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
教育是什么?海德格爾認為,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的確,教育雖然具有永恒性,但教育在時間中流淌,具有未成性,更具有變動性。學生在學習中需要知識,獲得知識的直接途徑就是教師,因此教和學是教師和學生關系的最好體現(xiàn),但是最終是教多一點還是學多一點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是多教多學,還是要少教多學,我想不言而喻,在當今社會當然是提倡少教多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不再是做語言的達人、行動的矮子了。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也十分強調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目標、統(tǒng)一的內容、統(tǒng)一的進度、統(tǒng)一的學期學年。我國的教育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余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實行“滿堂灌”。教師講述多,啟發(fā)少,多元交流更少;講知識多而講規(guī)律少,講學習方法更少;全班統(tǒng)一學習的機會多,全班個人獨立學習的機會少;學生接受學習的機會多,表達學習的機會少;學習水平高的學生參與機會多,水平低的參與機會少。在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沒有把學生當作有獨立人權的社會人來對待,忽視學生的基本權利。教師總是以法定的權威者自居,在人格上凌駕于學生之上,心安理得地強制學生學習,對學生在性格、興趣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發(fā)展傾向總是以種種方法去抵制、防范。我也是從學生時代畢業(yè)走到了現(xiàn)在,在我的學生時代,教師時常會剝奪我們原本可以自娛自樂的活動,如,體育課、勞技課等,特別是到了考試階段,我們的這些課更不會得到滿足,全天總是語數(shù)外三門功課,不斷地給我們“轟炸”,連中午午休累了想要休息一會兒,英語老師還會進來默寫單詞,我們的時間都被老師榨干了,哪有業(yè)余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男同學們喜歡踢足球,也只能是被喊回來的份。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一味地強加給學生,學生永遠是處于被動的接受者。
被動的接受者,老師來上課我們心里可是很不服氣的,但是誰叫他是老師,我們是學生呢?如果去反抗了我們的下場將會是如何呢?輕則批評,重則則是叫家長來教育,這樣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成效會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教育其實更要講究個性,講究自主,而不要把答案都去告訴他,只有通過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才會記得最牢固,別人告訴你的,你過幾天就會忘記了。
新課程倡導我們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引導。教師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內容的呈現(xiàn)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他們發(fā)散式地思考,培養(yǎng)他們樂于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敢于發(fā)表意見、敢于質疑問難的寬松環(huán)境。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哪怕是不成熟的點滴想法,教師都要用積極的語言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創(chuàng)新的火花只有在一個暢所欲言、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通過相互的碰撞,才能迸發(fā)出來。
創(chuàng)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是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合作,并在實踐中論證所得結論,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引導者,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合作者。教學更要注重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去學習了,去思考了,才是最重要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少教才能夠去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你講完了,要讓學生去思考,如果不思考,不就是死讀書嗎?這樣的學生將來畢業(yè)了何來的自立可言,更加不會有自主性。將來的社會不會要這樣的人才去為祖國出力,祖國將需要更多自主自立、能夠探究問題的人才。
“先學后教”體現(xiàn)了“以學定教”“以學論教”的思想,將教學活動的起點從教師和教材轉向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教什么”和“怎么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的學習決定的。學生先學,教師可以清楚、冷靜地看到學生學習的情況,并適時地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調整與選擇,這樣就使“教”的工作與“學”的活動構成了有機的“教學關系”,更有針對性,更切合學生的需要,只有學會了自己學習,將來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也能夠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習得更多知識?,F(xiàn)在,我的角色有了轉變,我從學生變成了一名幼兒教師,我要響應課改的需求,提倡學生自主,要有必要的常規(guī),但是在活動中有新東西可以讓學生自己看看怎么玩,或者大家一起交流,讓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他們想出來的結果有時會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因為事情是他們自己做成的,滿足了他們的成就感,促進了他們對自己動手做事情、發(fā)現(xiàn)問題的信心,每個有信心的人才能夠更好地做成一件事情。
總的來說,人有太多的約束不好,學生也是如此,教育者其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探索,不要認為他們都不會,總是手把手地教,他們將會變得更加有依賴性。我們應該尊重學生,使他們有興趣、有自信,促進他們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