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芳
河北師大附屬實驗小學
喚醒感官激活課堂
李素芳
河北師大附屬實驗小學
我很喜歡《把耳朵叫醒》這首流行歌曲,這歌名更讓我心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薄伴喿x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p>
由此,我想,小學生在渡過好奇,邁向熟悉的校園生活后,難免對課堂教學產(chǎn)生疲憊和厭煩感,行動上自然也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懶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動聽的音樂,優(yōu)美的文章,美麗的畫面很多,但如何利用文本真正喚醒孩子們的感官?如果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學得波瀾不驚,那豈不是語文教師的悲哀?誰又能來喚醒我們?
當看到冀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10課《二泉映月》時,我的心一下子豁亮了。伴隨著《二泉映月》婉轉(zhuǎn)的樂曲,我翻開了這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在琴聲中,在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輕撥琴弦,樂聲如泉水般潺潺流出……我被阿炳那堅強的精神所震撼。于是,我決定選擇它來發(fā)起對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一種挑戰(zhàn);更在心里渴望著,通過本課的教學,把學生,把自己的“耳朵”叫醒。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對他們的感官進行一次強烈的沖擊。
首先,在課型設(shè)計上,我打破常規(guī)的精讀、略讀課的界限,拋開對課文的講解,上一堂音樂欣賞與文學欣賞完美結(jié)合的閱讀感悟課。讓學生通過閱讀、欣賞,達到心有所動學有所獲的目的。在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中,受到美的熏陶,藝術(shù)的熏陶,感悟音樂與文學吸納交融的魅力。
其次,在目標的設(shè)定上,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藝術(shù)感受與領(lǐng)悟能力,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達抽象的感受;在朗讀中感悟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這既體現(xiàn)了本課的教學要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藝術(shù)欣賞的能力。
再次,在課堂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我設(shè)計了三大板塊:一是激情導入,走近阿炳。我先讓孩子談自己對阿炳有哪些了解?再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班同學屏息靜氣悉心聆聽。這是《二泉映月》第一次在課堂上響起,帶著課前對阿炳苦難身世的大致了解,學生開始走近《二泉映月》。這為下面學生的自讀領(lǐng)悟打下伏筆,并為課堂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二是伴隨樂聲,傾聽心聲。先讓學生伴著樂曲自由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并將要求和問題顯示在大屏幕上,學生邊聽邊讀邊畫邊想,充分調(diào)動所有的感官。此時,《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第二次回蕩在孩子們的耳畔。帶著對阿炳身世的進一步了解,帶著對阿炳苦難生活的想象,這樂曲扣動著學生的心弦。新課標在總目標里提出“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贝藭r此刻,學生在傾聽琴聲的同時也在傾聽著阿炳的心聲。從而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阿炳,學生與音樂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的心跟著阿炳,跟著阿炳的音樂一同跳躍。那動人心弦的樂曲,再加上精心選配的畫面,使學生心領(lǐng)神會,妙語連珠,課堂氣氛進入高潮。第三個板塊是領(lǐng)會主旨,留住精神。《二泉映月》讓學生了解了阿炳苦難的一生,感受了阿炳不屈的性格,我鼓勵學生記住不朽的《二泉映月》,記住倔強的阿炳,做一個勇敢的面對苦難,敢于同命運抗爭的人。伴隨著委婉動人的《二泉映月》,下課的鈴聲響了??墒?,孩子們還沉浸在這動人的樂章里,遲遲沒有離開座位。
此外,在教學方法上,我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聲畫結(jié)合的優(yōu)勢,在教學各個階段隨機播放樂曲。讓學生在委婉動人的樂曲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這是我們教師單憑嘴巴不可能辦到的。
在本課學習中,課堂上自始至終洋溢著動人的旋律,伴隨著精彩的賞析,深刻的感悟。學生的耳朵被叫醒,心靈被打動,文字和畫面在眼前交替,嘴巴和眼神都充滿表達的欲望。學生在課下還在熱烈的討論、回味。這節(jié)比較成功的課例引起我的思考:每一篇課文都是文學藝術(shù)殿堂中不同的樂曲,擁有它自身獨特的美妙。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努力創(chuàng)新,把學生所有的感官都喚醒!