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伏梅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句古語,道出了現(xiàn)代教育的真諦?!皩W講”是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學”在前,“講在后”。它不僅關注學生“學什么”,更關注學生“怎樣學”;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課堂上,應該怎樣將“關注”落到實處呢?如果教師能夠做到明確化的方法指導、精細化的交流引領、藝術化的小結點評,便可以讓學生在“學講”這一教學過程中,習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升素養(yǎng)。
一、自主學習,方法指導明確化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已閱讀、思考、質疑、品悟,在與文本“零距離”接觸中揣摩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學講”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學生“講”出來的基礎。沒有有效的“學”,“講”便成了浮云。所以“學”前的指導便顯得尤為重要,“學”法明確,是有效學習的保障。
小學生年齡小,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因而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教師要基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基本學情,依托不同文本的文體特征,給學生明確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自學指導。讓學生一看,就明白學什么,怎樣學,為他們指引好自學的路徑。
如,《少年王冕》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主要寫了少年王冕,他因家境貧寒,離開學堂給人家放牛,但他邊放牛邊讀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萌生了學畫的念頭并刻苦學畫,最終成了一位畫荷花的高手。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王冕孝敬母親、勤奮刻苦的精神的贊美。教學時,可結合課后習題,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自學指導:“默讀課文,結合具體的句子說說王冕是個怎樣的人?閱讀時關注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抓住具體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來談體會。”通過這樣的學題,學生既明確了自己“學”的方向——想想少年王冕是個怎樣的人,也明確了“學”的路徑——結合具體的句子,更明確了“學”的方法——關注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帶著這樣的學法指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編者進行深層對話,也為自己接下來與同學、教師交流積累了談資。
二、自主交流,教師引領精細化
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學習以后,就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交流自己的讀書思考、閱讀收獲,進行思維的交織和碰撞。在有限的時間進行有效的交流,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沒有任何指導的小組交流,通常是各人說各人的,看似熱鬧,但有沒有人聽,不知道,說得對不對,也沒有人關注和評價,交流之后甚至還有人一臉的茫然,不知別人說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么。更可怕的是,有些小組竟會聊到和本節(jié)課學習無關的事,雖是交流,卻毫無收獲。對此,除了訓練好組長,教給組長組織調控的方法外,更要教每一個學生學會交流、傾聽、補充,所以精細化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還以《少年王冕》一課為例,學生在“默讀課文,結合具體的句子說說王冕是個怎樣的人”這一自主閱讀目標的引導下,可以這樣指導學生進入組內交流:“組長安排好發(fā)言的順序,先發(fā)言的學生在小組內讀一讀自己所劃的句子,結合具體的詞語說說自己從中看出了王冕是個怎樣的人,談談想法;其余的學生要注意傾聽,對他的發(fā)言你有什么不同意見或有什么要補充的,隨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針對他的發(fā)言進行提問。小組長做好后進生的指導和最后的總結,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給予表揚,負責記錄的學生做好記錄,做好小組匯報的準備?!?/p>
三、多向匯報,教師點評藝術化
在學生展示自學成果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感受,還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并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及時有效的點評。藝術化的點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揣摩作者的言語表達,也能夠給予學生人文性的關懷和引導。
例如,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這一課中,“指導學生體會數(shù)字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在自然狀態(tài)下,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一個學生找到了這樣一句話:“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痹谶@樣的情況下,教師可順學而導,收效甚好。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努力做到傳道有術,授業(yè)有方,解惑有法,少授些“魚”,多授些“漁”,那么,就會讓課堂教學這門藝術,遠離平淡的完美,走向完美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