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小學 林 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1—2年級的寫話提出了三條目標:一是強調有興趣、想寫,寫想象、寫認識和感受;二是樂于運用學到的詞語;三是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細細琢磨再琢磨,我的理解是先讓學生對寫話有興趣,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再學會積累語言,然后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寫話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搭扎實了,高樓才能立得穩(wěn)穩(wěn)當當,才能解決一直令學生和教師頭疼的老大難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低年級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僅靠幾節(jié)寫話指導課,是很難有質量地完成低年級的寫話教學任務的。于是我進行嘗試,有了些許感悟。
聽,說,讀,寫,說在第二位,說是寫的基礎,會說才會寫。什么時候是培養(yǎng)說話的契機呢?教材的編寫者是匠心獨運的,教材中每個內容的編排都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口語交際的安排就是畫龍點睛之處??谡Z交際是每個語文園地中的一個內容,有的教師把它看成可有可無,讓學生讀讀題目,當作問答題來對待;有的一句不提直接跳過;有的粗粗說說,然后當成作業(yè)布置:“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痹诮虒W設計時,都是安排一個課時的內容,而到了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幾分鐘就了事。其實口語交際是一個重要內容,既是一個單元的縮影,又是提供學生說話的資源,還是寫話的起步的臺階。教師應利用這一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從說一句話開始,循序漸進,接著說幾句話。同時,要指導學生說規(guī)范的話。如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中口語交際的內容是:“未來的橋是什么樣子的?”這其實是第34課《蘭蘭過橋》的續(xù)曲,學生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了解了潛水橋和塑料橋的樣子和作用,培養(yǎng)了想象能力,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學生為未來的需要設計橋梁時,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設計了時空穿越橋,有的設計了蹺蹺板天橋,有的設計了伸縮型大橋,有一個孩子還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景:20年以后,地球上的人太多了,住不下了,怎么辦呢?不用擔心,我設計了一座太空橋。人們只要走上這座橋,就能很快到達月球……當學生想說時,會說時,離會寫就不遠了。
教師應該遵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寫話的起步階段,適當給他們階梯,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讓他們嘗嘗果子的香甜。而課文中的一些句式訓練就是臺階。教師可以從課文中的范句入手,先讓學生熟讀,有了一定的感知后,讓學生學著說一說,并教會學生認真傾聽,從中挑選一句自己最喜歡的寫下來。接著訓練學生把句子變長,就是教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放進句子中,使句子更具體、生動。如___有____。開始學生只會寫簡單的,“我有書”“小蝌蚪有尾巴”等等,教師引導學生說( )的書,( )的尾巴,AAB型、ABAB型、AABB型等,讓學生進行填空訓練。接著讓學生把詞語帶進句子中,讓學生感受句子變長的妙處。當學生喜歡上長句子后,就喜歡寫長句子。
教師利用文中的句式進行訓練就能為學生寫句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后引導學生把句子寫得有情,有味,那就是教學生用好帶感情色彩的“感嘆號”和“問號”。教師要教會學生讀出感情,悟出不同的標點符號,表示的意思截然不同,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不同。如一年級第二冊第11課《美麗的小路》中的三句話:“美麗的小路不見了”“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老師在句子后面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通過帶夸張的范讀讓學生明白標點符號的妙用,如果在自己寫的句子后面加上這樣的標點符號,就可以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這多好玩??!這時得趁熱打鐵,然后讓學生寫一兩句帶有“感嘆號”和“問號”的句子,再讀讀自己寫的句子。若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他的興趣就更高了。這樣為寫話做了較好的鋪墊,就不用擔心學生寫的句子蒼白、空洞,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這個載體,模仿文中的句式,降低學生寫話的難度,設計寫話練習。這樣既能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又能提高學生寫話的興趣。相當一部分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抵觸寫話,但是,當他們有了興趣,面對寫話就不會皺眉頭,不會覺得無從下手,更不會覺得討厭。因為這時候,學生會覺得寫話挺簡單的,不是那么難。如一年級下冊《畫家鄉(xiāng)》,在學習完這一課,學生基本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構段方式,第一句講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第二句介紹家鄉(xiāng)有什么特別的東西,第三句說在哪里干什么的小孩就是我。教師抓住這個資源,引導學生說說“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那兒有什么不一樣的東西”,這樣的問題能幫助學生說出與眾不同的景物;再引導學生“如果你的家鄉(xiāng)的景物和文中的一樣,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句子”,這樣的引導能幫助學生積累詞句,學以致用,亦是規(guī)范學生語言的好途徑。所以學生的寫話練習本呈上來時,就是異彩紛呈的。有跟文本雷同的:我的家鄉(xiāng)在農村。有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碧綠碧綠的菜地,房前有雞鴨,屋后有翠竹。那個正在喂小雞的小女孩就是我。有令人驚喜的:我的家鄉(xiāng)在城市。我畫的城市那么美,那么大。一座座樓房連接在一起,店鋪一家連著一家。這兒的小吃可多啦,每一種都很好吃。正在店里吃鍋邊的小女孩就是我。
教材中的文本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只要教師有心,就能挖掘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發(fā)掘文本中的空白處,這也是寫話訓練的好材料。如學習一年級下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續(xù)寫故事寫話練習:小灰兔看到小白兔給老山羊送白菜,會說什么;回家后它會怎么做?此時,孩子們有著不同的見解,因此,他們的續(xù)寫也各不相同。有的寫小灰兔仍不改好吃懶做的毛病,吃完了又上老山羊家要;有的寫小灰兔向小白兔學習種白菜的本領,白菜收成了,也送給老山羊。這樣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活學活用,提高了寫話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低年級寫話提出了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受。”可見,低年級“寫話”強調的是讓學生我手寫我話。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生寫話最感苦惱的是“無米之炊”。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級的學生還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所以寫話練習還離不開教師有心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的很多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帶領學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藝術節(jié)來了,教師可帶著學生穿梭于校園各個角落,領略各個社團精彩的展示;運動會開始了,教學生觀察運動員賽前的動作和神態(tài),啦啦隊喊什么怎么喊;最令人期待的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了,教師帶領學生到各個教室參觀,看看教室和平時有什么不一樣,你喜歡哪間教室。這樣有目的有方法的引導,學生在寫話時,必然是有模有樣,有肉有骨頭。雖然還不豐滿,但來日方長,日積月累,學生的羽翼總有一天會長成。
低年級的孩子就愛在老師身邊轉來轉去,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直到心中的秘密掏盡為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契機,鼓勵學生:“把你們說的話寫在本子上,教師就能聽到你們每個想說的話,我還會答復你們呢”。教師不做硬性規(guī)定,學生想寫就寫,不愿意就不寫。這以退為進,故縱欲擒的方法反而讓孩子都想寫。剛開始時“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也可以用畫代替”,學生寫話的興致越來越高,接著要求“學過的字咱們必須記住,不能用拼音,比比誰記得最好”。結果是一茬高過一茬,慢慢地寫話中拼音少了,圖畫也少了。在二年級下冊學了《雷鋒日記》兩則后,學生寫日記的格式就更規(guī)范了。
當然,學生寫話的情緒隨著教師的評價而決定,我們用賞識的尺子去衡量它,它就是唯美的;我們用激勵的尺子去衡量它,它就是前進的。你看,教師手中的評價尺子多幾把,長短不一,最后的結果都能讓學生愛上寫話,寫心中想說的話,方能落實我手寫我話,才能讓童真的語言飛揚在快樂的寫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