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青溪
林霈儀曾經(jīng)是青溪住在多倫多時的鄰居, 上世紀90年代初和老公一起公派來加拿大,又一起留下再沒回去。照今天的話,他們是“丁克一族”,不要孩子,但志同道合,小日子過得挺美滿。移民到加拿大之前,她老公學歷更高,在國內(nèi)發(fā)展更好,但移民后,兩人很快遇到了同一個挑戰(zhàn)——改行。
那時候加拿大社會大轉(zhuǎn)型,她公派來是進修英語的,沒有其他技能,找不到專業(yè)工作。不過她在國內(nèi)時,做過好幾年大學英語教師,雖說發(fā)音不像加國當?shù)厝四敲吹氐?,但英語聽力、口語都不錯,加上心態(tài)調(diào)整快,很快在政府辦的ESL(為母語非英語學生開設(shè)的英語教學課程)學校當上了教師。
她先生就沒這么好運:自我定位太高,總不肯自降身價,又下不了決心改行,結(jié)果就失業(yè)了。他雖也學了十來年英文,卻是典型的“啞巴英語”,不會聽,不會說,只會看,生活起來就遇上了困難。不會說話,自然就難找工作,更不用說他所希望的好工作;沒有工作,就只能呆在家里;呆在家里,難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加上心態(tài)不好,就難免出問題了。
問題就出在霈儀上班的那間英文學校上。跟其它所有類似學校一樣,霈儀那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自各個國家、不同種族,而且華人少,西人多。西人的行為習慣、禮貌禮節(jié),和華人的確有很大差異,即便是異性同事,上班見面擁抱一下,以示友好也是很平常的事,入鄉(xiāng)隨俗,霈儀也習以為常。
有一次霈儀發(fā)燒,因為先生還失業(yè)在家,為了一家生計,她抱病去上班,迷迷糊糊忘了帶教材,那時候連個手機也沒有,借了學校電話打回家,讓先生幫忙送來。
她先生這時已變得很孤僻,每天躲在家里不愿見人,可為了生計著想,終究還是跑了一趟,剛到教室門口,就看見一個中年白人男士笑嘻嘻揚著頭跟自己太太親密交談,并順手在霈儀肩頭拍了兩下。這位先生一向不茍言笑,如今看到這一幕,既羞且惱,妒憤交加,一時間只覺得蒼天何以如此不公,枕邊人何以如此負我,甩下教材,怒沖沖摔門而去。
已經(jīng)比較習慣學校這種氛圍,開始找到工作和生活新節(jié)拍的霈儀,對自己先生這種情緒的變化并沒有馬上理解,自然也沒太在意。等下班回家,卻發(fā)現(xiàn)夫妻間冷戰(zhàn)就這么莫名其妙開始了。霈儀一心想著等先生心平氣和,再好好和他解釋一下,可不解釋還好,越解釋越糟,她先生心平氣和的時候,隨著找工作屢屢碰壁,變得越來越少。到了后來,更變得不愿出門、不愿見人,甚至難得出個門。夫妻之間就更不用說了。每天只要霈儀一進家門,他就開始找各種茬向她發(fā)火,且即便閑著也不肯干家務(wù)。
她先生在國內(nèi),是個看上去踏實本分的人,霈儀年輕時長得清純漂亮,到28、29歲還獨身,霈儀爸媽發(fā)愁女兒嫁不出去,千挑萬選,選了這么個女婿。霈儀婚后很在意維護這個小家庭,夫妻間雖時有爭吵,但每次都以自己退讓妥協(xié)求得相安無事??蛇@段本就不算牢固的情感到了加拿大,竟變得如此弱不禁風。她33歲那年,兩人離婚了,這時他們結(jié)婚剛剛四年,是她先生主動提出的,在他看來,霈儀“背叛、不忠”。
霈儀剛離婚時還算年輕,自身條件也好,本可再找個合適的配偶,可不知為什么,她總也揮不散前夫的影子,這自然給她再嫁帶來許多麻煩。至于她前夫,聽說在極度憂郁的情緒里過了許多年,后來再婚,始終不認為自己哪里錯了。
后來教ESL要上崗證,培訓(xùn)得花一大筆錢,霈儀拿不出,只好改行去打小時工,省吃儉用,最后攢錢開了家小洗衣鋪,自己當了女老板。她待客和氣,樂于助人,人緣和生意都不錯,可大家隱約感到她眼神里一股藏不住的憂郁,直到她去世了,社區(qū)的熟人們都感嘆,覺得她的心傷一輩子也沒被療好,或許上蒼也不忍心看下去,只好早早把她接走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