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第一中心小學 林 芬
自主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活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
美術學科是最賦人性化、個性化的課程之一,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要發(fā)揮美術學科的功能,摒棄陳舊的觀念,用“自主發(fā)展”來指導教育實踐,解放學生,讓學生從繼承學習轉向自主學習,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構建一個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教學新模式。
提到“預習”,可能會想到那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課的事,美術課還需要預習嗎?其實美術課的預習是非常重要的。美術學科與語、數(shù)、英學科相比較,有其特殊的一面,語、數(shù)、英的課一本書就行,可是美術課要準備很多的材料,包括工具、收集信息、實物、圖片等,這些材料是上好課的前提與基礎。指導預習時應從目標入手,以目標指導預習。具體做法是,在每節(jié)課臨近下課前幾分鐘,讓學生看一遍下節(jié)課的內容,預習時首先明白本課的目標,回家后自主準備與本課有關的材料。比如《風車轉啊轉》這一課,如果按傳統(tǒng)的慣例,我們會通知學生帶彩色卡紙和剪刀、雙面膠等,按照我們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做課前準備,學生不知道帶這些工具要做什么,教師要求帶什么就帶什么,他們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道就只有彩色卡紙能做風車嗎?我嘗試以目標指導預習這種方式指導學生上這一課,我在前一節(jié)課臨近下課時,請學生把這一課看一遍,并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要做什么?我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帶什么,而是請學生回家自己準備,只要與風車有關的東西都可以帶來。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以目標指導預習。到上課時我請學生把所帶的材料互相交流、分享,課堂景象讓我大吃一驚,學生帶的絕不僅僅是彩色卡紙,而是帶了各種各樣色彩艷麗的紙,有的我都沒見過,有瓦楞紙、刮畫紙、舊的彩色掛歷紙、畫報紙、包裝紙、透明的花紋紙、鐵絲、可樂瓶,還有兩三個同學帶了U盤,在多媒體上播放。我沒有具體要求學生帶什么,他們卻帶了更多的材料。這一過程學生自主選擇色彩、選擇造型,都是他們喜歡的,認可的,這為后面學習制作風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樣的預習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積極性,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培養(yǎng)了他們收集信息的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怎么學。教師不只是知識的灌輸者,應該是探究學習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跋葘W”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究,嘗試動手,自由創(chuàng)造;“后教”是在“先學”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概括總結,對暴露的問題進行指導,讓學生再探究、再練習,在自主探索中讓學生掌握知識。例如,教學認識三間色時,我采用了游戲的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先學”。每個小組準備六個透明杯子,一桶水。我給每個小組分發(fā)紅、黃、藍三種顏料,請學生利用現(xiàn)成道具“變出”其他顏色,他們把顏料倒來倒去,忙得不亦樂乎,全神貫注地觀察顏色的變化,他們倒出了三種新的顏色:橙、紫、綠。明白了紅+藍是紫色,黃+藍是綠色,紅+黃是橙色。我觀察到他們調的紫色有的偏紅色,有的偏藍色,便及時進行“導”,把問題拋給他們。同學們進行了討論,又動手倒了,最后他們得出結論:兩種顏色量要倒一樣多調合才行。最后他們把自己調的顏色拍成藝術照,學生認為這是最美的照片,因為這是他們親手調出來的。他們在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中牢牢掌握了知識。上完這節(jié)課,還有的學生不愿離開美術室。試想,這節(jié)課如果教師機械地指著色輪表告訴學生什么是三間色,怎么調三間色,他們上課的積極性就不會這么高,可能會聽得一頭霧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教師在備課時要透徹地了解教材,活用教材,善于結合學生的實際,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沖突,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互相交流、互相探索,形成動態(tài)的課堂。教材中有寫生畫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涉及到水彩、水粉的應用,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作為探究的切入點,上課時出示一張作業(yè),是用色彩漸變畫成的樹,背景是藍天白云。可是這么美的作業(yè)上滴了一滴墨水,我請同學們一起想辦法,怎樣補救這張畫。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吸引過來,有的說用白水粉涂在黑點上讓它變成一朵云,有的說用水彩畫云朵,我請各小組在白紙上滴上墨水,用水彩、水粉分別嘗試涂涂。在涂涂試試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只有用比較濃的水粉顏料可以將墨跡蓋掉,從而明白水粉與水彩顏料的特性:水彩比較透明,覆蓋力弱,水粉覆蓋力較強。這個切入點很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究,學到知識又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他們都具有個別的、潛在價值的思維個性,都存在著經(jīng)過自主努力達到掌握的學習潛能,在今天的學習生活中蘊藏著日后走向發(fā)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教師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轉變生硬的、單一的、片面的評價方式,堅持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靈活應用評價機制,讓評價為學生發(fā)展服務。
1.既重視目標,也關注過程。
傳統(tǒng)的評價重視達到的教學目標,而對學習活動過程較少關注,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信息時代,知識也被視為一個過程,只有關注學習過程,才會發(fā)現(xiàn)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我在上《奔跑的動物》一課時,大家都在畫奔跑的動物,有一個學生卻用橡皮泥捏了一匹奔跑的馬,惟妙惟肖,我夸他做得真好,他非常高興,又捏了好幾個小動物,教師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去保護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如果批評他為什么不畫,或把他的馬扔了,他一定會很傷心,也許一個未來的雕塑家就毀在教師手里。課堂要開放,學習過程讓學生自主,讓他們自由選擇方法、選擇內容,不要太多的限制,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展現(xiàn)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
2.既重視能力,也關注情感
新課程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評價的范圍,這其中包含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每個人對繪畫的感受、選擇、表現(xiàn)都與情感有關。例如有個學生畫綠色的太陽,他說天氣很炎熱,希望太陽是綠色的,給大地帶來陰涼,他的色彩選擇就是他內心情感的外露。學生選擇色彩更有隨意性、主觀性。教學過程,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自主選擇,大膽表現(xiàn)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