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紅
(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設有限公司)
論公路沿線土地開發(fā)對橋涵的影響
沈艷紅
(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設有限公司)
土地開發(fā)改變地形地貌,破壞地表植被,從而改變現(xiàn)有橋涵的技術參數(shù),繼而危及橋涵安全,或致橋涵水毀,或致流域內澇成災。本文提醒開發(fā)項目法人采取預防措施,避免災害。
土地開發(fā)改變地形地貌;危及現(xiàn)有橋涵安全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基礎建設全面鋪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促進了土地功能的綜合開發(fā)。尤其原有公路沿線兩側,城鎮(zhèn)周邊人口密集區(qū)域,各種名目的土地開發(fā)工程遍地開花。土地功能優(yōu)化轉換的趨勢銳不可當。
土地開發(fā)改變了原來的地形地貌,也改變了開發(fā)區(qū)域的水文,原有公路橋涵的技術參數(shù)隨之改變;水土保持的滯后導致河溝淤積,行洪不暢。若想知道這種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后果,必先了解與橋涵技術相關的知識,爾后才能對開發(fā)土地將危及原有橋涵,造成災害的可能性作出科學的、客觀的判斷,進而采取必要措施避災。
建設公路橋涵必須滿足安全排泄小流域洪峰流量的要求。小流域洪峰流量的形成與大中河流流域洪峰流量的形成是不相同的。小流域的洪峰流量比較突出地或靈敏地反映于各單項因素的影響。小橋涵技術計算洪峰流量,一般是從小流域洪峰流量的形成入手,重點分析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2.1暴雨強度
影響暴雨強度的因素主要是地理氣候條件。不同的地理緯度,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同一地理緯度,沿海與內地,平原與山區(qū),氣候明顯不同;不同的氣候分區(qū),氣候也有差別。
2.2暴雨的損失
暴雨的特征對洪峰流量的大小和特征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暴雨并不是影響洪峰流量形成的唯一因素。植被對降水的攔蓄,農田塘壩對徑流的攔截和地表水下滲與蒸發(fā)等因素,均造成暴雨的損失,對洪峰流量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流域的植被與土壤或其他自然條件,可能在相隔很近的兩個流域上截然不同,而造成它們徑流強度的明顯差別。如暴雨落在透水性很強的砂土地面上,往往不會產生水流;而在不透水的石質地面上,則會出現(xiàn)強度很大的水流。
2.3流域的匯流
影響洪峰流量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包括土質、土壤、植被、地形地貌與氣候因素等等;還有人類改造自然尚有挖渠開溝,圍塘筑堰,修田筑埂等措施,也對洪峰流量的形成產生影響。
如果暴雨特征為某一定值,洪峰流量的形成就取決于地面自然地理條件,首先是暴雨在流域地面上的損失??鄢龘p失后的凈雨,在重力作用下發(fā)生流動,形成徑流。徑流集合為匯流。影響匯流運動的因素也很多,如河槽與山坡流程長度、坡度,以及與糙率有關的特征參數(shù)等等。此外,流域面積和形狀等幾何特征,對洪峰流量的形成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我們把雨量與暴雨損失結合起來作為產流條件,其余與匯流有關的流域自然地理因素并為匯流條件,這樣凈雨與流域匯流運動兩個方面就是洪峰流量形成的主要矛盾。對小流域洪峰的形成而言,暴雨損失與洪峰流量此消彼長。
(1)洪峰流量頻度。即同一流域出口達到一定流量的洪水發(fā)生的頻率。
(2)地貌系數(shù)。與地形、主河溝平均坡度和流域面積相關。
(3)徑流厚度。與流域的地理區(qū)位、土壤類別、匯流時間和洪水頻度相關。
(4)被植被或洼地攔蓄和滯留的徑流厚度。與地面特征(指植被類型、植物疏密、林木的郁閉度、耕地類型、泥沼阻塞等)相關。
(5)流域面積。流域的分水線和出口斷面(即橋位或涵位)所包圍的面積,稱為流域面積,或稱集水面積,與流域的開合類型有關。雨水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滲形成地下徑流,剩余的凈雨形成地面徑流,被高地、山嶺分隔而匯集到不同的河流中。分隔水流的高地、山嶺的山脊線,就是相鄰流域的分界線,或稱分水線。地面分水線與地下分水線相重合的流域稱為閉合流域;不相重合的,稱為非閉合流域。流域與出口斷面是一一對應的。
(6)受洪水傳播影響的洪峰流量折減系數(shù)。與流域面積重心至橋位(涵位)的距離、流域的幾何特征(羽狀或扇狀)和地形特征(平地、丘陵、山地、山嶺)相關。流域面積大小直接影響匯集水量的多寡和徑流的形成過程。流域的幾何特征主要影響徑流匯集時間長短和徑流的過程狀態(tài)。如流域狹長而呈羽形,其出口斷面洪峰流量小,徑流過程歷時長、變化?。蝗袅饔驅掗煶噬刃?,則出口斷面洪峰流量大,徑流過程歷時短,變化大。流域的地形特征一般用流域的平均寬度和平均坡度來表示,主要影響徑流的產量、下滲、匯流時間與過程和土壤流失等。
(7)流域內降雨不均勻影響洪峰流量的折減系數(shù)。與匯流時間;流域的長度或寬度、流域的氣候等因素相關。
(8)湖塘堰壩的調節(jié)作用影響洪峰流量的折減系數(shù)。與流域內湖塘水庫的分布比例相關。
土地開發(fā)鏟除植被,剝土露石,削丘填壑,填池筑路,護坡砌石,硬化地面,不同程度地改變區(qū)域水文和原有橋涵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危及原有公路橋涵安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小流域地形地貌,變遷相鄰流域分水線,合并擴大或分割縮小流域面積;改變地面坡度和坡面傾向,改變流域開合類型和徑流匯水流向;改變主河溝平均坡度,延長或縮短匯流時間,影響匯流過程。綜合上述,即改變地貌系數(shù),影響洪峰流量。
(2)改變流域表面土壤類別。地表糙率、地表水入滲率和徑流速率以及匯流時間等參數(shù)隨之改變,徑流厚度相應增減。
(3)改變流域植被類型和地面特征,削弱植被和洼地攔蓄徑流的作用,即改變攔蓄系數(shù),影響暴雨損失和徑流厚度。
(4)變遷流域周界,擴大流域匯水面積,增大流域洪峰流量。
(5)拓寬或加長流域界面,改變流域幾何特征,改變洪水傳播折減系數(shù)。
(6)改變流域地形特征,縮小池塘泥沼洼地面積分布比例,影響徑流的產量、下滲、匯流時間與過程和土壤流失等,改變洪峰流量折減系數(shù)。
(7)水土保持措施滯后,泥沙沖積河溝,改變洪水流態(tài),削弱橋涵泄洪能力。
5.1工程前期調查階段
詳細調查現(xiàn)有橋涵的服役狀態(tài),確定橋位(涵位)所控制的流域周界和面積,以及流域的地形地貌、幾何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核定流域出口斷面洪峰流量和橋涵泄洪能力。
5.2規(guī)劃設計階段
按照“使流域水文狀況在土地開發(fā)前后維持相對平衡”的原則,采取如下措施:
(1)根據土地開發(fā)可能導致流域面積和地理特征改變的程度,重新核定計算洪峰流量諸參數(shù),設計土地開發(fā)區(qū)域科學合理的排水系統(tǒng),調整徑流匯水流向和流量,均衡橋涵泄洪壓力,確保土地開發(fā)后,流域出口洪峰流量不超過現(xiàn)有橋涵的泄洪能力。
(2)盡可能保留或改造利用原有湖塘水沼等洼地,使之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發(fā)揮調洪作用。
(3)在落實水土保持國策的同時,盡可能增加綠地,多種樹木,提高開發(fā)區(qū)域綠化率,培育植被增強地表攔蓄雨水的能力。
5.3工程施工階段
(1)落實臨時排水措施,削弱地面徑流沖刷裸露地表和匯流攜砂挾石,減少土壤流失,減輕河溝淤積,避免流域出口堵塞造成橋涵水毀或開發(fā)區(qū)域內澇;
(2)建設臨時防護設施,保護施工界面和已竣坡面穩(wěn)定,減少地面徑流拉溝切割,延長匯流時間,緩和河溝行洪過程;
(3)對于工期較長的開發(fā)項目,采取植樹種草、建設苗圃等綠化措施,落實水土保持?;驎毫敉莸兀瑖咧?,攔蓄降濁,減小流域洪峰流量。
5.4建設利用階段
(1)加速綠化或硬化裸露地面,逐步消滅赤地;
(2)完善開發(fā)區(qū)域排水系統(tǒng),盡快恢復生態(tài)平衡;
(3)建設攔蓄利用雨水的容留設施,增強開發(fā)區(qū)域攔蓄暴雨徑流的能力。如日本國,是全世界最重視收集利用雨水資源的國家,幾乎每座工業(yè)或民用建筑均建有收集利用雨水的配套設施。
5.5當上述措施未能解除橋涵水毀威脅時,應安排重建或改建橋涵。
[1]小流域暴雨徑流研究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計算.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3.
[2]邱大洪.工程水文學.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5.
[3]葉鎮(zhèn)國.水力學及橋涵水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2.
F572
A
1673-0038(2015)02-0137-02
2014-12-26
沈艷紅,女,中級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路橋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