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乙,陳丙梁
(郁南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云浮527125)
十二指腸潰瘍是我國人群中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作為消化性潰瘍中的常見類型,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及胃黏膜保護劑的應用,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病率開始呈下降趨勢[1],典型臨床表現(xiàn)有上腹痛及上腹不適等,絕大部分人可出現(xiàn)各種消化不良的癥狀,但是亦可也無任何癥狀,直至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出血、穿孔等。常見的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主要有上腹痛、噯氣、反酸、上腹脹、胸骨后燒灼感、惡心、嘔吐、納差等。筆者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使用奧美拉唑膠囊結(jié)合中藥內(nèi)服進行治療,療效頗佳??偨Y(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均為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門診就診患者,符合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修訂的《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建議(2008,黃山)》[2]診斷標準。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 21~32歲,平均(26.31±4.32)歲,病程0.5~3.5年,平均(1.83±1.27)年。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20~31歲,平均(23.52±3.68)歲,病程0.5~3年,平均(1.69±1.13)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要點[2]: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伴反酸者(初步診斷);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現(xiàn)癥者(基本診斷);胃鏡發(fā)現(xiàn)消化性潰瘍病灶(兼查HP,方法如尿素酶實驗或尿素呼氣實驗),或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檢查見胃或十二指腸有龕影或球部變形者(確定診斷)。中醫(yī)肝胃不和證診斷要點[3]:胃脘脹痛,竄及兩脅;善太息,性急易怒,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噯氣頻繁;嘈雜泛酸;口苦;胸悶食少;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西藥給予奧美拉唑膠囊10 mg/d(長春北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58);中藥以疏肝健脾為組方原則,藥由柴胡10 g,黨參 10 g,茯苓 10 g,白術 15 g,枳殼 10 g,陳皮15 g,白芍20 g,延胡索10 g,刺猬皮10 g,白及10 g,瓦楞子30 g組成。脾胃氣虛者加焦山楂、麥芽各15 g,炒神曲20 g,木香10 g,砂仁5 g;濕熱中阻者加黃連6 g,黃芩15 g,佩蘭10 g;脾胃虛寒者加蓽茇10 g,高良姜10 g,桂枝10 g,白芍20 g;胃絡瘀血者加蒲黃炭10 g,三七粉3 g;肝郁明顯者加香附10 g,佛手10 g,香櫞10 g;胃陰虧虛者加天花粉15 g,沙參15 g,生地黃15 g;肝胃郁熱者加黃連6 g,北沙參15 g,吳茱萸5 g。200 mL/次,早晚餐后1 h服用,連續(xù)治療4周。對照組:僅予奧美拉唑10 mg/d(長春北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58),晨起溫開水送服,療程同治療組。
1.4 單項癥狀療效標準 主要癥狀包括上腹痛,噯氣、反酸、上腹脹、胸骨后燒灼感。其中0級:無癥狀,記0分;Ⅰ級: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記1分;Ⅱ級:癥狀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記2分;Ⅲ級:癥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難以堅持工作,記3分[4]。
1.5 總體證候療效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70%;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療效指數(shù)≥3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 <30%[5-6]。
1.6 胃鏡下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X線鋇餐檢查和龕影消失,胃鏡檢查潰瘍愈合,進入瘢痕期;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X線鋇餐檢查和龕影縮小1/2以上,胃鏡檢查潰瘍縮小1/2以上;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或減輕,X線鋇餐檢查所見和(或)胃鏡檢查結(jié)果示龕影、潰瘍無明顯好轉(zhuǎn)變化,甚至增大。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總體療效評價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
2.1 2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比較 見表1。
表12 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比較,n=30)分
表12 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比較,n=30)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2 2組臨床療效結(jié)果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結(jié)果比較(n=35) 例
2.3 2組胃鏡下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2 組胃鏡下臨床療效比較(n=35) 例(%)
2.4 不良反應 2組治療期間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異常改變。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以虛、寒、瘀、滯為病機特點,肝胃不和為本病的常見證候[8-9]。多數(shù)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總結(jié)出肝胃不和是中醫(yī)胃痛病的根本病機[10-11]。筆者認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臨床主要表現(xiàn)除上腹痛外,還有噯氣、反酸、上腹脹、胸骨后燒灼感、惡心、嘔吐、納差等,為脾胃氣虛,肝氣犯胃所致,證屬肝胃不和,貫穿到整個十二指腸潰瘍的始終,是本病的主要證候。本研究依據(jù)病機及其臨床表現(xiàn),以益氣健脾、柔達肝氣為基礎,治以疏肝健脾為法,并隨癥加減應用藥物,基礎方主要由逍遙散加減而成,逍遙散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主要起到益氣健脾的作用,而柴胡、白芍、延胡索則起到調(diào)達肝氣、柔肝止痛的功效,全方為歷代醫(yī)家常用疏肝健脾的基礎方。本病除上腹痛外,還有噯氣、反酸、上腹脹、胸骨后燒灼感、惡心等主要臨床癥狀,故結(jié)合本病病機,筆者認為,逍遙散可以使脾胃之氣旺盛,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氣機條達,使本病諸癥趨于好轉(zhuǎn),同時配合抑酸和促進黏膜修復的中藥,則可以更好地促進潰瘍面的愈合。此外,筆者在治療本病時,常配合使用枳實,以助健脾行氣之功,因治本病只知健脾,而不知調(diào)氣,壅塞的氣機不能及時調(diào)理,“不通則痛”,則上腹痛不能愈。中藥根據(jù)其自身辨證論治的特點,合理用藥,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彰顯出中醫(yī)“同病異治”診療優(yōu)勢[12-13]。
本研究提示,中藥配合奧美拉唑?qū)τ诟纳葡鲤つ儯缟细雇?、噯氣、反酸、胸骨后燒灼感、上腹脹等具有?yōu)勢;在改善患者內(nèi)鏡下黏膜形態(tài)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P<0.05)。除了應用常見的抑酸藥物、黏膜修復藥物之外,通過辨證,在疏肝健脾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配方,如兼有脾胃氣虛證患者可加用炒神曲、木香、砂仁等健脾益胃;濕熱中阻者加黃連、黃芩、佩蘭等以清利中焦脾胃濕熱等,強調(diào)了中醫(yī)“以人為本、同病異治”的治療理念[14],及重視三因治宜理論和重視七情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15]。
[1]黃從新.內(nèi)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3-460.
[2]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建議(2008,黃山)[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7):447-450.
[3]張聲生,李乾構(gòu),王垂杰.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醫(yī)雜志,2010,59(10):941-944.
[4]嚴光俊,桂壯,李潔,等.通降胃靈Ⅱ號片對十二指腸潰瘍愈合質(zhì)量的影響和防治復發(fā)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雜志,2013,2(2):86-88.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6]朱培一,張琳,汪紅兵.健脾理氣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綜合征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8):874-877.
[7]王吉耀,廖二元,黃從新,等.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75-477.
[8]唐世穎.和胃安瘍湯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2.
[9]何霞芬,顧勤.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中西醫(yī)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0(5):747-749.
[10]朱初良,謝勝.“黃芪三白湯”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0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1,43(7):30-31.
[11]高峰.溫胃舒聯(lián)合雷貝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8):123-124.
[12]李建生.基于病證結(jié)合模式重視以證統(tǒng)病的診療形式[J].中醫(yī)雜志,2011,52(7):558-561.
[13]哈虹.“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淺議[J].國醫(yī)論壇,2012,27(5):44-45.
[14]宋佰玉,王平,李磊.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消化性潰瘍24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4(2):189.
[15]楊濤,薛海霞.裴正學教授“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理論探析[J].中醫(yī)研究,2011,24(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