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云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從興趣來說,學生都喜歡閱讀,可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則是學生不會也不愿閱讀。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在閱讀教學中找準支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力,讓學生的思維在閱讀中走向深入。
特級教師李旭東先生認為:閱讀力是學習語言、透視文化的學力。具體表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即是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感知、理解體悟的一種學力。閱讀是學生注意、感知、理解、想象、記憶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反映出學生學習過程中觀察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記憶力、思辨力等主要的學習能力,是一種知識吸納與重整的過程。引導學生喜閱讀、會閱讀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反觀我們的閱讀教學和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缺失學生主體的“被閱讀”和缺少“文本主體”的“零閱讀”確實是存在的。學生閱讀熱衷于快餐文化,而對經(jīng)典作品興味索然;被動閱讀、浮光掠影、支離破碎,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之殤。避免“被閱讀”“零閱讀”以及碎片化閱讀,找準閱讀教學的著力點,至關重要。
任何閱讀,都應是建立在對文本的親密接觸以及語言的細細品味上的,我想這也是“語言為本”最初的真意。任何脫離了文本的閱讀都將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以《我的叔叔于勒》 的教學為例,我的閱讀教學主問題是:請根據(jù)文中對菲利普夫婦的描寫,說說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人?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人?圍繞主問題討論后,同學們紛紛展示。
小組展示1:我們認為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蓮囊韵聨讉€方面看出:他們對于勒的態(tài)度轉變都是建立在“錢”的基礎上,在船上見到?jīng)]錢的于勒之后,毫無親情可言,只想躲得遠遠的。
小組展示2:之所以如此,應該和那個社會環(huán)境有關。二姐的婚事也是因為我們家可能會有錢而成功的,所以他們對錢的渴望應該與社會大環(huán)境有關,整個社會都充滿著金錢的氣息。
其他組點評補充:我們也覺得菲利普夫婦愛慕虛榮。例如,一家人衣冠整齊地去海邊棧橋上散步,還有一細節(jié)就是父親故作高雅請我們吃牡蠣。
我追問道:的確,在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們看到了菲利普夫婦令人反感的表現(xiàn),我們可不可以說他們是壞人呢?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的人物形象鮮明,主題比較集中,主人公的“自私冷酷”一讀便知,“金錢至上”稍加分析就可知道。但是如果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留下的印象僅僅是自私冷酷、愛慕虛榮、唯利是圖等共性特征的話,那么學生對于人物的分析欣賞能力就會削弱;如果僅僅是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話,那么,這樣的文本解讀無疑是膚淺的,此時教師進一步追問,學生再次回歸到文本之中,閱讀文本中對他們家拮據(jù)生活的描寫,二姐的婚事等細節(jié)的描述,學生終于讀到了小人物的辛酸,從而加深了對那個社會的認識。
在教學的最后,我進一步追問:小說在刻畫菲利普夫婦形象時,這兩個人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呢?
學生又一次回歸到文本閱讀之中,當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于勒時,從他們的神態(tài)、語言的閱讀比較中,學生發(fā)現(xiàn):母親克拉麗絲表現(xiàn)得更為精明、潑辣、刻薄。如此教學追問,學生學會了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個人物,并更深入地挖掘了文章的主題,閱讀教學防止了人物形象的標簽化,主題的淺表化等現(xiàn)象。
語言的變式訓練在很多教育大家的課堂中時有發(fā)現(xiàn)。在李旭東老師的《生命與和平相愛》 課例中,李老師采用換詞法,將課題寫成“生命與和平相伴”?!跋鄲邸迸c“相伴”的辨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堪稱經(jīng)典。在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變式,換一換、去一去詞語,變換一下文本呈現(xiàn)形式,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熱愛生命》時,就曾嘗試著將這篇文章變換成一首詩,擷取教學的一個片段呈現(xiàn)于此。
師: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根據(jù)學生回答,在屏幕上依次出示:)
他,
戰(zhàn)勝了病痛、饑寒……
直至,
咬死了一只病狼。
絕境中求生,
師:同學們讀一讀,這一讀,形式上更像是一首詩了。老師想給詩歌加個有力的結尾,你會給老師怎樣的建議?
他是如此_______!
(預設:頑強)
《熱愛生命》 一文近萬字,“長文短教”既要處理好面的概括又要做到點的突破,如何使學生能靜心深讀,需要教學機智。我在閱讀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通過形式的變換,將小說變換成詩歌,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培養(yǎng)了學生提取信息、準確表達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也將詩歌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全課,在細品語言、領悟主旨之后,讓學生小試身手,嘗試續(xù)寫完成詩歌。
他
戰(zhàn)勝了病痛、饑寒……
直至,
咬死了一只狼。
絕境中求生,
他是如此頑強!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的抗爭,
這是一曲生命的禮贊!
學生接著嘗試:
生命如此美好,
我們無懼一切挫折,苦難!
熱愛生命,
生命的贊歌將由我們唱響!
教學中,學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將孩子從“語言閱讀”的層次又引向了“文化閱讀”的高度,從而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爭議,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有了爭議就有思維的碰撞,有了碰撞就會產生思辨的火花,閱讀力才會得以升華。仍以《熱愛生命》教學為例,學生在討論“狼的意義”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爭議:
大部分同學認為:“狼”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力量的象征,狼出現(xiàn)的意義主要是起襯托作用。但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
生1:同學們,你們難道不認為“病狼”的意志力也很頑強嗎?它不也是熱愛生命的嗎?
生2:我覺得不僅是人類“熱愛生命”,所有的生命都“熱愛生命”!狼一路上都在掙扎,它極度衰弱,隨時都可能丟掉生命被其它動物吃掉??伤部释钕聛?,從這點看,它也和主人公一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生3:那如果兩條生命都贊美,為何不讓狼和人都活下來呢?
學生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原先備課時我也更多傾向于大部分同學的看法,面對爭論我欣喜于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于是,在學生爭論不下時,我讓同學們再去閱讀人狼搏斗部分,經(jīng)過再次閱讀發(fā)現(xiàn),人與狼的描寫幾乎平均用力,“于是,一幕殘酷的求生悲劇開始了——病人一路爬著,病狼一路跛行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荒原里拖著垂死的軀殼,相互等待著獵取對方的生命”。在閱讀中,學生讀到了作者的用意,這應該是兩個生命的較量,狼的生命也同樣值得尊敬,這不是一個人的史詩,而是生命的禮贊!對于人與狼而言,他們無論是“悲壯地死”,還是“頑強地活”,都是熱愛生命、捍衛(wèi)生命的一種方式!
閱讀力的形成,需要孩子的這種質疑、思辨、碰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做的則是保護、鼓勵、引導,只有這樣,孩子的閱讀力才會有力度。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手段,也是一種生活本領。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力。在教學《熱愛生命》的文末時,我引導學生閱讀辨析人稱上的變化,有同學很快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稱發(fā)生了變化,“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活著的動物,可是很難把它稱做人。它已經(jīng)瞎了,失去了知覺。它就像一條大蟲子在地上蠕動著前進。它用的力氣大半都不起作用,但是它仍一刻也不停地向前扭動,照它這樣,一個小時大概可以爬上二十英尺”。此處為何將人稱作“它”呢?學生在對人稱變化的辨析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
當然,除了特殊的文字,還有特殊的標點、特別的句式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深處的拐杖。于文本的特殊之處,去尋找作品的深層意蘊,這就是閱讀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正是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力。
總之,閱讀力的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只有把學生帶進文本,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持之以恒,將閱讀和生活化通,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力。閱讀教學需要一個支點,而只要找準了這個支點就能撬起學生蘊蓄于生命中的閱讀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