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南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3)
隔振是振動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分支。無源的被動隔振因其結構簡單,已獲得廣泛應用。但隨著對振動環(huán)境、產品與結構的振動特性的要求日益提高, 被動隔振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主動隔振控制通常是用加速度傳感器來檢測系統的振動信號,再經過電荷放大器的放大濾波后傳給控制器,控制器根據相應的控制算法輸出指令信號,最終由執(zhí)行器產生控制力,以達到減振的目的[1,2]。與其他執(zhí)行機構相比,氣動肌肉具有輸出力/自重比大,結構簡單、質量輕、動態(tài)特性好,剛度可變、強非線性等特點[3-6]。因此采用 Mckibben 型氣動肌肉作為隔振系統的執(zhí)行機構,通過LabVIEW軟件編寫PID控制程序,采用經典的PID控制算法對振動平臺主、被動隔振特性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目前主動控制已經廣泛應用于車輛減振、精密儀器的測量和加工、航空航天等領域。
氣動肌肉作為一種新型氣動執(zhí)行機構,主要由外部纖維層和內部橡膠筒組成。充氣后,氣動肌肉可以產生軸向收縮和徑向膨脹變形。此時,如果將其與負載連接,便會產生收縮力;相反,當放氣時氣動肌肉收縮力減小,逐漸恢復原始長度。其基本結構參數如圖1所示。
圖1 氣動肌肉基本結構參數
由氣動肌肉的幾何參數可以得到如下關系:
L0=bcosθ0
(1)
nπD0=bsinθ0
(2)
進而得到氣動肌肉容腔體積:
(3)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氣動肌肉理想收縮力模型:
(4)
定義λ為其收縮比:
λ=(L0-l)/L0
(5)
把式(5)帶入式(4)可得:
(6)
式中:L0為氣動肌肉原始長度;θ0,θ為氣動肌肉變形前和變形后編織角;D0,D為氣動肌肉收縮前及收縮后的外部直徑;b為氣動肌肉一根編織線長度;n為氣動肌肉編織網的環(huán)繞總圈數;l為氣動肌肉變形后長度;V為氣動肌肉容腔體積;p為氣動肌肉的充氣壓力。
綜合考慮橡膠管彈性力和氣動肌肉內部摩擦力的影響[7],得到較為完善的氣動肌肉輸出力模型:
(7)
其中氣動肌肉內摩擦力F1為:
(8)
式中,δ為運動過程中的阻尼。
橡膠筒的彈性力F2為:
(9)
式中,A為橡膠筒的橫截面積;E為橡膠筒的彈性模量。
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在建模過程中作出如下假設[8]:
(1) PAM膨脹后的形狀為理想圓柱體;
(2) 氣動回路完全密封;
(3) 氣體流動過程為等熵絕熱過程;
(4) 關節(jié)球軸承無摩擦力;
(5) 不同位置的關節(jié)球軸承產生的支撐平臺的質量分布是均勻的。
基于上述假設,建立了隔振系統的簡化力學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隔振系統簡化模型
當有持續(xù)的作用力作用于基礎底座上時,支撐平臺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此時隔振系統的動力學方程為:
(10)
其中,m、μ分別表示支撐平臺的質量、鉸鏈關節(jié)等效阻尼系數。
傳統的PID控制是在得到被控對象精確數學模型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原則來確定PID參數的過程??刂破靼壤h(huán)節(jié)、微分環(huán)節(jié)和積分環(huán)節(jié)。其中比例環(huán)節(jié)的作用是減小偏差,加快響應速度;積分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穩(wěn)態(tài)誤差,提高系統的無差度;微分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減小超調量和調整時間,改善系統的動態(tài)品質。PID控制具有使用方便,原理簡單;適應性強;魯棒性強等優(yōu)點[9]。其PID算法控制原理圖如圖3所示。
圖3 PID主動控制原理圖
連續(xù)的PID控制規(guī)律為:
式中:e(t)=u(t)-r(t),r(t)為設定值,KP、TI、TD分別為比例常數、積分常數和微分常數;c(t)為實際測量值;T為采樣周期,將式(11)離散化,得到式(12):
(12)
在工業(yè)控制中常用到增量式PID算法,其表達式為:
(13)
氣動人工肌肉并聯隔振系統由空壓機、氣動肌肉,電磁激振器、數據采集卡、電氣比例閥、加速度傳感器、工控機等元器件組成。其中氣動肌肉選擇DMSP-20-150N-RM-CM,它的額定工作壓力范圍為0~0.6 MPa,初始長度為150 mm,初始直徑為20 mm,數據采集卡采用USB4716,實驗平臺如圖4所示。
圖4 實驗平臺
隔振系統在工作過程中,由傳感器檢測到加速度信號,通過數據采集卡的采集,將信號送入工控機內。工控機對傳感器送入的信號進行處理,并與設定的目標值進行比較,通過控制算法得出伺服閥的控制輸入電壓。通過電壓的改變,實時改變電氣比例閥開度的大小,改變氣動肌肉內部壓力的大小,從而改變氣動肌肉輸出力的大小,以減小底座振動向支撐平臺的傳遞。通過對氣動肌肉充放氣,不斷改變氣動肌肉的輸出力,利用這種作用力來抵消激振力以達到隔振的目的。
為了驗證氣動肌肉并聯隔振系統的PID控制效果,實驗過程中使用電磁激振器,分別產生頻率為1 Hz、 8 Hz、20 Hz,振幅為10 mm垂直方向的正弦波激振力,并利用LabVIEW軟件編寫數據采集程序及控制程序,設定實驗過程中采樣速率為1 K/s ,加速度傳感器的靈敏度為4.17 pc·s-2。通過多次實驗測得在不同頻率下的位移響應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位移響應曲線
實驗結果對比
由圖(5)知,在三種不同頻率下,對應的氣動肌肉并聯隔振實驗系統在被動隔振與PID控制下的振幅作對比,得到如表1所示結果。
表1 不同頻率下被動和主動控制實驗結果
從上圖和表中可以得出在1 Hz時,主動控制位移最大值下降了76.4%,但被動控制幅值略微增大。在20 Hz時,主被動控制幅值分別減小了65.3%和67.2% 。但當激勵為8 Hz時,激勵頻率處于實驗平臺的共振區(qū)域, 被動控制幅值增大約為激勵幅值的5倍,主動控制增大約為1.7倍,可以看出主動控制可以有效的避開系統固有頻率,減小共振對系統帶來的損害。
(1) 被動控制對低頻的擾動不能有效地隔離, 只能通過降低其固有頻率來拓寬隔振頻帶, 但這樣會降低系統的剛度和承載能力,導致系統不穩(wěn)定性。因此只有采用主動的隔振控制才能達到精密設備的隔振要求;
(2) 當激勵頻率處于系統的固有頻率區(qū)域時,被動控制的振幅遠大于激勵幅值,經PID主動控制后隔振平臺的振幅仍大于激力幅值,但振幅明顯減小,效果優(yōu)于被動控制,有效地抑制了系統的共振;
參考文獻:
[1] 周英,王曉雷,鄭鋼鐵.空氣彈簧隔振器主動控制的魯棒控制方法研究[J].振動與沖擊,2007,26(1):125-129.
[2] 韓保紅,閆石,張淑琴.用PID控制非線性混沌振動的主動隔振研究[J].電光與控制,2001,(4):54-58.
[3] 孫大剛,馮辰生,宋勇,掌新,盧南炎. Mckibben型氣動人工肌肉緩沖座椅減震特性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27(7):146-150.
[4] 任碧詩,施光林.氣動人工肌肉并聯驅動平臺的模糊PID控制[J].機床與液壓,2010,38(13):85-90.
[5] 楊鋼,李寶仁,傅曉云.氣動人工肌肉系統動態(tài)特性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6,17(12):1294-1298.
[6] 劉志成,孫大剛,梁建宗. 氣動人工肌肉仿生行走機構模糊PID控制[J].工程機械,2012,43(5):29-33.
[7] 李寶仁,劉軍,楊鋼.氣動人工肌肉系統建模與仿真[J].機械工程學報,2003,39(7):23-28.
[8] 劉延斌,李志松,底復龑.基于氣動人工肌肉變剛度并聯減振系統模型及特性研究[J].液壓與氣動,2013,(11):52-56.
[9] 陳亞良,傅龍珠,梅德慶,陳子辰. 超精密裝置PID振動控制系統的仿真研究[J].工程設計學報,2003,1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