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富
(阜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程文炳(1834——1910),字從周,晚清安徽阜陽人,清末著名的軍事人物。他一生戎馬生涯,先后參加鎮(zhèn)壓捻軍起義、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及抗擊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程文炳憑借卓著戰(zhàn)功,屢受晚清重臣袁甲三、曾國藩、李鴻章、彭玉麟等保舉推薦,先后出任九江鎮(zhèn)總兵、湖北提督、福建陸路提督、長江水師提督等職,深得朝廷信賴和重用,是晚清政府倚畀的國之干城。光緒二十七年(1901)四月,清政府頒布上諭,“調(diào)福建陸路提督程文炳為長江水師提督。長江水師提督黃少春為福建陸路提督?!苯?jīng)過一段時間準備,程文炳“于七月初十日行抵太平府(今安徽當涂縣)”,正式上任長江水師提督,直到宣統(tǒng)二年(1910)十月“卒于任所”,前后達10年之久。程文炳在擔任長江水師提督期間,勵精圖治,精心治理,為清末長江水師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水師是有清一代重要的軍制之一。據(jù)《清史稿》記載,清朝水師有內(nèi)河、外海之分,“初,沿海各省水師,僅為防守海口、緝捕海盜之用,轄境雖在海疆,官制同于內(nèi)地?!盵1]到了順治八年,“始于沿江沿海各省,循明代舊制,設提督、總兵、副將、游擊以下各武員,如陸營之制。”[1]整個有清一代,其水師遍及全國沿海沿江地區(qū),“凡直省舊額船數(shù)分防之制,分列于篇:曰東三省,曰直隸,曰山東,曰江南,附太湖湖標、漕標各水師,曰浙江,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湖南,曰湖北,曰安徽,曰長江水師?!盵1]其中長江水師是晚清政府苦心經(jīng)營、統(tǒng)治長江沿線的重要軍事力量之一。
相比其他水師,長江水師成立相對較晚,它是同治七年(1868)新建立的經(jīng)制水師,是從湘軍水師改建起來的,可以說是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nóng)民運動的產(chǎn)物。早在咸豐元年(1851),清政府以長江轄境綿長,難以防范,曾命令沿線各省在籍官員張亮基等人組織團練,購置船砲,擇要駐守。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發(fā)展到長江流域,清政府大為恐慌,急忙從廣東外海水師調(diào)集拖罟戰(zhàn)船,及快蟹、大扒等船百余艘,統(tǒng)以大員,由海道駛赴江寧,助剿太平軍。同年,安徽巡撫江忠源上書清廷,疏請廣制戰(zhàn)船,以靖江面。咸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占領安慶的時候,清廷下諭曾國藩咨詢籌設長江防守事宜。其實,早在湘軍水師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便萌生了將湘軍水師改為長江水師的想法,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加強長江沿線防守力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安置戰(zhàn)后數(shù)量眾多的湘軍。于是,曾國藩復奏清廷,以為長江江防局面宏遠,事理重大,而湘軍水師船只至千余號,炮為至二、三千尊,逐年積累,成此巨觀,將來戰(zhàn)事定后,利器不宜浪拋,勁旅不宜裁撤,應專設長江水師提督一員,添設額缺若干,安插此項水師,以壯江防,而絕中外窺伺。因此奏請將團練式的湘軍水師改建為經(jīng)制綠營式長江水師。清政府也考慮到要維護長江一帶的穩(wěn)定和安置湘軍立功水勇,便批準了曾國藩的建議,以湘軍水師改建為經(jīng)制的長江水師。
建立之初的長江水師擁有舊式木質(zhì)戰(zhàn)船七百七十四只,兵一萬二千余名,設長江水師提督一員統(tǒng)領全軍。長江水師提督府設在長江下游安徽太平府,在湖南岳州設行署,水師提督兼受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節(jié)制,半年駐太平府,半年駐長江上游的岳州。提督之下,分別在岳州、漢陽、湖口、瓜州四地各設總兵一員,分轄各營。長江水師上起岳州、荊州,下至崇明、海門,經(jīng)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沿江流域,共設水師二十四營。其中副將營六營:即荊州營、田家鎮(zhèn)營、安慶營、提督中軍中營、江陰營、綏海營。參將營七營:即沅江營、簰州營、吳城營、饒州營、大通營、裕溪口營、金陵草鞋峽營。游擊營十一營:即陸溪口營、漢陽總兵中軍中營、岳州總兵中軍中營、巴河營、湖口總兵中軍中營、華陽鎮(zhèn)營、蕪湖營、瓜州總兵中軍中營、孟河口營、三江口營、綏通營。長江水師職責主要是維護長江沿岸的穩(wěn)定,長期擔負著長江沿線捕盜、緝私、守卡、御侮等重要任務。
1901年,程文炳走馬上任長江水師提督。當時清政府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長江流域各地革命黨活動頻繁,加之清政府財政經(jīng)費緊張,沿襲湘軍舊制的長江水師內(nèi)部整體狀況不容樂觀,軍紀敗壞,軍備廢弛,裝備落后,將士思想頑固。程文炳目睹長江水師弊端重重,認為“非大加改革”,“不足以固門戶”,決心要對長江水師進行整治。他認為長江水師的職責不只是“抵江面警察之用,保汛地之治安”,而應該發(fā)揮真正的國家軍隊的作用。因此,他上奏清政府,提出了“編制大枝,艦隊設立,要塞炮臺,相輔相依”的改革措施。程文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長江水師進行改革和建設:
1.更新裝備,充實兵力。長江水師在改制之后,其官兵人數(shù)變化不大,武器裝備長期沒有更新,木質(zhì)師船伴隨其始終,兵士使用的主要是前裝洋槍炮、舊式鳥槍以及刀矛等冷兵器。程文炳到任后,目睹長江水師船械破舊不堪,舊有船只,形式笨重,阻風滯水,不能夠迅赴事機。經(jīng)歷近代多次反侵略戰(zhàn)爭的程文炳深感武器裝備的重要,認為“有精練之兵而無精練之械,與無兵同?!睘榱顺鋵嶉L江水師的裝備,他多次同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商量,更新長江水師裝備,士兵改用新式快槍。同時調(diào)兩百只師船,編為游擊以備策應。針對部分船艦上的舊炮射程太短不能遠擊的狀況,程文炳積極與沿江各省督撫商量,籌集資金購買新式快炮進行調(diào)換。1906年10月11日《申報》報道,“茲程軍門(即程文炳——筆者注)又咨江督略謂:三標十四營更換后鏜槍炮,業(yè)經(jīng)貴部堂允定,計更換炮位七十尊,七米里快槍三千二百二十八桿,即請飭局照發(fā)。所有炮車,配帶子盒以及各零件,并請飭局配齊,每年需用炮費及子彈等項,應請查照定章,盡數(shù)發(fā)給。”[2]3
除了裝備,程文炳發(fā)現(xiàn)水師各營將士數(shù)量缺額很多,亟待增補。長江水師組建之初,其營制是依取綠營的規(guī)模,即仍守湘軍水師舊制。水師內(nèi)部建制分哨立營,以副將、參將、游擊擔任營官,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等擔任哨官。其營制分為副將、參將、游擊三級:副將營設督陣大舢板船一號,兵二十名;長龍二號,每船兵二十五名;舢板船四十號,每船兵十四名。全營共戰(zhàn)船四十三號,兵六百三十名,哨官四十三員。參將營設督陣舢板船一號,兵二十名;長龍二號,每船兵二十五名;舢板船三十號,每船兵十四名。全營共戰(zhàn)船三十三號,兵四百九十名,哨官三十三員。游擊營設督陣舢板船一號,兵二十名;長龍二號,每船兵二十五名;舢板船二十號,每船兵十四名。全營共戰(zhàn)船二十三號,兵三百五十名,哨官二十三名。然而實際情況相差很大,各營多不滿額。1901年9月27日,程文炳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合詞奏為《長江水師蕪湖營右哨都司各缺遴員請補折》,請求清政府補充蕪湖營右哨都司各缺。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一日,他又與時兩江總督魏光濤共同上奏,請求政府補充長江水師江陰營守備各缺,“計請升補守備各缺王明華等四員”。同年10月23日,程文炳再次會同兩江總督魏光濤上奏清廷,請求補充長江水師提中等營都司各缺,奏折寫道“惟是水師防務緊要,員缺未便久懸”,“今于未經(jīng)俸滿守備各員內(nèi)詳加遴選,查有金陵營前哨守備周云亭等,均人材出眾,干練精明。擬請變通升補,俾免各缺久曠。”[3]123隨后,程文炳又多次會同沿江各省督撫上奏,請求清政府補充長江水師其他各營所缺將士。經(jīng)過程文炳的一番努力,長江水師裝備得以更新,兵力得以補充,整個水師“軍威始壯”。
2.整頓水師內(nèi)部紀律,加強將士訓練。作為淮軍的一名宿將,程文炳一貫以治軍嚴明而著稱,被清政府贊譽為“忠勇性成,治軍廉正”。長江水師組建之初,將士選拔主要以資歷和關系為標準。軍官多為從內(nèi)部選拔原湘軍立功的水勇充任,招募沿江漁民為水兵,高級將官職位基本上被湘淮集團所控制,具備近代軍事知識的新式人才很難進入。因此水師固守原湘軍水師訓練方式和治軍條例,并保留了綠營水師的一些規(guī)章。長江水師實質(zhì)上已經(jīng)成為紀念湘軍水師昔日輝煌和湘軍立功水勇安度余生的地方,其戰(zhàn)斗力始終保持在舊日湘軍水師的水平。同時,水師內(nèi)部紀律松弛,腐敗不堪,戰(zhàn)斗力十分低下。程文炳上任后,大刀闊斧,著力整頓軍紀,懲治腐敗,裁撤冗員,提高水師戰(zhàn)斗力。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十九日,程文炳上奏清政府,認為水師準補大通營前哨守備李文科舉動輕浮,貪鄙不職,亟應撤參,以肅戎政,請求清政府將其“即行革職,以儆效尤”。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月,程文炳奏請清廷,提出“長江水師大通營右哨都司楊毓魁,年邁力衰,以原品休致”。水師炮船哨弁嚴國興平時假沿江上下緝匪之名,每代客商夾帶米鹽,并包攬行店雜貨,當?shù)孛癖娫孤曒d道。程文炳獲知后果斷予以嚴懲。
針對水師內(nèi)部嚴重敗壞的軍紀,程文炳極力進行整飭軍容紀律。首先,程文炳出于水師將士操練的需要,規(guī)定水師營員禁著長服,一律戎裝短服。依據(jù)《申報》1910年3月5日所載,“長江水師久已改練洋操,都守以下各員有督卒操防之責。自應遵章短服戎裝。詎各員陽奉陰違,并特重申禁令,除朝賀慶典,準穿花衣服外,平時無論晉謁官長,接見僚友,均著戎裝短服,身掛佩刀,以期靈捷而壯軍容。”[2]3其次,嚴禁水師將士吸食鴉片。清朝末年,清軍內(nèi)部吸食鴉片現(xiàn)象普遍,嚴重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程文炳擔任長江水師提督后,在水師內(nèi)部嚴禁吸食鴉片,要求吸食鴉片的將士限期戒絕,否則嚴懲不貸?!渡陥蟆?908年9月21日報道,“長江提督程從周軍門查禁各員弁軍士食吸洋煙,尚屬嚴厲。日前又親乘民船至蕪湖、裕溪、大通等營。秘密查察,以絕根株?!盵2]3
除了對水師內(nèi)部軍容軍紀進行整頓以外,程文炳還特別注重水師各營的平時訓練,定期進行會操,提高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程文炳在擔任水師提督期間,重新修訂長江水師巡緝章程,將江南劃分六段,派令各鎮(zhèn)將按段巡防,以杜絕相互推諉。同時制訂長江水師巡緝辦法,擬定分別單雙月,咨請各鎮(zhèn)親歷各營,挨訊查察。程文炳本人每年都定期乘軍艦巡查水師各營,制訂訓練規(guī)章制度,督促水師將士日常操練。當時《申報》曾多次報道程文炳巡查長江沿線各營的情況,如《申報》1905年5月12日報道,“四月初旬,由太郡(今安徽省當涂縣)啟節(jié),溯流而上,察勘沿江各水師操防”。[2]101905年6月10日報道“赴下游江陰、吳淞等處,校閱水師各營防務操演”。[2]9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旬,程文炳再次巡查校閱各營。由太平啟碇,先閱岳州、阮江、陸溪、荊州等四營;次閱漢陽、簰州、田鎮(zhèn)、巴河等四營。順道下駛,按閱湖口、華陽、吳城、饒州、安慶等營;接閱大通、裕溪、蕪湖、中營、金陵各營;再閱瓜州、孟河、江陰、三江等營。按營校閱水陸兩操官兵打靶。水操要求將士水手必須漿舵靈捷,進退有方,并將大炮上子試靶。陸操要求將士講求隊伍整齊,槍技純熟,總期精益求精,臨事把握有方。同時驗看各營炮船軍裝是否光明堅固,以定優(yōu)劣。宣統(tǒng)元年(1909)二月,兩江總督端方在給清廷的奏折中提到,“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因安慶兵變后,沿江一帶,人心動搖,親乘輪赴長江上下游,督飭各該處將弁,認真巡防”。[3]333對此,清政府下旨:“程文炳仍當不時巡緝,以靖地方”。宣統(tǒng)二年(1910),盡管程文炳已經(jīng)77歲高齡,仍然堅持巡閱沿江各營防務,查勘炮臺,指導操練。
3.完善水師內(nèi)部機構(gòu),創(chuàng)設水師學堂,培養(yǎng)水師軍事人材。程文炳在擔任長江水師提督期間,進一步完善和充實長江水師內(nèi)部機構(gòu),使之分工更為合理。為了督察水師各營訓練和日常巡稽情況,程文炳設立長江水師督查營務處,派湖北候補道孫廷林負責籌辦一切事宜。宣統(tǒng)元年(1909),程文炳以江防重要,需專人進行佐理,成立長江水師營務處,派江蘇候補道孫多祺專以負責。同時,為了培養(yǎng)水師人材,程文炳還會同兩江總督周馥擬在水師提督府所在地城外,設立水師學堂,額定學生一百二十名,并通飭所屬五省二十二營,于提標營內(nèi)挑選粗通文義之弁兵,入堂肄業(yè),以備將來派充水師教員之選。后來由于經(jīng)費問題,設立水師學堂一事被清政府擱置了下來。
除了以上各方面建設外,程文炳在長江水師提督任上還對長江航道秩序進行整頓,修訂長江水師巡稽章程,搜捕沿線各類會匪等,為維護清末長江沿線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程文炳在擔任長江水師提督期間盡心盡責,兢兢業(yè)業(yè),受到長江各省督撫的一致好評。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兩江總督魏光濤在給清廷的密呈考語中贊譽程文炳“素嫻韜略,治軍嚴明,周歷長江上下游,調(diào)度有方,緩急可任”。[4]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月十五日,兩江總督周馥在密呈考語中盛贊他“威略著聞,將士用命”。[4]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兩江總督周馥在密呈考語中再次稱贊程文炳“營規(guī)整肅,軍民皆服;精力強健,振作有為”。[4]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兩江總督端方也在密呈考語中說他是“淮軍宿將,威望素浮......
巡緝籌防,地方資其震懾”。[4]宣統(tǒng)二年(1910)十月,程文炳在巡查之際舊病復發(fā),病逝于長江水師提督府。程文炳病逝后,清政府給予極高禮遇,“戰(zhàn)功事績,宣付國史館立傳。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專祠,并予謚壯勤?!盵5]789
[1]趙爾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志110.兵六.水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申報[N]1906-10-11、1910-03-05、1908-09-21、1905-05-12、1905-06-10.
[3]清.程文炳撰 李興武整理.程文炳文集[M]合肥:黃山書社,2010.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朱批奏折(軍務.人事)[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清實錄(第60冊).(附)宣統(tǒng)政紀(卷43)(宣統(tǒng)二年十月)[M]北京:中華書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