜晚的拍攝,加上好多個日日夜夜的拼接和處理就有了這張(題圖)比較滿意的成果,這個夏天沒有白費呀。由于拍攝畫幅比較小,每次拍只能拍到這張的一半,右邊那個鵜鶘星云Ha通道還是在滿月下拍攝的,實驗結果很滿意。
以上各種方式只是深空攝影的很小一部分,沒事在家可以處理成其他版本的,效果自己可以掌握,顏色深淺、亮度調節(jié)都能處理成自我感覺良好的風格。如果一年沒啥時間出去拍星,下載一些北美洲的各種素材,也算能練練手,掌握一些處理的手法和程序。
如果沒有擋在我們和天體間的宇宙塵埃,那么北美洲將是一個傾斜的長方形,最右邊還有一個可愛的小毛球(題圖中最右邊像扇子一樣的部分),這種小毛球充斥著整個宇宙,也常常能拍到。有時看著這些影像不由得發(fā)呆,仰望漆黑的夜空,無數(shù)繁星高懸,這里面無數(shù)的粒子通過攝影將它們多變的形態(tài)、豐富的色彩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或許就是深空攝影的魅力所在吧。
(責任編輯 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